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珠:为不合时宜制度“松绑”,为海量库房文物 “赋能”!
头条战略合作品牌
贝林基金会/贝林自然世界
本文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刊发,原文如下:
原文发布
开启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篇章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
新华社北京1月10日电(记者 施雨岑)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数以亿计的文物瑰宝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力量源泉和物质载体。日前,记者就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文物领域改革创新,专访了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明确路径”
刘玉珠表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在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上应该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全国文物系统通过学习、培训等多种形式,深刻理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着力推进文物系统制度建设。
刘玉珠认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文物工作的地位举足轻重。要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等要求体现并贯穿于文物工作的方方面面,坚持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各项制度。这是做好新时代文物工作的重要遵循和明确路径。
刘玉珠说:“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四个自信’,自觉肩负保护文物、传承文明的历史重任,传承文物价值、萃取文化精华、延续中华文脉,为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滋养。”
“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刘玉珠介绍说,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一系列重大政策的出台、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出、一系列重大工作的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长足进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擘画新时代文物事业发展蓝图。
他表示,当前,文物安全形势总体可控,文物保护状况不断改善,革命文物工作深入人心,“博物馆热”再创新高,让文物活起来勇探新路,流失文物返还高潮迭起,文物国际合作拓宽领域,文物科技支撑不断增强,机构队伍建设有所突破,文物治理水平稳步提升,文物工作社会影响力不断彰显,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2019年,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显见成效。国务院核定公布762处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批准国家文物局成立革命文物司,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1100余件流失文物艺术品回归,亚洲文明联展成功举办,关于深化文物博物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全年文物工作亮点纷呈。
“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还需重点解决两方面问题——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和文博机构队伍力量薄弱。”刘玉珠说,当前,文物法人违法屡禁不止、文物盗窃盗掘活动猖獗、文物消防隐患较为突出;与此同时,市县级的基层文物机构队伍大大萎缩、严重削弱,大量县(区)缺少专门内设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小马拉大车”现象十分严重。
他认为,要解决这些难题,就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文物领域改革创新,想办法、出实招,解决改革进程中遇到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提升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文物领域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物工作制度体系”
刘玉珠表示,目前,文物领域现行法律法规规章300余项,国家和行业标准130余项,文物制度体系建设的基础条件较好。文物系统要进一步推动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文物工作制度体系,全面提升文物治理效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文物保护法是文物保护利用重要制度成果的集大成者,需加快修订,在不可移动文物、考古发掘、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进出境管理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凝聚最大共识,确保如期完成修法任务。
社会各界对让文物活起来高度关注。国家文物局正在按照中央有关部署,围绕让文物活起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总体目标、关键环节、任务举措作重点研究和深入探讨,将着力在一些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上补短板、强弱项,为部分不合时宜的制度“松绑”,为海量深藏库房的文物 “赋能”,着力盘活文物资源,创新文物展示传承方式,深化文物交流合作,展现多彩多元的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感召力。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刘玉珠说,在2020年,我们要聚焦深化改革这个法宝,突出制度建设这个根本,尽快把实践成果中好的经验做法提炼出来,上升为制度、转化为法律,推进文物领域制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把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上文完)(资料图:刘玉珠在全国“两会”现场)
让文物活起来大有可为
刘玉珠
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是独一无二的,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是独一无二的,开放、融合、转化是其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鲜明标志。文物是5000多年中华文明的亲历者、见证者、幸存者,每一件文物无不经历了风霜雨雪而倍显珍贵,每一件国宝都期待着世人打开尘封秘密、重现璀璨光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增进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凝聚发展力量。对于一个城市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找回老城记忆,体现城市精神,提升城市魅力。对于一个乡村来讲,让文物活起来可以感受地域风情,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这些年,基于文物资源作为历史文化的承载者、国家形象的“金名片”、推动发展的“助推器”的特质,让文物活起来,日益成为党和国家持续关注的文化重策,日益成为文物工作对标提质的中心任务,日益成为普通百姓常挂嘴边的热门话题。
文物场所,可以成为国家客厅。世界遗产西湖之畔齐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北京故宫见证中美元首历史会晤,曾侯乙编钟为龙象之舞合奏齐鸣,亚洲文明展闪亮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法元首豫园夜话传递开放胸怀,每一帧都是高光时刻。
