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INZ德网 | ON I OFF 2021 : 回到未来

DINZ德网传媒 德国室内设计网 2022-10-29




这是一个迟到的展览——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让我们在停顿、转折与等待中,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之前所经历的种种——巧合的是,这原本就是一个关于“时间与回忆”的展览。“ON | OFF”,在2013 年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曾作为反映后奥运时代中国年轻艺术家观念与实践的一个著名群展的主题,现在它的后面被标注上了新的时间与副标题,旨在从当下日趋激烈的,后全球化时代“整合与脱钩”的张力之中,重温与延续2013 年展览未竟的主题叙事。与之对应的是,中国当代艺术近期实践在时间性上所呈现的回溯现实的趋势,她不再表现为一种透明的、被预设好逻辑目标的群体实践,而是一种基于自省精神,在情感回忆与历史记忆的主动返回中,重设未来的意识与能力。
拍摄丨叁木工作室

展览分为三个单元:“时间姿容”、“回忆空间”与“多重回响”,从人类对于时间的认知与感受出发,将宇宙运动、人类命运、历史时刻等等宏大议题,下行与凝结为某种此时此刻的时代情绪,并在与艺术家个体实践的相互映射的关系中,将人类对于未来的许诺转换为一种超越时空桎梏的生命能量。

返回、反复与螺旋,是本次展览着重强调的策展理念,一方面是对和美术馆空间形态的诗意比兴,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作品之间主题与观念的复沓叠增,让观众在时间与生命、全球与在地、回忆与历史的律动中,感应美术馆建筑空间与展览叙事结构交相汇聚而成的宇宙观照。


孙冬冬(摄影:沈宸)


孙冬冬(1977 --),出生于南京,硕士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外国美术史专业,中国当代艺术策展人与艺术撰稿人,现居住与工作在北京。他的工作主要聚焦于 后奥运时代中国当代艺术情态与演变,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系统形象的构建。


“ON丨OFF”由广东和美术馆主办


和美术馆(HEM )位于广东顺德,是由家族发起、安藤忠雄设计的非营利民营美术馆。HEM关注从近代文化艺术思潮到国际视野下的当代艺术进程,通过为公 众呈现独具魅力的展览和多元开放的文化活动,希望凭借自身的独特性,建立起传播的枢纽,挖掘跨文化的多元价值。




这是坐落在中国广东省佛山市顺德新商务区中的一个美术馆设计项目。家族为回馈故乡文化,规划建造一座将传统历史文化与现当代艺术融汇成一体的美术馆。希望能创造出与周边设施紧密联系,跨越地域界限,充满都市艺术空间感的建筑方案。怀着希望通过文化艺术的交流,带给人们和谐、安泰生活的夙愿,将该项目命名为“和美术馆”。建筑的设计以“和谐”为主题,从建筑设计到细部工艺,都以多样化的“圆”来呈现,尝试着创造出融汇中国岭南建筑文化的崭新艺术文化中心。希望和美术馆可以成为岭南文化的新中心,同时也是一个汇集人群,孕育“和谐”关系的场所。

雨 拍摄丨和美术馆


「ON | OFF 2021:回到未来」,整个展题构建了一种多重线索的时间意象。展题的前半部分“ON | OFF 2021”,提示了本次展览与2013 年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之间的关联性与延续性,并通过2021 的时间界定,展现“ON | OFF”主题所包含的自2008 年之后世界范围内日趋激烈的“整合与脱钩”的后全球的时代张力,并从全球史的角度,将我们在2008 年之后遭遇的一系列大事件理解为全球再一次面临新旧秩序交替的历史时期。展题的后半部分“回到未来(Carousel of Progress)”,作为一种对前半部分展题的注释,包含了基于当下,返回过去与未来前进的两条时间线索。“回到未来”的灵感来源于1980 年代的一部同名中文翻译的好莱坞科幻喜剧电影,该片讲述了主人公驾驶了一辆时间机器回到其父母青年时代,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父母以及家庭命运的故事。Carousel of Progress 是美国迪士尼乐园里的一个著名的旋转舞台表演项目,通过一个日常家庭的陈设变化与人物表演讲述人类现代文明的科技演进。两种叙事都是以现代科技为前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科技决定了我们人类的生活环境,而科技进步是我们始终需要面对的未来图景。

