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凡人凡聚丨清明时节说取火

赵凡聚 绿色中原
2024-09-08







 细叙取火

花枝春满





1

世有拜火教

世有拜火教。基于火对人类的极端重要性,人类便生出对火的畏惧与崇敬。我中华世代传承的清明节,官府取火并向百姓颁赐新火的习俗就多少有些拜火的意思。如果仅从实用角度讲,取火,颁火,引火,原是很世俗的事情,根本不须要隆重的仪式。拜火教产生的原因,除了火对人类极端重要之外,极难获取、保存与传递恐怕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唾手可得的东西,再重要也难以被抬升到敬拜的位置。自从有了火柴与打火机,取火变得极容易了,极日常了,火的重要性反而不被觉知,犹如太阳,天天照临头顶,反不觉得它有多重要,古代的光明教与拜火教便失去了存在和延续的基础,更不用说产生新的光明教与拜火教了。


2

古人取火有多难

费孝通在《中国士绅》一书中指出,生火是知识性的活儿,“内容包括用什么东西、怎样摩(今作磨,下同)擦、摩擦多久等,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实现摩擦生火的原则。”(原文如此)在现代人看来,这些知识很是平常,但在原始人、古人,做起来是相当繁难的事情。

林惠祥《文化人类学》一书设专章介绍远古人类和近世原始部落的取火法,有“摩擦法”和“撞击法”。摩擦法又分四种,一是手钻法,即用双手搓动木钻,在砧木的小孔里来回转动摩擦以生火。我们可以在互联网上看到:非洲黑人部落以此法钻木取火的视频。这是最原始、最吃力的钻木取火方式了,常弄得两手磨出血泡。比较先进的是第二种:弓钻法。用弓弦缠绕木钻上下拉动,以石臼倒扣压住木钻顶端,一方面让它不会偏移磨擦孔,另一方面加大压力,借助更多的工具,确保了最佳的磨擦效果。由于钻速极快,钻弓上下拉动不几回就可钻出火来。第三种是摩擦器。即以细木棒一端在砧木的凹槽里来回快速划动以取火。第四种是锯擦器。先在砧木上砍斫、刻画出一道道平行凹痕以增加磨擦力,然后取一根木棒,双手握紧压实,在砧木上来回刮擦,如同锯木,也可生出火来。

    撞击法始以燧石与硫化矿石相互撞击以生火,后来有了钢,便用钢撞击燧石来取火。

     用钢撞击燧石取火的方法在我们中国真可谓源远流长。《水浒传》第84回:石秀、时迁“两个……都自有引火的药头、火刀、火石、火筒、烟煤,藏在身边。”无论施耐庵说的是作为故事背景的宋代还是他生活的明朝,都可以见到,个人的撞击取火工具早已成套、可以随身携带了。其中的钢制工具已加工成专用的,呈撞击、磨擦面最大化的镰刀形,叫火刀,也叫火镰。到了清代,在一些地方,火石、火镰还是定亲的聘礼之一,可见其重要与普遍。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第28回开列的聘礼有:“一分(今当作份)火石火镰片儿,一把手取灯儿,一块磨刀石……”

    作为基础取火工具的火镰火石在我国一直使用到上世纪中晚期。著名作家赵树理有一篇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章:《套不住的手》。主角陈秉正老人,是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农业教练组的教练,专门教新参加农业学习的中学生农业技能。他吸旱烟,随身的取火工具就是火石火镰。即使后来的汽油打火机,用的也是钢与燧石(人工火石)磨擦取火原理,靠用拇指快速旋转钢轮磨擦火石擦出火花、引燃汽油捻子来点火的。后来有了电打火,火石才最终退出人们的生活。不知古时清明节官府的新火是靠哪种方法获取的。

    磨擦、撞击取火是直接的“无中生火”,向有火之家借取火种——引火就是间接生火了。也是技术活儿,也颇为不易。我小时候就奉母亲之命向邻家引过火。拿一张黄表纸,(得名于道士作法向天庭上表的黄纸)包上一团干草。邻家从地锅灶里扒拉出红炭块放到草团里,我立即握紧纸包,让干草与炭块接触更紧密些,但又不能太紧,怕将炭块掐灭。一路上还要小心翼翼地吹着,又不敢猛吹,生怕吹灭了。待干草多被引燃,再猛吹两口,便“嘭”地一声冒出火苗——引火成功!如果有油灯、蜡烛引火,就更方便了。




3

古人引火是怎样的

古代人引火是怎样的呢?《醒世恒言》第十八卷“ 施润泽滩阙遇友”描写最为详细:

    众人道:“那个上涯去,取讨个火种便好?”施复却如神差鬼使一般,便答应道:“待我去。”取了一把麻骨,跳上岸来……(到得一家,女主人出来)施复满面陪着笑道:“大娘子,要相求个火儿。”妇人道:“这时节,别人家是不肯的(养蚕忌火)。只我家没忌讳,便点个与你也不妨得。”施复道:“如此,多谢了!”即将麻骨递与。妇人接过手,进去点出火来。施复接了,谢声:“打搅。”回身便走。……(失银复得,疑是到了故友之家,与女主人多说几句)不想手中麻骨火将及点完。(女主人欲请出丈夫认友)乃道:“大娘子,相认的事甚缓,求得个黄同纸去引火时,一发感谢不尽。”……当下二人(施复与故友朱恩)拿了火来至船边,把火递上船去。

    小说里的引火使用了专门的材料。一个是“麻骨”,另一个是“黄同纸”。所谓麻骨,“百度百科”的解释是“麻杆浸沤后晾干制作而成,耐燃,相当于火把,可用于照明。”耐燃是引火材料必要的性能之一;没走两步就烧完了,肯定不行。关于黄同纸,网上寻得多个解释,其中一个:“一种浸过硝水的黃色纸卷,旧时为引火的工具。”我认为这个解释最为恰切。纸中含有易爆物质硝的成分,连续的爆燃当然很抗风。麻骨加黄同纸,又耐燃又抗风,真是用于引火的绝佳组合材料。若是引火路程稍远,又远胜油灯和蜡烛了。古时百姓清明节到官衙引取火种,距离远近不一,麻骨、黄同纸之类的引火专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






-THE END-


相关阅读

凡人凡聚 | 鸟儿今春有余粮

青青日记 | 植物*天堂——上海辰山植物园篇(一)

凡人凡聚|抚今追昔话清明

绿聚书圈 | 读阿格丝的《历劫归来》

作者|赵凡聚

编辑|李全浩(天光)

供图|来源于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绿色中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