查看原文
其他

生物工程创造美好生活,教授创业“失去”美好生活

芳博士 芳博士 2023-09-30

2023年52篇(共402篇)原创文章

8月11日,由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生物工程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会,暨第一届生物反应器工程与生物制造学术会议,在上海举办。
会议的Slogan非常有感召力:生物工程创造美好生活!
行业专家云集、学术新秀频出,丰富到我都难以抉择写哪位教授的演讲内容。
席间有很多学者们来问我:要不要创业?现在是不是创业的好时机?什么投资机构的钱该拿?如何做股权分配?什么人适合担任CEO……

想到几年前,我在体制内做双创工作,就在各大高校里劝学生们不要轻易创业。

学生工作的老师都想把我拉黑名单了(开玩笑)。

没想到现在大学生都努力考公上岸,大学生的老师们却想下海游泳了……

因此,本文就先分享一下我对教授创业的拙见——不要轻易创业

如果看完文章,还是砸锅卖铁也想创业,那么再来探讨如何创业成功概率高。


1

什么类型的教授不适合创业?

去年底我写过《把科学家变成企业家,总共分几步?》,里面提到什么类型的教授适合创业。
这里就从反向来聊聊什么类型的教授不适合创业。
第一,年纪较长,体力精力跟不上,又没人搭班和接班。
创业是一件极其消耗体力、精力的事。不乏老当益壮的教授者,但我相信他年轻时的体力、精力一定更旺盛。
每次我看到60+创业的教授们,各种会议都参加,不遗余力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和技术,都非常敬佩,但真·于心不忍。
科学家立旗帜,总经理抓落实,这是合理的搭配方式。
创业是团队作战,资深的教授如果没找到年富力强的CEO来推进商业落地,就不要轻易创业。
第二,学术成绩斐然,有望在科学前沿做出突破性贡献。
学术成果太优异的教授们,不一定适合创业。
一方面,摘取学术皇冠上的稀有钻石,是这类教授毕生的追求。但技术要想商业落地,要的通常是成本和质量可控的锆石(人工钻石)。
逼着一个以发现和切割净度最高钻石为目标的人,去做“八心八箭只要八十八块八”的人工钻石,既不现实,也很残忍。
另一方面,在学术圈如鱼得水的教授,在商业界一旦遭遇挫折(产能无法放大、产品无法形成销售、客户或投资人刁难、合伙团队欺瞒甚至背叛),很容易退回擅长领域。
在一个领域倍受尊敬,却要在另一个领域被侮辱被误解,正常人都会选择放弃。
第三,跟着学术大牛做课题、发文章,研究独立性不强。
大树底下好乘凉,但要做创业者,就必须离开大树,培养领导力和决断力。
成为在风吹日晒中野蛮生长、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发号司令的一号位角色。
依附于学术大牛的年轻PI,要认清:现有的成果,哪些是自己的能力得来,哪些是平台的资源换来。
自己真的能独立于学术大牛去创业么?
同时,因为学术自由性和独立性不够强(习惯被大牛安排课题),性格多半比较顺从,通常没有太大的野心,领导力不足以服众,扛压力不足以担责。
第四,对钱没概念……
教授们经常会说:我这人对钱没有概念。
真的,没概念,就培养概念,要么就别创业。
因为创业的唯一目标就是盈利。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
而盈利的最直接体现就是钱。为了实现盈利,就必须掌握钱的流动。
作为创始人,即便你是技术大牛,每天一醒来,你的第一要务就是搞钱。
不管你是从客户那里搞钱(销售产品或服务),还是从政府、银行还是投资机构那里搞钱(贩卖价值或规划),亦或是有效促使你的团队搞钱。
举一个技术牛人做创始人的例子——黄仁勋(创办了万亿美元市值的英伟达),他曾在采访中坦诚地说:
作为公司CEO,要么赚钱、要么省钱、要么融资。
在创业初期,我一直在融资,尽可能快地融完这一轮资,下一轮再融更多的资金。
你看,我一直在融资的路上,可能期间会有一个星期的空闲。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总是面临倒闭的风险。现金流是王道。

2

别奢望资金没有代价、投资人很懂技术

好的,教授朋友们,当你下定决心,准备搞钱创业了。
请注意,茨威格有一句名言:
她那时还太年轻,殊不知所有命运的馈赠,背后都暗自标好了价格。
说实话,我不止一次听到已经创业的教授们说:
很后悔,当初不应该拿那么多钱/定那么高的估值/自信满满接受对赌条件……
哪怕不提及创业成功概率有多低,风险有多大。
就在目前经济下行的趋势下,风险投资机构的融资都成问题。
这种融资压力必然形成投资压力,转嫁到创业者身上。
所有资金都是有代价的。
显性代价是对赌条款、股东或董事权力(例如一票否决权)等。
隐性代价是机会成本(例如改换研发方向,与其他团队合作,学术发展)等。
投资人都是逐利的,创始人也应该是逐利的。
一切不以盈利为目标的创业都是耍流氓。
当然,我也不止一次听到教授们抱怨:投资人都不懂技术。
说实话,如果投资人轻易就能懂得技术的真实价值,这个技术真的也没什么价值。
市面上能投、想投、已投、有钱投生物制造的投资机构不超过百家。
这里面的投资人中大多数是经济、金融背景。
即便是理工科的学历背景,也不见得有学术背景(例如本科生物、硕士管理)。
即便有理工科的学术背景,也不见得有产业背景(没有企业管理、生产、研发第一线的工作经历)。
即便有上述条件都具备了,还要面临领域内的隔行如隔山。
论文的同行评议都能让教授们绞尽脑汁,怎么能奢求投资人既懂基因编辑,又懂酶催化,还懂AI和高通量?
教授们通常都在一个垂直领域中干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风险投资在中国才发展多少年?投资人正儿八经地投生物制造才多少年?
别说懂垂直领域的硬科技了,有多少投资人敢大声说自己懂硬科技的投资?
投资人说自己不懂,是真心话。投资人不懂装懂,是大冒险。
一切不以降低创业风险为目标的投资都是耍流氓
就像创业者得为股东负责,投资人也得为出资方负责。
当然,我在会场中遇见的创业教授,既有自己借钱、卖房和贷款近一个亿进行先期投入的,还有放弃海外终身教职并停止学术研究全职开发产品的。
也有把技术以较低的价格转让给转型中的企业,身体力行推动技术提升的教授们。
当然,也有自己虽不创业,但为自己的学生们提供良好的创业资源和商业机会的教授们。
最应该赞美的是那些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进行着科学研究,为技术研发奠定扎实理论基础的教授们。
TA们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支持的人!
很希望有一天,国内能涌现出一批不以赚钱、收购为目的,就单纯支持科研活动、推动科技慈善的机构。
也奢望有一天,我能“不差钱”地资助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地搞学术。
最后,教授们创业绝不能受投资人的鼓动,投资人也请别为了完成自己的投资(募资)任务而不负责任地鼓动教授们创业。
总结一句,不管创业还是投资,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谁是未来利益的最大享受者,谁就是当下风险的最大承担者。



往期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