然而,这只是关于未来的一种面向。正如电影《回到未来》(Back to the Future)向我们提示的,未来是一种需要面向过去,创造可能性的行动。对于我们而言,它不仅包含了中国古人强调的“以史为鉴”的兴衰之道,还包含了个体回溯现实时暮然回首触及的有情世界,两者辩证地统一在一种抒情的诗学传统之中。不同于2008 年之前透明逻辑预设的中国当代艺术实践,“回到未来(Carousel of Progress)”所展现的中国当代艺术系统近年来越加清晰的自省性,以及由此生成出的穿越时空,返回自身情感记忆与历史经验的意识和能力。这不仅显现在艺术家实践层面,同时也反映在和美术馆于顺德北滘的创立与运营层面。顺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试验与实践现场之一,和美术馆的创立一方面代表了城市形象的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也预示了中国的美术馆系统超越所谓“大城市”的思维禁锢,进入一种更加有机,更具区域联动与辐射性的大社会环境,而这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极为相似。所以,“回到未来”也在重温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系统未来建设所具有的启发意义。“ON | OFF 2021:回到未来(Carousel of Progress)”,基于“后全球化”的时代征候,将中国当代艺术实践近期所呈现的回溯现实的趋势,诠释为一种创造未来的行动。展出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与影像等多种艺术媒介,作品的主题涉及媒体社会、自然环境、身份认同、地理疆域等不同议题,但都共同呈现出一种源于生命内在的自省精神——何所来,何所去的自省,对应于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语境,使得艺术不仅是作为保存记忆的媒介,还是一种观察主体召唤历史意识,从而超越时空的有情实践。返回、反复与螺旋,是本次展览着重强调的策展理念,一方面是出于对和美术馆空间形态的诗意比兴,另一方面也试图通过作品之间观念的复沓叠增,让观众在时间与生命、全球与在地、回忆与历史的律动中,感应美术馆空间与展览空间共同构建出的宇宙观照。

策展人、主题展艺术家及项目艺术家




1.时间姿容时间是意识,也是概念,人类通过时间认知与感受自然运动与生命运动,并通过对时间的不同描述,处理着我们的生命经验与生命记忆,历史、时代、命运,以及过去、现在与未来,时间向我们展现出的各种姿容,都包含在一种往复回环的日常生活之中,可以说,是时间让我们感受到在一起的生活。

艺术家及作品:陈维,《在浪里 #4》、《在浪里 #5》、《故障(今晚你去哪儿)》、《S》、陈哲,《向远的圆是你(上如其星)》、《向远的圆是你(下如其纹)》、苗颖,《样板 3 号》、蒲英玮,《绿色星球:人类全景》、王郁洋,《人造月2》、徐渠,《奇迹》、于吉,《流动的盛宴 No.1》


《在浪里 #5》陈维/摄影,高清 UV 打印,灯箱

150×187.5cm/2013

《在浪里 #4》陈维/摄影,高清 UV 打印,灯箱

150×187.5cm/2013《人造月2》王郁洋/偏光镜片,电机,液晶显示器,电脑

直径400cm/2020

《向远的圆是你(上如其星)》/陈哲/机械装置

200×200×35cm/2021

《向远的圆是你(下如其纹)》/陈哲/视频/7分40秒/2021

《绿色星球:人类全景》/蒲英玮/布面油画,丙烯,纸本拼贴,喷漆,油漆笔,马克笔,透明水色,水彩,邮票,石墨,木刻版画,色粉,油画棒,丝网印刷/600×300cm(总尺寸)/200×150cm(每张,共六张)/2021 – 2022

