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书少,活该工资低!”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
摘要:你拿的工资低,不是因为你读书少,而是因为你没有拿到本该属于你的劳动报酬。
编者按:很多工友在叙述自己的经历时,常常会这样说:“我小时候不认真读书,后来出来干体力活,拿低工资,也是我活该。”
于是,“因为我书读得少,只能做体力活,所以工资少。”这个逻辑似乎成为了一个跳不开的死循环。
今天,小椒邀请了易卉来跟大家破除一下关于“读书少就活该工资低”的迷思。
—————好学的人才看得到的分割线—————
中国人有句古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在这句古话的影响下,大家都觉得读书人是高人一等的。
但是这句话只适用于古代。因为在古代,人们读了书以后可以考科举,考了科举以后便可以在朝廷做官,做了官就不用干活,成为不劳动的统治阶级。
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举考试废除,读书人并不像古代那样可以通过科举成为“官”。
现代人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知识,毕业以后还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干活谋生。
根据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说:出来靠劳动力干活的人都是劳动者,他们的工资都是按照他们在一个小时里创造的产品价值来计算的。
按照这个逻辑,则意味着如果一个上过大学的人,跟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在一个小时里造出的产品数量是一样的话,那么不管他们有没有上过大学,他们的工资都应该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这个上过大学的人,能在一个小时里创造出比别人更多的手机,那么说明他的劳动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因此他一个小时的报酬可以比别人高一些。
本文图片来源与网络,作者:白熱灯
但这个前提在于,这个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可以让他生产的产品更多,或者生产的速度更快。
但现实往往是,许多大学生所学的知识和现实是脱离的,并不能让他生产的产品更多,生产的速度更快。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他们只是上了个“假”大学,却拿到更多的工资。这和伟大思想家马克思的说法是不一致的,因此这个逻辑是值怀疑的。
那为什么现实中,好像读了大学,工资就更高了呢?
其实在改革开放前,大家的工资差距都很小。不管你是做管理的,还是工程师,还是一线的员工,工资的差距都不大。
那时候大学和高中并不是最热门的去向,相比之下,大家反而更愿意去职业学校。
因为职业学校可以让人们学到生产更快的技术知识,当然他们毕业后都是社会建设的人才。
那时候,许多工友在工厂里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要提高生产,就会被派去职业学校学习新的技术和知识,从而让自己能够在一个小时内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这样便能获得更多的报酬。
这种类型的职业学校通常都是工厂为了不断提高生产力,自己开办的免费给工人提供教育的场所。可惜的是,现在已经慢慢消失了,也就导致了现在工友们少了提升自己技能的机会。
然而,现在的工厂在招聘的时候又要求工人有这个证,有那个证。于是有的工友为了提高自己的工资,不惜花一两万块钱的学费,进到一些市场上的盈利性培训机构学习,只为拿到一纸资历或技术资格证明。而这笔钱很有可能是工友辛辛苦苦攒了几年的血汗钱。
我曾经认识一个朋友,他因为不甘在流水线上干一辈子,便报名了工厂附近的一家私立培训机构,学习办公软件。这家培训机构的收费非常的坑人,一开始你看着会觉得挺便宜,但是报名了之后,你就会发现这是一个陷阱。
我的那位朋友先学习如何用电脑上网,交了200元学费,然后学习如果制作PPT,又交了580元学费,再学习如何使用word文档又交1000元……
其实这些操作都是非常简单的,只要你有电脑,自己摸索一下,就能学会的。但是他们就用来忽悠不懂的人,赚工友的血汗钱。
最后我的朋友为了拿到某项技术等级证明,被一步一步引诱着陆续交了一万多的学费,最后还是不了了之。
其实,曾经我们国家施行过员工和工程师一起参与到生产改进的政策,这个被称作:“鞍钢宪法”和“两参一改三结合”。工友们和专家们一起工作和讨论,平等地对生产提意见,真正实现工人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有了很多外资企业,这些外资企业都引入了一种叫“泰勒制”的生产体制。“泰勒制”的本质就是让一些所谓的专家把生产流程变得很简单,于是工人的工作完全没有技术含量了。这种生产模式只需要大家在那里重复劳动就行了。
于是,在一线劳动的工友也变得很容易被替换,这样也给了老板换人和压低工资的理由。
现在,很多大学里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不能直接转为更多的产量,而是成为一个“门槛”,硬生生地把很多人挡在某些工作的门外。
其实在办公室里,和在产线上干活,在技术上并没有大多的区别,但是一张“文凭”,硬是将人分成了三六九等,付出同样的劳动,却拿不同的报酬。
在实际社会中,很多家庭经济好的孩子,就拥有更好的条件去获得这样的“文凭”,从而去维护自己家庭的社会地位。
而穷人家的孩子,往往没有机会拿到这样的“文凭”,从而丧失了进入某些工作的”门槛”。
但是,这个“门槛”本身就是人为设置出来的。
这些设置门槛的人是谁呢?就是公司的老板,我们称为“资本家”的那些人。
他们设置了门槛,并与凭证挂钩,有凭证的人就能进去,没有凭证的人只能在外面,这样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节约成本,将可以压低的工资压得更低。
这里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富士康。
富士康的员工分为二十多个等级,分别为:员一、员二、员三、师一、师二、师三、师四、师五、师六、师七、师八、师九、师十、师十一、师十二、师十三、师十四、师十五、师十六、师十七、师十八、师十九、师二十……
其中刚进来的统招大专生为师一级,统招本科生为师二级,分这些级别的根本目的便是设置工资等级。
在富士康,不同级别的工资水平是不一样的。但是广大员工普遍都是员一级别,这种级别的设置一方面给工友营造了一个“似乎还可以往上爬”的假象,另一方面就是方便老板获得更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正如这位富士康工友提到的:
很多人干了十几年,也还是在员三以下的级别,每天加班加点工作也只能拿到仅够生存的工资。
但是在流水线生产的大环境下,其实不同级别的工人在工厂里干的活是一样的,创造出的价值也是一样的!
到这里,你应该清楚了这些老板们的阴谋了吧!
他们就是通过这种等级的设置,只给小小一部分人多一点报酬,而将广大工友创造的利润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
因此,我们要反思的,不是“我读书少,所以我活该工资低”,而是为什么老板弄了那么多三六九等的岗位,然后要让大家凭“票“(文凭)进入。
延伸阅读
请尊重原创,保护版权
本文为尖椒部落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二字。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
作者:易卉
简介:工人的女儿,长期关注女工权益,并希望能改变女工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