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⑪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进入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总方针。八七会议后,一批皖籍共产党员,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回到家乡,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并在群众中扎下根基,把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领导革命运动逐渐走上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阶段。土地革命早期,在党的领导下和革命武装力量配合下,合肥地区各阶层人民的抗捐抗税、罢工抗暴斗争风起云涌,遍及城乡,革命力量不断壮大,迅速形成星火燎原之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位于大别山东北、东南外围,以合肥、寿县为中心的皖西北游击区成为中央通向根据地的重要桥梁,肩负着开辟新苏区、支援老苏区的重大使命。这一时期,合肥地区党组织及所属的革命武装以皖西苏区为依托,以与根据地接壤的广大区域为活动中心,发动群众,进行持续的艰苦的经济、政治和武装斗争,保持了游击区,支援了根据地。皖西北中心县委领导下的赤卫队、游击队、游击师驰骋于合肥、寿县、舒城、庐江、巢县、潜山、凤台等十多个县,全面开展游击战争,不断打击国民党驻军和地方反动势力,浴血奋战,屡挫屡战,并在主力红军撤离根据地后,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顽强坚持3年游击战争,革命的火炬始终在合肥这片土地上燃烧不息。


合肥地区中共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七邻湾会议与中共合肥县委成立

1930年春,皖西苏区初创。为了发展大好革命形势,巩固根据地建设,把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工农武装割据,中共六安中心县委加强了对苏区外围区域的工作指导,派专人负责非苏区的工作,着手开辟以合肥、寿县为中心的皖西北游击区。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苏区,加强对所属各县的工作指导,3月21日至25日,中心县委在六安县金家寨的七邻湾关帝庙召开了六安、霍山、霍邱、寿县、英山、合肥6个县和红三十三师党的负责人联席会议,中心县委书记舒传贤主持会议,史称“七邻湾会议”。中心县委常委周狷之(原合肥特区委书记)、合肥特区委书记何世球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贯彻中共六大精神,听取了六县的工作汇报,总结了过去的斗争经验,分析了皖西苏区及周边的政治、军事现状和革命趋势,针对所属各县党与群众工作的具体情形和薄弱环节,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原则,提出了十五项具体任务。通过了《政治任务决议案》《六县工作计划决议案》《军事问题决议案》《群众工作决议案》《对六县C.Y工作决议案》等9个决议案。会议号召动员全党同志,把推动六县的革命高潮,加紧领导群众的日常斗争,动员农民发动武装暴动,开展游击战争,扩大苏维埃区域与红军列为目前党的总任务。

关于合肥地区的政治现状和革命形势,《政治任务决议案》指出:合肥等六县“居皖中皖北重要地位,在经济方面,六(安)霍(山)之茶麻竹木,合肥之米,(寿县)正阳关之关税,为安徽省统治阶级之大宗收入。在政治方面,合肥、寿县尤为军事上必争之地,得合肥则可影响芜湖、蚌埠,占寿县则可控制皖北。过去之安徽(皖)系淮上军,均以这两县为争夺安徽政权的根据地,就是因为合、寿等县占有安徽经济、军事上的优势。”这个判断无疑在客观上有利于革命的发展。当然,决议案也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指出:“六县党的力量还非常薄弱,党的政治影响,还不能普遍的深入到群众中,大多数找不到出路的农民仍旧保留在土地、红枪会、青红帮影响之下,往往受地主阶级利用,城市工作还没有改善——这都是六县党的工作上严重问题。”为此,《政治任务决议案》提出,“必须用最大力量,针对着这一革命形势,动员六县全党同志学习过去的一切斗争经验,补救这些弱点和缺点,才能在这有利的革命条件下,推进六县的革命高潮”。

会上划分了各县的中心区域和群众主体。其中合肥的中心区域是城区——三河——雷麻店——高刘集——铺子里——梁园——上派河——合(肥)巢(县)公路;中心群众是纺织、码头、船业、搬运、木业、糕业、米业、汽车工人和店员、学生、雇农、兵士、圩丁等。关于党组织的任务,会议指出,合肥等六县党组织在工作中应注意平衡发展,除抓好中心区域工作外,尤其要加强中心区域与边区、各县相互接壤地区党与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组织与群众组织的指导。在组织发展上,“合肥官亭支部应向三觉寺,东桥头集发展”,并要求合肥党组织尽快将区委“扩大建立县委”。

