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图+视频!探访深圳首座“摩天工厂”:流水线工人在这成为工程师
今天是8月26日
你还记得是什么日子吗?
没错,又到了“深圳生日”这一天
这一次,深圳41岁啦~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无数回忆不断涌上心头
你来深圳多久了?
还记得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吗?
▼
@缘分天空
80年代初就来深圳了,那时候才16岁,第一份工作进了蛇口的凯达玩具厂,一干就是半辈子,见证了深圳工业产业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年过半百,但最美好的那段回忆依然留在那里。
@ 守望者
95年来深圳,第一份工作是在沙井一家音箱厂,生产木质音箱,大概有400多人,喧嚣的厂房,嘎吱嘎吱的机器成了后来很多年的回忆。
@木禾
04年来的深圳,17岁,是大家口中的新生代打工人,第一份工作是在富士康的流水线上,平时上班,周末休息就和同事去唱K,这些年换了不少厂,也目睹了深圳的巨大变化。
这看似是几个人的回忆
实则却藏着几代人的青春
深圳,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
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
它之所以发展迅速
离不开雄厚的制造业基础
大量的工厂、大波的来深建设者
造就了今天的深圳
如今
制造业依然是深圳的经济支柱之一
大量的工厂不断吸引着“新鲜血液”
说到工厂
机器轰鸣、烟囱高耸
是很多人对它的印象
但在深圳,工厂也能是这样
👇
23层摩天工厂
楼上是生产车间
楼下是供工人们休闲的图书馆、咖啡厅
走进去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这是深圳首座写字楼式工厂
但它却不仅仅只是一座工厂
它是深圳制造业转型的代表
代表着深圳的创新与发展
这座“摩天工厂”在什么地方?
建成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我们接着往下看
探访深圳首栋“摩天工厂”:
从“招租难”到“难找租”
这座楼高23层的科创大厦
崛起于深圳西部的茅洲河畔
当南都记者走近深圳首栋“摩天工厂”时,有种时空错乱感——
这座“摩天工厂”无论是从高楼本身的承载禀赋,还是从噪音、污染等环保的角度出发,都吸引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拥抱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摩天工厂”的创建者,深圳市全至产业新城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楚恒说,这个原本只有5万平米空间的产业园,通过向上生长,拓展到了15.5万平米。
由于厂房早已饱和,有一家“专精特新”的企业,竟也只能屈居楼下,排队等候“上楼”。
从最开始“招租难”到“难找租”,深圳市佳领域实业有限公司客服主任麦景燊说,用实力“征服”制造企业,“摩天工厂”只用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
为什么会建这样一座
“摩天工厂”呢?
据说,这源自宝安区正在探索的“工业上楼”计划,同时也是深圳建设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组成部分。
2019年7月,宝安区多局联合印发《深圳市宝安区工业上楼工作指引(试行)》,鼓励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先进驻“摩天工厂”。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一条条制造业产业链,支撑起深圳这座创新之城的脊梁。
而更宏大的政策背景,则是国家有关持续发展实体经济,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的战略部署。
资料图。来源:IC photo
这座拔地而起的“摩天工厂”
给深圳制造业
带来了哪些前所未有的“化学反应”?