《奇迹武器》徐渠/黑色橡胶,钢丝/140×140×20cm/2018;《旅行号》/徐渠/黑色橡胶,钢丝/160×40×20cm/2018;《洞察号》/徐渠/黑色橡胶,钢丝/160×60×20cm/2018;《旅行者一号》徐渠/黑色橡胶,钢丝/160×60×20cm/2018;《天宫一号》徐渠/黑色橡胶,钢丝/160×40×20cm/2021

《样板 3 号》/苗颖/木质屏风,布面油画/版本/2/2

165×160×7cm/2018

《流动的盛宴 No.1》于吉/水泥,铁,螺纹钢,打印纸张,橡胶,肥皂

300×200×180cm/2020


2. 回忆空间回忆是一种时间之内的意向性行为,它不同于知识化的记忆,总是从当下出发,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凭借着想象力,在遗忘的废墟上建立起的一个个意识与心理的生命空间。对于过去而言,这是一个新的世界,它通过一种新的感知的生产性行为,召唤我们的感知重新回来。艺术家及作品:陈飞,《主食》、李然,《无题——未来戏,你说什么就是什么》、刘雨佳,《寻宝》、沈莘,《精神流通》、陶辉,《南方戏剧史 A 幕》、王拓,《痴迷录》、徐渠,《迷宫-红线》、张如怡,《暗色之物—似风吹过》、《浸泡景观》、《装饰物-橡胶1》、《装饰物-橡胶2》

《无题——未来戏,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李然装置,金属木质结构,标清磁带录/像机,文献,现成品/2022

《浸泡景观》张如怡

鱼缸,混凝土,清道夫,加热棒,过滤器,灯,木托板

80×90×55cm (含木托板)/唯一版本/2019

《痴迷录》王拓/单频4k影像(彩色,有声)/20分31秒/2019

《寻宝》刘雨佳/单频4K影像,彩色,立体声/53分14秒/2021

《南方戏剧史作家冷水花青年时代 No.1/No.2/No.3》

陶辉/数码输出/2018

《南方戏剧史A幕》《写字机械臂(装置)》

陶辉/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18

《南方戏剧史作家冷水花访谈》陶辉

单通道录像,彩色有声/10分46 秒/2018

《精神流通》沈莘/四频录像装置/17分38秒,版本3/6 /2018


3. 多重回响这是一个等待在未来被整合的弥散化的精神现场,它是一种经历“加速”后,在此时此刻所反映出的时代症候。回忆是构建自身的重要媒介,如同一首关于自己思想的长诗,在回望中,生命的灵光闪现在多元身份的形象之上,最终回归在一种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中,思考我们共同的未来。艺术家及作品:陈飞,《训练日》、高露迪,《我的五官》、《GOOD》、龚剑,《舞蹈——愚公移山 No.2》 、《鸟儿歌唱》、关小,《Kikachick 正向着那在深蓝暮色中照应着灯光微微发粉的落雪冰面的舞台迈出第一步》、郝量,《云游》系列:《李商隐诗意二》、《金乌》、《一线天》、何翔宇,《摘柠檬的人》、《Darryl》、胡晓媛,《石疑 | 再见,永恒 五》、蒋鹏奕,《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 号》、李燎,《软弱性》、梁硕,《辋川复》、马秋莎,《沃德兰-厄洛斯 No.2》、《沃德兰-厄洛斯 No.4》、童文敏,《重庆杂草》、仇晓飞,《洞》、《影子》、周轶伦,《装饰与罪恶》。

