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供给引焦虑,深圳建“高中城”能否治本?专家建议这样改
教育改革点多面广线长,深圳教育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深圳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适龄学童人数的增加,从幼儿园到中小学,优质学位供给压力越来越大,“扩大中小学教育规模”被写进国家重大文件中。
深圳初中生综合评价方案引发的风波,因涉及到稀缺的优质学位,快速刺激到这一数量广泛的群体的神经。深圳家长火速上书,官方积极回应,短时间内拿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戳图片回顾“综评”新方案内容
▼
不可否认的是,事件折射出一个问题:深圳的高中学位数量依然与其他一线城市有着不小的差距,深圳家长的焦虑正是由此而生。
2019年对深圳教育
是有着特殊意义的一年
▼
这一年是深圳建市40周年,是深圳被赋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使命的一年,是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全面实施的一年。
这意味着深圳不止立足深圳、着眼当前,更要立足大湾区、谋划未来,进行教育的先行示范。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和深度探索,产生更有生命力和复制性的优秀经验,以辐射到全国,这是未来深圳教育的使命。
资料图
高中教育
建设“高中城”
能否成为学位问题治本之策?
在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
深圳初中生“综评之争”
引发全社会关注
▼
家长们在吐槽综评方案与综评系统“复杂、难懂、不友好”的背后,是深圳公办高中学位不足引发的普遍性焦虑。
部分家长纷纷在“综评”相关文章中跟帖评论,呼吁教育部门“应该多建高中”。
△几篇10万+的刷屏网文
深圳破解学位不足问题,有没有更好的先行示范办法?
对此,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杨四耕认为,深圳或者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在学生导入上有控制、设条件,加大投入多建学校等。杨四耕的一番话,道出了深圳高中学位不足的问题之一:高中学校建的还不够多。
就在2019年即将结束之时,《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经深圳市委市政府审议通过,超常规高质量建设高中学校。
未来3年,深圳将一次性拿出29块地建37所高中,五年新增公办高中学位10万个,总量超过深圳近四十年来的高中学位总和。
(点击查看大图)
针对以“高中城”建设应对目前急需解决的学位不足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这是治标之法,是政府为解决高中学位不足问题“不得已的办法”。要想彻底解决高中学位不足的问题,深圳教育部门就要意识到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
高中教育的主办权应该下放到区县一级,不应该由市教育部门来主办。
杨东平表示,高中教育的主办权不在区县教育部门手里,就很难调动区县办学积极性。
“深圳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他提到,如重庆市、上海市等很多城市所有的高中学校都由区县教育部门管理,而不是由市教育部门统筹。对比其他城市,他认为深圳的高中学位不足问题,或许与深圳的高中学校管理体制有关。
资料图
义务教育
对于学位不足的因果关系
应该怎么考虑?
统计数据显示,最近十年,深圳小学生增量全国第一,10年增长了75%。与之对应的,是深圳近年来学位供给显著攀升——
但是,2019年年末多区发布学位预警。小初学位紧张,部分公办学校更是一位难求。
深圳是座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比例高,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随迁子女的入学需求。据公开报道,截至2019年4月,深圳65%以上的义务教育学位提供给了非深户籍子女。虽然学位年复一年紧张,但必须承认的是,相比其他一些大城市,外来人口子女在深圳入学相对容易。
2019年,深圳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深圳市高中学校建设方案(2020-2025)》提出,规划2020年至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深圳正在多措并举,补齐公办学位缺口这块短板。但就目前来看,深圳增加学位的速度还赶不上缺学位的焦虑。
资料图
在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主任董奇看来,解决学位问题的关键不仅仅在于建学校,还在于“在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达到教育的优质”。如何标本兼治,增量提质两手抓,更是深圳面临的挑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认为,深圳要建成教育综合改革的实验区,而不是一个个单项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以创新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也就是说要破解深圳教育困扰,要进一步以改革和创新的思路去解决。
深圳的教育困扰是中国所有的大城市相似的地方,它有一个思维上很难超越的限制,是我们对于供给不足的因果关系怎么考虑。
我们总是认为外来人口太多了所以供给不足,其实这是倒因为果。因为你是按1500万的人口来规划,只给户籍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当然不足,实际上城市已经发育成2000万、2500万、3000万人口规模。
杨东平说,以此为思考,要解决学位供给不足,就要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以城市人口规模来规划教育体量。
在这样的布局之下
面对双区发展的机遇
深圳也应该以创新的方式发展教育
▼
杨东平认为,深圳要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给教育“松绑”,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促进教育体制开放,引进社会力量举办教育,促进教育的多样化创新。
如深圳允许举办小微化、社区化、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机构,类似的组织方式是否可以在义务教育阶段出现,让教育有更多的可能性和灵活性,同时也可解决人口密集区的学位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介绍了这样一种经验,“在国外,数以百万计的学生通过在家上学完成基础教育。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小规模办学的微型学校,国内也可以放开更多形式的教育。”
学前教育
以公办园为主的转型
能否顺利、高质量落实?