逐渐摸索: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智造”
十几年前外媒报道深圳时
标签是“世界工厂”
标准配图是流水线上装配
国外知名品牌手机的女工
这几年,深圳赢得的赞誉则是
“硬件天堂、创客之都、创新之城”
还拥有“硅谷”一般的称呼——“深谷”
成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在全球不断刷出创新“存在感”
而在这座工里厂
也正在实现着
从“深圳制造”到“深圳智造”
在这座工厂里,一架无人机的线路板制作,从客户提出需求,到设计、验证到制造样品,可以在半个小时之内实现。
作为深圳最早由传统工厂走向“摩天工厂”的企业之一,位于大厦8楼的深圳市诚之益电路有限公司,通过“研发+生产+办公”的一体化模式,在这里刷新了制造企业响应市场需求的“深圳加速度”。
林晓新说,要是放在以前,工程师们得拿着图纸,在研发部门和生产线来回设计、验证、调试,反复折腾下来,可能2、3天就没了。
这栋“摩天工厂”,还打破了传统制造业“平面发展”、“各占一亩”的产业布局,创造了“向上发展”、“叠加共生”的空间拓展。
目前,诚之益电路正和楼上的一家激光公司,联合试验一项技术合作,“如果成功,那对我们两个行业来说,都将会是颠覆性的。要是放在以前,我们就是根本不会相交的两条平行线。”
制造业转型升级背后:
95后流水线工人逆袭成工程师
在这座“摩天工厂”里
产业工人和生产设
像流水一样不断注入
时刻保持着“新鲜感”
初中毕业的林晓新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己操纵机器的地方会在一栋23层高的大厦里,在这里,他完成了“工人小林”到“林工程师”的角色转变。
1996年出生的“深漂”林晓新,初中毕业后来到深圳打拼,他从流水线普工起步时,诚之益电路公司的主营业务还只是灯具配件,在产业大区宝安,只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存在。
随着深圳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这家企业也抓住了5G、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风口”,涉足高端电路板的研发和生产,从做灯具配套的工厂到无人机供应链企业,小林也在以自己的方式迎头赶上。
林晓新最初从事的工序,是位于生产链“底端”的磨板。现在,由于流水线的智能和规模化趋势,已经逐渐被机械手等智能装备取代。
不甘被机器取代的林晓新,自费参加了工程师理论培训课程,从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去抄进口设备上的英文单词开始,用近10年时间,完成了普工“小林”到“林工”的逆袭。
如今,25岁的林晓新,已是整栋“摩天工厂”最为年轻的技术总监之一。
“深圳是一个创业型城市,它的城市作风就是公平对待。只要你有敢拼,就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从“普工小林”到“林工”
林晓新坦言
自己也在被工厂的产业升级
推着一起迭代升级
在如今的深圳,像林晓新这样的人不少,他们是深圳市“先行示范”的基层践行者,在城市持续的产业升级进程中不断脱颖而出。
高品质产业聚集
带来了丰厚的“亩产”
“站得高,自然望得远。”深圳市日新益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祖兵表示,“摩天工厂”,给了他这个非常依赖前沿市场密集信息的外贸型企业,立足深圳发展的充足空间。
2013年,从日本学成归来之后,他也曾在其他园区开办工厂,但因为空间不足,只能将厂区分为几处,徒增了管理的成本。
2018年,在朋友的推荐下,他与“摩天工厂”“一见钟情”,目前在第20层,租下了3600多平的空间,“四分之三用作车间,全部的生产都在这里完成”。
精致”的集聚
带来了丰厚的“亩产”
以“摩天工厂”为核心的工业园,去年工业总产值也高达30多亿元,但在早前,这个工业园的年纳税额还仅有600多万元。
“从‘三来一补’到‘深圳制造’再到‘深圳智造’,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1年来,制造业一直是深圳发展的‘脊梁’”。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区域与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鎏认为——
“工业上楼”是产业空间的创新模式,为破解大城市中土地和产业承载空间不足等诸多难题,提出了一条解决路径,也以高标准、严要求与产业集聚效应,倒逼和推动了工业用地单位产出的创新增长,为答好“实体经济更壮实”的时代命题,提供了先行示范的深圳样本。
敢闯敢试
深圳一直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
今天的深圳
还将继续在新时代改革开放大潮中
挺立潮头、走在最前列
41年沧海桑田的变化
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
在这里挥洒过汗水
有的人走了,有的人留下了
更多的人又来了
不管你现在在不在深圳
此刻让我们共同说一句
“深圳,生日快乐!”
🏃🏃🏃
*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给我们留言哦*
👀
总监制 | 戎明昌
总策划 | 陶然
统 筹 | 付可 刘洋子 陈芳 郑煜晓
执 行 | 张子珊 方舢 罗千旭 冯漫润 李晶
更多独家猛料,点击下方关注我们
▽
✪ 命悬一线!深圳女子高烧三周不退,多器官衰竭!此前曾吃大量寿司✪ 深圳一网约车司机拒绝逆行,反遭乘客报警!交警最新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