《摘柠檬的人》何翔宇玻璃纤维,环氧树脂,油画,丙烯,不锈钢,聚乙烯

50件/尺寸可变/2017

Darryl/何翔宇/不锈钢/165×50×100cm/2021

《我的五官》高露迪/布面丙烯,水彩,油彩,油漆,蜡笔270×200cm/2020–2021

Good 高露迪/布面丙烯,水彩,油漆/150×100cm/2021

《训练日》陈飞/布面丙烯/290×220cm/唯一版本/2021

《洞》仇晓飞/亚麻布油画/150×150cm/2021

左《洞》仇晓飞/亚麻布油画/150×150cm/2021;中《沃德兰-厄洛斯 No.4》马秋莎/水泥板,尼龙袜,木板,树脂,铁/210×110cm/2021;右《沃德兰-蜜 No. 2》马秋莎/水泥板、尼龙袜、木板、树脂、铁/110×210cm/2021


《舞蹈-愚公移山 No.2》龚剑/布面丙烯/200×250cm/2021

《鸟儿歌唱》龚剑/布面丙烯/160×118×4cm/2021

《重庆杂草》童文敏/陶泥上绘画/2021年至今长期持续项目

《辋川复》梁硕/纸上水墨设色/24×1231cm/2019

《软弱性》李燎/肥皂,海绵,铝板,单频

录像(彩色,无声)/2019

《装饰与罪恶》(局部)/周轶伦/多种材质/2021

《Kikachick正向着那在深蓝暮色中照应着灯光微微发粉的落雪冰面的舞台迈出第一步》关小/黄铜,丙烯烤色,榻榻米,漆,干稻草,油箱盖/180×470

左《李商隐诗意二》郝量/绢本重彩/37.1×51.9cm/2021

右《金乌》郝量/珂罗版印刷/49.4×58.8×2.8cm/2019

《一线天》郝量/绢本重彩/207×148cm/2021

《石疑 | 再见,永恒五》/胡晓媛/绡,墨,铸铁供盘,拂尘,萨满石,龟甲化石,螺化石,干燥果实,珊瑚,蛇蜕,孔雀石,晶体,青玉,竹竿,废钢筋,混凝土,太空铝板,残绡,水泥,线/2021

《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号》蒋鹏奕/摄影/120×264cm/2020

左《砾石谅解了大海第14号》(局部)/蒋鹏奕摄影120×264cm/2020;右Darryl (局部)/何翔宇/不锈钢/165×50×100cm/2021






「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展览开幕暨策展人对

「ON | OFF 2021: 回到未来」策展人导览

拍摄丨叁木工作室


和美术馆执行馆长 邵舒/S

策展人 孙冬冬/D策展人 鲍栋/B
S:展览从开始有想法到现在,最终呈现出来,你有什么感受吗?因为从北京到顺德,从艺术家的重新再筛选,包括在沟通作品的过程中,都有很多反复,出于各种原因,对空间、对作品都做了很多调整,整个展览全部做完之后,整体对这个展览有什么样的判断?两位也可以分享一下,因为这个展览几乎是孙冬冬在这里从头到尾跟着,做了很多工作,跟2013年的那一届又有什么区别?或者看起来还有什么不同?或者在展览的策展过程中,有没有新的想法或者建议?
D:我个人觉得疫情期间做展览,实在是太辛苦了。但是说实话,比如说霏宇现在在UCCA做馆长,他一年要面对那么多展览,而这些展览都在疫情期间发生,那他们同样,还有鲍栋他们做博览会的艺术总监,我们都在经历共同的背景,所以这个辛苦肯定是大家都辛苦的事情。如果回到具体的展览而言,这个展览最要克服的是安藤忠雄设计的和美术馆这个空间是一个特别特别强势的空间,它的主体性太强了。目前来看,这个展览在布展、在呈现方面,是相对比较完美的。肯定是因为有邵馆,有美术馆的同事,因为你们长期在这个馆里工作,对这个空间更加了解,然后相互配合。如果联系到2013年的展览,一方面2022年的展览的确辛苦,但是这种辛苦不是身体层面上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但是2013年的展览,我觉得那个时候就特别亢奋,我跟鲍栋、田霏宇两个人在尤伦斯的空间里面来回转,每天要走几万步,布展到特别晚,当时有50几艺术家或者是小组在一起,艺术家也很兴奋,可能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面对那么大的展览,既亢奋、又慌乱。那个展是最后才布完的,临开幕前的一个晚上,凌晨两三点才布完的。开幕完之后,记得我就喝大了,就是如释重负的感觉啊。但是现在就完全没有那种情绪了,这个展览反而特别克制,理性的在面对一个展览。情绪上就没有那么大的波动了。