2019年以来,深圳《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深圳市学前教育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0年)》(即“1+1”文件),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标志着深圳市学前教育转入以公办园为主的发展新阶段。
资料图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全市新增幼儿园学位2万个,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儿童占比达到79.6%。
据“1+1”文件,到2020年深圳全市幼儿园总量将达1967所,其中公办园约984所,在园儿童占比达到50%。
如果说2019年是深圳学前教育的转型之年,那么已经到来的2020年将是深圳学前教育的攻坚之年。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5月,深圳公办园数量68所,要在2020年达到984所,深圳还有一场硬战要打。
以“新建为主,转化存量幼儿园为辅”是深圳发展公办园的途径,而这也并非一条坦途。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研究员王依杉看来——
当前新建园任务时间紧张,规划落地、建设周期较长。在转化存量这条辅道上,同样涉及到多方利益协调的难题。
由于当前政策中还没有明确应该如何与举办者协调利益、如何进行经费补偿、如何采取措施带动鼓励转型等问题,协调不同利益主体间的工作难度大、细节多、周期长;对租赁物业改造办公办园的也需逐步引导转型办园,协调回购奖补标准。
资料图
同时需要关注的还有
深圳学前教育在加速扩张公办园的同时
相关质量能否跟上?
▼
首先迎来挑战的就是公办园的管理。王依杉指出,目前深圳在市一级层面尚未出台公办幼儿园管理办法,造成各个区难以制定自己的管理细则,对于管理已有公办园的路径不够明晰。这是政策配套不到位的问题。
教师队伍薄弱
也是深圳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
目前,深圳市新建公办园的教师全部无编制,实行“按需设岗、以岗定薪”的教职工全员岗位聘用管理。这样的做法好在“能上能下”,对教师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也存在弊端。
王依杉指出,由于没有编制,薪酬差距不大,教师对未来生活预期的不确定,这就容易造成人员的流动与流失,尤其是关键管理岗位人员的流动。他们是一所幼儿园持久发展最核心的力量,且掌握着的是国有资产。如果这部分人不稳定,对于深圳未来大体量公办园的发展是一个隐患。
对此,王依杉建议,预留出一定的编制,给到幼儿园重点岗位人员,保证幼儿园运作的稳定。
资料图
在政府大力建设公办园的同时,关于学前教育的另外一种新气象也在萌芽。2019年12月,深圳市教育局发布《深圳市学前教育机构设置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允许举办小微化、社区化、多样化的学前教育机构。
新标准为深圳学前教育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幼儿园学位压力与日俱增,将有更多规模更小、办学形式更加灵活的学前教育机构出现。
🏃🏃🏃
*有什么想说的,也欢迎给我们留言*
👀
统筹:南都记者 朱倩
采写:南都记者 朱倩 伍曼娜 贺如妍
编辑:余思敏
深圳道路重复开挖再引市民“槽”点,深圳市政府相关报告透露将加快出台并严格落实《深圳市占用挖掘道路管理办法》,推进修订《深圳市城市道路管理办法》。你怎么看?(主持:徐全盛 编辑:柴华)
戳下方,说出你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