关于工人运动中的任务是,发挥党在工运中的作用,加强城市职业工人运动,鼓励工人反对黄色工会,“尤其是要在合肥城、三河、六安城、寿县城、镇[正]阳关等处工人群众中建立赤色工会组织”;争取工会公开的活动,“加紧发动工人的日常斗争,尤其要注意失业工人和在业工人的联系,引导他们走向阶级的政治罢工”;建立农村中雇农工会的组织,并加强对农会的领导;注意城市工人与乡村农会的联系工作等。

关于农民运动的任务是,加强农会中雇农、贫农的领导权;加紧组织农民武装,领导农民群众开展日常斗争,以走向大的政治斗争,直至武装起义。

此外,会议还对青年、妇女、兵运及武装斗争等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任务。

“七邻湾会议”意义重大,作为皖西革命斗争的领导机关,六安中心县委成立以来,首次对所属六县地方党组织和红军武装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将以六安、霍山为核心的皖西根据地建设,与以合肥、寿县等外围游击区域的发展融为一体,统筹考虑,制定了党在政治上的总任务和十五项具体任务,并围绕党的建设、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工农运动等诸多事项,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方针政策和指导性意见,确定了苏区与白区、中心区域与周边地区、军队与地方组织、主力红军与地方武装的工作分工和各自的任务重点。这些都对合肥地区土地革命斗争的开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会后,为策应和支援皖西苏区建设,六安中心县委即派常委吴宝才等负责非苏维埃区域的工作。同年7月初,六安中心县委决定在六安城内设立前方办事处,由县委常委周狷之兼任主任,具体指导合肥、寿县等地党的工作和武装斗争。8月,前方办事处的武装交通队遭国民党军队包围,十多位同志牺牲,周狷之亦被捕就义。前方办事处停止了活动。

1930年5月,合肥特区委根据六县联席会议精神,在西乡雷麻店方坎(村)徐树吾家召开党的代表会议,整个会议进行了三天。出席会议的各特支、支部、小组的代表有何世球、周味韶、赵圣情、张伯平、孙子模、余光(周绍章)、薛成、张建之、孙实、谷隅三等20余人。会议总结了合肥特区委前一段工作,认为特区委成立以来,党的组织发展工作不平衡,西乡雷麻、焦婆等地发展较快,已引起敌人注意;南乡、北乡发展较慢,组织薄弱,没有很好地发挥党员的骨干作用,一些不纯分子也被吸引到党内来了,对党的肌肤存在侵蚀的危险,不利于党的发展,必须注意清洗党的组织和改进党的作风。

经中共六安中心县委批准,会上决定改组合肥特区委,宣布成立中共合肥县委,薛成任书记,孙实为组织部长,张建之为宣传部长,谷隅三为农民部长,会议还研究了党组织的发展工作,通过了关于面向工农、妇运、青运、兵运工作的有关决议。这次会议的召开,促进了合肥地区党组织的恢复和发展。合肥县委成立后,立即派出人员在城乡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在合肥城内建立了一区,西乡雷麻店一带建立了二区,西北乡高刘集建立了三区,南乡中派河、三河分别建立了中派特支和三河特支,北乡双河集等地建立了北乡特支,东北乡与定远交界处建立了定远特支等基层党组织。到1931年春,合肥全县党组织已发展为三个区委、四个特支,成立了县青年团组织和赤卫队,“全县(党员)同志共有一百五十多人”。县委还与社会人士合办“民众报馆”,指派党内同志张伯平、赵圣情、颜文斗担任副刊编辑,借以进行革命宣传。在农村,则发动群众持续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税、抗暴及扒粮等政治、经济斗争。

来源:合肥宣传——大湖之声

往期精彩(点击查看)

我为群众办实事 | 主动对接企业需求,零距离提供法律服务~
党规党纪小课堂⑪|流动党员如何管?答案来了!
“燃”!合肥律师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合肥人,中国共产党合肥历史⑩

点点关注不迷路↓↓


看完记得点个“赞”“在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