D:疫情带来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禁锢,而是这种禁锢反射到心理和精神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转变为一种欲望,就像鲍栋刚刚说的,对于现实空间的渴求,以及可能会反向的对于艺术的开放性有更多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以往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多所谓的批判性的叙事,但是这种批判性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转变为另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就是转化为一种空间性的形态,这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的一种状态。这个也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展场的空间布置,也许可能就是一个现场的体验。我觉得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看了,他们更多的还是希望参与进去,因为这种疫情,把本来可以参与的东西又压缩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像一个橡皮筋,拉得越紧,反作用力会越大。

S:好的,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突发的疫情也两年多了,不管在什么行业中,都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就像以前讲的,这里除了困难好像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有困难,但是在不断解决新的困难。作为艺术从业者,这种难关可能是目前社会不太会关注到艺术行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好像只有艺术行业本身在一直探讨这个话题。在这种疫情的环境下,很多人看来是机遇,但是很多人看来非常的悲观,可能又感觉艺术是不是快结束了?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很多议题、很多作品,不能完全按照他的本意来表达,所以出现了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一直在提后疫情时代,但是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到来?还是已经到来了?因为疫情好像从来没有结束,一直在进行中。甚至有一点看不见头,每一年都在说下半年就可以出去看卡塞尔了,下半年就可以去看威尼斯双年展了,很快今年威尼斯,很快下一届又要来了。我们可能去不了了。或者是很多过往平常的交流现在变得困难了,但是线上交流变得很普遍,但是线上交流真的像坐下来一样,能形成共同价值吗?沟通得那么充分吗?为很多时候线上开论坛,最后很难达成共识,最后总是我有我的观点、你有你的观点,并没有一个人能在现场最终形成一个结论,就是各抒己见,说完了就结束了。把原有的开会所想形成的内容,更像做成BBS一样,大家说完,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就结束了。所以大家怎么看,在疫情中,怎么在迂回中前进?以前是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现在可能得躲过问题往前走了。或者是日常工作中策展中,有没有同样的碰到这样的困难?后疫情时代我们要怎么重新做展览?

B:有一个经验,疫情之后大家都疯狂的,特别是疫情的前半年,大家都线上开会,从zoom到腾讯会议,大家还挺兴奋的,居家办公,但是过了两个月就不行了,大家特别渴望线下的生活。是不是对展览有一种影响,就是心理上的期待变了,疫情前的三四年有一个明显的倾向,档案式的展览现场特别多。但是现在大家都特别厌烦了,大家现在去一个线下的空间,看到展览的现场,肯定不希望还是跟线上的一样,看资料式的,希望自己能够被卷入进去,需要一个现场。

D:疫情带来的并不是身体上的禁锢,而是这种禁锢反射到心理和精神状态,这是最重要的一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会转变为一种欲望,就像鲍栋刚刚说的,对于现实空间的渴求,以及可能会反向的对于艺术的开放性有更多的要求,这是最重要的。以往中国当代艺术有很多所谓的批判性的叙事,但是这种批判性可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转变为另外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能就是转化为一种空间性的形态,这是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的一种状态。这个也可能是一个具体的展场的空间布置,也许可能就是一个现场的体验。我觉得现在的观众已经不满足于只是看了,他们更多的还是希望参与进去,因为这种疫情,把本来可以参与的东西又压缩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像一个橡皮筋,拉得越紧,反作用力会越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