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场堪比“心理诊疗”的展览(文末有福利)

爱思考的 安邸AD 2020-10-23

待在舒适圈里太久,你是否已经厌倦了?那就给自己找点“不自在”吧。明当代美术馆目前在展的“神秘参与”,仿佛就是一场“刻意”让你在感官体验上感到“不适”的展览,看似与我们生活很遥远,但却又与日常零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


•  “神秘参与”展览海报

“神秘参与”的策展陈述看起来有些晦涩难懂,但展览却以相当有趣的形式来呈现丰富的多媒介艺术作品:16件充满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力的作品在暗色调的展厅里编织出一个凝结时空的宇宙。它甚至就像一次“心理诊断”,你可能会感到不适,但会因此激发你思考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请先“挂号”

心理治疗还是艺术展览?

•《宇宙规模》,唐纳天,2012,截帧

图片致谢艺术家

“空想性错视”(Pareidolia,一种心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将模糊、 随机的图像赋予实际意义),这一现象解释的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将不熟悉的视觉图像脑补成熟知事物,比如将意大利地图看成一只靴子。展览中的作品《宇宙规模》,展现的是病毒和细菌显微镜图像,却可能让人误以为是太空空间站或是星球上的卵石,这便是诠释“空想性错视”含义的例子。你会发现,其实这些看似“高深”的东西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不远。


它并没有我们想象得这般复杂,展览从“观者记忆/意识中的空白部分如何与艺术家产生共鸣”的角度出发,探讨我们与世界产生的精神连接。当我们没有经历过别人身上发生的事件时,是否能够与他们感同身受?

• 《昏厥》,Marianna Simnett,2016

展览现场:“SEIZURE”,哥本哈根当代艺术中心,2019

图片致谢艺术家,摄影:Anders Sune Berg

展览作品《昏厥》的评论中写道:“‘昏厥’是一种最大程度的共情”,这是“神秘参与”的切入点之一,清醒或昏厥、舒适或不舒适都是不同的人产生的不同体验而已,当我们抛开生理感受的好坏去感受一件展品时,便可能在欣赏中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正式“治疗”开始

与艺术品的一场神交

• “神秘参与”展览入口处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神秘参与”,策展人钱诗怡巧妙地将这个审美心理学术语(Participation Mystique,指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特殊的心理联系,主体不能清楚地把自己同客体区分开来,而是与客体捆绑在一起)延用至展览的命名,延伸到对艺术的欣赏方面,可以视作观众沉浸在作品中的状态,观赏者与创作者获得相似的情感共鸣。参与其中,便是认同的第一步。


步入展厅的第一秒,观者已经将自己“神秘地”融入美术馆了。参与其中,获得感触,最终回到自我的内心世界,仿佛在展览中进行一场心理治疗,《安邸AD》从中选出5件“令人不适”的艺术作品,与你分享参与本次展览收获的“治疗结果汇报”。

“晕眩”

• 《昏厥》,“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若能站在Marianna Simnett的声光装置作品《昏厥》(Faint with Light)面前观看完全程的话,首先敬你是勇士。急促顿挫的呼吸声立马让气氛变得刺激紧张起来,刺眼到眩目的灯光在暗室里显得更为张扬,这个极具表现力的装置被策展人视为一个“晕眩”的最佳诠释,既是十足的感官刺激,也十分耐人寻味。

• 《昏厥》,Marianna Simnett,2016

展览现场:“SEIZURE”,哥本哈根当代艺术中心,2019,图片致谢艺术家,摄影:Anders Sune Berg


• 《昏厥》,Marianna Simnett,2016

展览现场:“SEIZURE”,哥本哈根当代艺术中心,2019,图片致谢艺术家,摄影:Anders Sune Berg

• 《昏厥》,Marianna Simnett,2016

展览现场:“Lies”,Seventeen 画廊,纽约,2016

图片致谢艺术家

左右滑动

装置循环播放长达11分钟的音频,是艺术家录制的自己换气过度的声音,伴随令人眩晕的大型LED灯管墙来呈现,而灯管光线跳跃、舞动,极具张力地快速变换,配合声音大小与频率的转换,为视听双通道制造冲击力。《昏厥》的灵感来源于艺术家已过世的犹太祖父,他曾在执行枪决前昏厥倒下,幸而逃离大屠杀。

“时间认知障碍”

• 《我梦》&《有风》,“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实际上系列作品《我梦》与装置《有风》令人十分感到“愉悦”,甚至是“菲林宠儿”。两件作品组成了一个投影小剧场,《有风》的暖调光影打在《我梦》之上,模糊的图像逐渐清晰可辨,最夺目的是风车在墙上的倒影轮廓,让人感受到过往时光中的一瞬,却难以确定此时此刻自己究竟身在何处,仿佛混淆了对时间的感受。

• 《我梦》&《有风》,鸟头,2016

展览现场:“欢迎再来鸟头世界”,香格纳北京,2018

图片致谢鸟头工作室

• 《我梦》&《有风》“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我梦》&《有风》“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左右滑动


艺术家组合鸟头的《我梦》就像一个静物剧场,不同图像组成了情节生动的故事;多个影像风车组成的装置作品《有风》在风力推动与光线投射下,风车叶片上的影像和风车的影子构成一场视觉游戏。两者被结合成为了一个完整的作品组合。

