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就是心里装着别人
对人来说,嘴巴张开有两件事:吃喝和说话,说话交际在我们本身来讲是一件极为平常的事情。
世上会说话的人很多,梁启超算其中一个。我国语言学家王了一先生形容梁启超的说话特色,称其:言之有物,实为心声,一声一咳,俱带感情。
会说话,就是要有真情,要把别人放在心上。
会说话,就是表达要真诚
1918年徐志摩经张幼仪二哥张君劢引荐,成为梁启超的门下弟子。徐志摩才情横溢,梁启超对于这个弟子十分喜爱。
当时正值留学热潮兴起,梁启超建议徐志摩出国留学以增长见闻,以为将来立身报国做准备,徐志摩接受了梁启超的建议。
1920年,徐志摩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学位后与同伴前往英国,一年后徐志摩认识了林徽因,并对其心生爱慕。林徽因此时虽已与梁思成定亲,不过按照梁启超的说法,父母只是为儿女搭桥,成不成还要靠年轻人自己决定。
包办婚姻的不自由,新生的爱情火种,这些都促使理想主义者徐志摩迫切地想要开始他新的人生。
徐志摩提出与张幼仪离婚,要把“自由偿还自由”,让“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
与徐志摩这种单纯的理想主义并不同,梁启超看出徐志摩这种追求“梦想的神圣境界”行为必定要失败,又怕他不能承受挫折,会堕落。
1923年梁启超给徐志摩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在信中,梁启超劝徐志摩“天下岂有圆满之宇宙”“万不容以他人之苦痛,易自己之快乐。弟之此举,其与弟将来快乐能得与否,殆茫如捕风,然先已予多数人以无量之苦痛”。
梁启超的这些话,字字恳切,句句真诚。
会说话,就是我把你放在心上,以真诚之心待你。不论时代怎样变化,真诚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说话要真诚,不弄虚作假,不费尽心机。说话以爱为根基,真诚的关心对方,从爱的角度去表达,会让人产生力量。
会说话,就是言语上尊重他人
1920年梁启超写了一本书《清代学术概论》,脱稿之后,梁启超给胡适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胡适在学术上的建议。
梁启超在信中说“关于此问题资料,公所知当比我尤多,见解亦必多独到处,极欲得公一长函为之批评,既以裨益我……若公病体未平复,则不敢请,倘可以从事笔墨,望弗吝教。超对于白话诗问题,稍有意见,顷正作一文,二三日内可成,亦欲与公上下其议论。”
之后梁启超又完成《墨子校释》一书,他致信胡适,请胡适作序,并希望胡适不客气地在序里“正其讹谬”。
梁启超与胡适是两代人,胡适是梁启超的后辈。胡适出生时,梁启超已完成了“洞房花烛,金榜题名”两大人生乐事。光绪年间,当梁启超被人看做舆论界骄子的时候,胡适才刚离开家乡,来到上海。
可以说梁启超是胡适年少时的“偶像”,胡适曾说“我个人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
梁任公虽身为前辈,但任公在给胡适的信中却并未托大,反而表现出一种谦虚,一种对胡适的尊重。
一个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一个有礼貌,知谦逊的人。常言道: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从言语上尊重别人,是一个人善良的底线。把别人放在心里,在言语上尊重别人,面对不如你的人,不可倨傲,面对你不如的,不要卑微。
会说话,就是懂得换位思考
梁启超十分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一生给儿女们写了很多封信。
梁启超与林长民多年好友,两人更因儿女亲事,成为儿女亲家。1925年巨流河之战中林长民生死未卜,此时林徽因正与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梁启超听到这个消息后,一面派人打探消息,一面给在美国的梁思成写信。
梁启超一面告诫梁思成“要自己十分镇定,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一面又叮嘱梁思成多加劝解林徽因,并让梁思成转告林徽因:“你可以传我的话告诉她:我和林叔的关系,她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
对于失去依靠的林徽因来说,此时有人伸出手拉她一把,给她依靠与心理上的力量,无比重要。
林长民去世后,林家一下子失去支柱,林家的经济情况与自己学费让林徽因发愁。
在梁启超写给梁思成的信中,梁启超让思成转告徽因:“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梁启超开导林徽因:“人之生也,与忧思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会说话,就是懂得换位思考。把对方放在心上,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以言语给对方以安慰。谨言慎行,在说话之前要考虑你将要说出口的话是否会对对方造成伤害。讲话不能只图痛快,要学会换位思考,直率不是言语伤人的借口。
不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会说话”都是一项重要技能。会说话不是阿谀奉承,专挑别人爱听的话说,而是能在理解体贴他人的基础上,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说话不是放弃真实的自己,而是在学会照顾理解他人。会说话,就是心上装着别人,以诚待人,用心说话。
相关阅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