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青观点 | “限”到“禁”的路还有多长?——就“限塑令”颁布10周年,匡洁再次接受《河南商报》采访

绿色中原 绿色中原 2022-09-24

▲点上方「绿色中原」关注我们


编者按

2018年12月7日,绿色中原绿踪垃圾分类项目负责人匡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就“限塑令”颁布10周年再答记者问,详情如下——





   Question 1   



记者



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希望通过有偿使用塑料袋制度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现在是2018年12月,“限塑令”颁布满10周年,匡老师,就您了解的情况您觉得现在这方面的情况如何?


   Answer 1   


匡洁:

十年过去了,“限塑令”成效如何?我想无须多说,每一个人都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塑料制品是多了还是少了?很明显,是多了。而且不是小幅增长,是几何级数的增长。因为,十年前电商与我们的生活关联远没有今天这么紧密,“网购”“外卖”等还都是比较陌生的字眼,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常态。

“限塑令”的“成效”有没有?公正地说是有的,比如正规超市塑料袋收费还保持着。但更大量的中小超市、农贸市场,小城镇超市,甚至城市大超市的生鲜产品货柜,这些百姓生活消费更集中的区域,塑料袋都还是免费提供、随意使用的状态。

加上网购已成为大众生活方式,吃饭叫“外卖”也已成为相当多的人生活“标配”状态,塑料制品使用量我不知道国家层面有没有比较客观准确的数字统计,仅从我个人感知上,一定是增量,而且是大幅度的增量。从这个意义上当然也可以说“限塑令”是失败的。



   Question 2   



记者



您认为“限塑令”失败的原因在哪些方面?


   Answer 2   



匡洁:

原因很简单,作为国务院下发的一个“通知”,十年没有上升到正式的法条,“限塑令”的法律地位是弱化的。条款的边界、细则,执行机制都不清晰,问责与处罚也流于虚泛的辞令,导致了“限塑令”在操作层面上各种问题的出现,造成十年间它有名无实、甚至名存实亡的状况。



   Question 3   



记者



从您的角度看,塑料制品滥用,白色污染愈演愈烈的根源是什么呢?


   Answer 3   



匡洁:

很明显根源在于源头管理没有到位。作为社会管理责任主体的政府这方面工作有诸多可商榷的地方。

对于白色污染,最根本的措施无疑是源头禁止塑料的生产与销售。没有从“限”到“禁”的决心,仍在末端喊口号“教育”民众,“限用”啊“减塑”啊,都是隔靴搔痒,舍本逐末。

有人说禁了会影响民众生活,担心引起社会不满情绪。其实这种话是不作为的借口,背后是否有利益保护?一次性塑料制品有没有替代技术和产品?早就有,从纸到淀粉基生物降解塑料等,早已是成熟的技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因为市场空间被危害环境的塑料占据着。限塑令颁发10年,没有对这种塑料的生产与销售造成任何影响。如果当初明确是“禁”的心态,10年完全可以完成到由“限”到“禁”的平稳过渡,让企业从容转型。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没有建立一套“绿色产品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对商品、新商业模式的环境影响进行认真考量。如果有这样的机制和标准,我们就可以对新的产品和商业行为进行甄别,防止有环境缺陷的产品及经营模式进入市场,推动企业落实环境责任,进行绿色技术研发与升级,从而把市场让度给环境友好的产品及经营方式,源头禁绝如今这种急功近利、危害环境的商业行为发生。

2011年我曾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参加两岸垃圾管理学习班,结束后写了《城市垃圾管理之我见》建议书投送给有关部门,对垃圾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并提出对应的建议,其中重点谈到建立“绿色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没有得到回应。时隔7年,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垃圾分类被提到从未有过的高度,而环境缺陷商品与商业模式仍然大行其道,说明我们的城市管理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反思、没有进步。



   Question 4   



记者



您认为目前我们哪些商业模式明显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是什么呢?


   Answer 4   



匡洁:

这个说起来就太多了,只说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吧。比如电商网购,不断鼓动人们买买买,买了很多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让物品从资源到垃圾的周期越来越短,造成资源浪费、垃圾爆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消费主义推波助澜,与国家倡导的生态文明绿色简约生活理念背道而驰。

网购的商业模式也很不健康。大量快递包装物很多都是塑料制品,既不可重复利用,又没有回收渠道,经营者完全没有考虑长此以往这种模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结果是什么呢?企业盈利了,但背后是资源巨量浪费及环境严重受损!长远看这样的企业究竟给社会做了正向的贡献还是反向的损害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叫外卖”这种生活业态的“新宠”,无论从哪个角度说都乏善可陈;快餐已经损害了我们的生活品质;“叫外卖”更是把生活粗鄙化。让人对生活更加麻木,对个人应负的环境责任更加放任。

满街使用一次性杯子的饮品店也是一例。它们的危害不只是浪费了大量资源、制造了大量垃圾,更大的危害在于对人的塑造,以一点便利诱使人更加自私,目光短浅,不关心公众利益、社会进步,甚至不关心自己与孩子的未来。

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还是要回到问题产生的源头去找。垃圾问题是“老大难”,为什么?“老大”没有真正重视当然难。政府是社会管理的主体,需要对环境问题有预判性、前瞻性,认真研究,提前施政,防患于未然。不能总是等到问题出现、积累、膨胀到要爆发再去被动反应。

要改变政出多门,相互推诿,人浮于事、事浮于面的行政格局,扶持社会组织,培育多元共治的社会氛围,从而加强社会监督,降低社会管理成本,提高社会管理效率。有了这些大环境的变化,我们管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才有更多的准确性、适从性、保障性。问题没有办法多,有了这些社会基础的铺垫,解决问题的路径才能找的准,走得通。



 相 关 阅 读:

青青建言|结束“口号长跑”,迎接垃圾分类的春天

青青言论|就外卖垃圾问题绿色中原负责人匡洁接受《河南商报》记者的采访

青青观点|禁塑要动真格的!——匡洁答《河南日报》“焦点网谈”栏目采访

青青观点]郑州市垃圾分类要尽快迎头赶上——匡洁接受大河报采访

《零污染…论坛》生态乡村建设与垃圾分类推进实例

低碳生活|匡洁:厨余变身有机肥,阳台种出有机菜


文 | 匡洁(桑青青) 编辑|鸭梨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