文物资源,可以赋能高质量发展。从哈尼梯田到水乡乌镇,从大运河文化带到粤港澳大湾区,文物工作都有“文明如水”的最美画面,都有“润物无声”的能量输送。
文物创意,可以点亮美好生活。实施“文物+”战略,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与消费结合,博物馆热了,“萌萌哒”文创产品火了,科技+文物沉浸式体验红了,传统村落人气旺了,红都瑞金脱贫了。
文物活起来,可以让文物故事家喻户晓。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复活”技术、《国家宝藏》明星演绎,后有《如果国宝会说话》“快速充电”、抖音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翩翩起舞,娓娓讲述文物传奇的前世今生。
文物活起来,可以带来广泛社会参与。百度“用科技传承文明:AI博物馆计划”起航,“保护长城 加我一个”公募活动探路,山西文明守望工程全面铺开,深圳大湾区文化遗产联合实验室组建成立。
文物活起来,可以释放更多政策利好。从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到“互联网+中华文明”,从发布文物建筑开放导则到博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从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到健全社会参与机制,文物活化利用政策不断创新,推动改革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文物的活力在于融入生活、回归社会、服务人民。让文物活起来大有可为。有三组数据最有说服力:推动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和1.08亿件/套可移动文物实现数字化展示全覆盖,让海量文物不被“锁起来”,而是“展出来”;2018年全国11.3亿人次走进博物馆,红色旅游人数超过13亿人次,红色旅游收入超过4000亿元,可见消费需求巨大;抖音创意视频“文物戏精大会”三天播放量高达1.2亿次,“约会博物馆”微博话题累计阅读量16.5亿人次,“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话题24小时点击量5.9亿次。可见,发展潜力、消费需求、市场价值巨大。我们乐意张开双臂,为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社会参与,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实现共赢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社会参与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我们愿意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让文物活起来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让文物活起来,政策是导向,社会是主体,市场促探索。要坚持保护优先、保用结合、以用促保、精准施策的总体思路,增强文物领域制度安排和政策供给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提升社会参与的荣誉感、安全感、获得感。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更好履行文物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管督察职责,更加彰显文博单位的保护研究和公共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参与、市场机制在文物领域资源配置和活化利用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由辅助到支撑的重大转变,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成就高品质的文化体验,促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智慧,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多措并举搭建平台、释放利好,鼓励地方探索,尊重基层首创,最大程度释放文物活力。
继续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共享。构建国家文物资源数据信息统一开放平台,面向社会全面、平等、有序开放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建立国家文物资源数据信息名录公布和开放清单制度。改善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社会参与的营商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环境,探索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安全高效配置、社会深度持续参与,形成保护和发展良性循环,实现文化魅力和综合效益共融共生。
更好促进融合发展。支持文物领域活化利用+社会参与创新机制、重构链接、扩展平台、丰富要素。推介文物领域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做强文旅融合发展品牌。以大数据、信息共享、跨界创意与融媒传播为重点,支持各方力量运用市场机制发展文物+信息化领域的共享经济、场景服务和新兴消费,最大限度释放文化消费活力。探索加强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促进文物市场活跃有序发展,推进文物流通领域登记交易制度试点。建设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使用和运营管理,鼓励依法流转取得属于文物建筑的农民房屋及其宅基地使用权。
不断提升社会参与便利化。全面实行政府文物权责清单制度,推行文物行政许可标准化,做到审批更简、监管更强、服务更优。保持文物法律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明晰社会参与的法律规制、优惠政策和各方权益,健全文物用途管制制度,实行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划定文物保护利用的红线和底线,让社会力量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整合科技、人才、资本优势,打通资源、创意、市场全链条,策划文物金融扶持计划和文物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撬动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更多投入,推进文物活化利用的协同创新、成果转移和社会共享。
积极支持大湾区同步建设让文物活起来的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很高、经济活力很强、创新氛围很浓的先行区域之一,事关中国经济未来图景的想象和期望。文化创新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要素。大湾区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人缘相亲、民俗相近,文物资源丰富,历史联系紧密,合作基础扎实。“内地与港澳深化更紧密文化关系安排协议”以及“文化遗产领域交流与合作更紧密安排协议”积累了政策储备。广东推介了4条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串联湾区遗产,打通文化经脉。鼓励支持大湾区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深化内地与港澳文化遗产合作领域创新实践、率先示范,在海上丝绸之路保护与申遗、明清海防遗址保护和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青年文化之旅、文化遗产旅游5个方面优先突破,以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作为融汇大湾区各类要素、业态的燃爆点,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使湾区空间布满创意元素、社会充满人文关怀。
国家文物局正在牵头制定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政策文件,欢迎社会各界专家为文物保护利用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让文化遗产更具“颜值”,让文化遗产倍增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