“幻肢疼痛”

•《反观记忆》,Kader Attia,2016 年

录像静帧,图片由艺术家和常青画廊惠允

《反观记忆》对“神秘参与”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一部关于幻肢疼痛(Phantom Limb Syndrome,接受过截肢的病患在主观感觉上扔能感觉被截除的肢体存在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疼痛的现象)的影像资料,就像一个灵感源头。其实这并不是大多数人会经历的体验,即“记忆的空白”。但正是如此,观看影片后被触动,恰好说明即使不能感受到同样的生理疼痛,却是可能获得情感共鸣的。

•《反观记忆》,Kader Attia,2016 年

录像静帧,图片由艺术家和常青画廊惠允

•《反观记忆》,“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左右滑动

2016年,艺术家Kader Attia创作了这部纪录影像,就 “幻肢症”对外科医生、神经科医生、心理医生及一些学者进行采访,讨论身体记忆以及记忆如何建立填补空白的机制,并具有可能的破坏性。艺术家展现了一场关于生命与病理的讨论,就像镜子一样,反照了我们的恐惧和创伤,也让我们看到救赎的可能性。

“向晚意不适症”

• 《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恐怕这是大多人都会喜欢的一件展品,即使作品指涉的病症在科学上从未被证实:人在黄昏下的891种不适症状。它以文学文本和声音为介质,展览现场腾出了一片舒适的地面,用澄黄色的灯光装置模拟黄昏时的光线效果和氛围,就像一场日落漫游,“严肃”的医学讨论反而达到揶揄的效果,病症是否成立似乎已不重要, 这场文学和摄影的文体实验便是答案。更何况体验相当舒适!

• 《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左右滑动

作品展示了改编自伪科学出版物《关于心灵的顺势疗法药物学》与一组文稿,前者以百科全书的方式,罗列出891 次度过黄昏的“症状清单”。艺术家陈哲引用这一看似很“科学”的文本营造一场近乎文学的体验,本次展出的部分来自陈哲的系列作品《向晚六章》,是艺术家近年来“为了理解黄昏而展开的主题漫游”。

“注意力缺陷综合症”

• 《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

靠左的墙面是文献资料,靠右是艺术家制作的人像照片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是展览中互动体验强烈的作品之一,由于作品分置在两堵墙上,你需要在两个墙面上来回“找不同”,不知情的人可能会误以为你患有“注意力缺陷综合症”,难以集中注意力观看一件作品。

• 《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今天我们寻回昨天遗失的他》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左右滑动

这组作品的第一部分来自项目《遗失博物馆》收藏多年的旧杂志、报纸、宣传册、纪念册等文献资料,他们为这些影像中的“配角”(误入镜头的路人、位于群体合影角落中的人)编写虚拟故事,赋予他们真实身份和背景故事——因此诞生了作品的第二部分:这些不知名人物的人像照,观者会不自觉地在第一部分的文献资料中寻找第二部分的人像,视线在两组作品间来回穿梭。



“心理治疗揭秘”

专访策展人钱诗怡


钱诗怡(Sam Qian)谈起展览的缘起,是因为自己对精神分析、生理疼痛及两者可能存在的关系非常感兴趣。与她对谈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一个策展人对内容深度的理性思考;同时她的态度也是开放的,包容接纳不同的声音。


从某种程度而言,当作品面对观众时,艺术家的工作已经完成,他们不必赘述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重要的是观众参与并沉浸其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共情。正如钱诗怡与《安邸AD》分享的观点,“不适”也是一种体验,“昏厥”也是一种共情。

《安邸AD》:

在所有的展品中,你个人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艺术品是什么?

钱诗怡:

整个展览中,《反观记忆》(Reflecting Memory)是我的起始点,这是一部采访外科手术医生、心理学家关于“幻肢症”的纪录片。这个病症其实在有截肢经历的人群中比较普遍,对他们来说十分困扰。艺术家Kader Attia对这个病症很感兴趣,他把“幻肢症”作为引子,实际上通过《反观记忆》来看在记忆的空白之处,人们怎么反射自己的想象。最初并没有想做成一个展览,但当时非常喜欢这个影像作品,前前后后看了5、6遍,可能记忆太深刻了,今天(采访当日)早上我还梦到被截肢的人。其实我在真实生活中没有见过我梦境里中被截肢的人的形态,所以可以说我的潜意识也反射出我的深刻印象吧。

《安邸AD》:

很多作品令身体上的体验并不舒适,比如《昏厥》,炫目的灯光与呼吸声营造出了相当紧张的感觉。请问是出于什么考虑,展览希望通过令观者感到“不适”来达到与作品、艺术家的共情呢?

钱诗怡:

“不适”我认为和其他任何一种感受:喜欢、厌恶、正面、积极的反馈一样,都只是一种情绪反馈而已。其实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你这么去看的时候,就不会觉得“不适”是一种特别的体验。我希望大家能够平等对待一个人可能经验到的各种方面的情绪。


在策展的线索中,我运用了一条理论的框架是法国人类学家、哲学家René Girard的“模仿欲望”理论,所以我希望从展厅上去模拟出一条共情的路线。在《昏厥》这件作品中相当于是一个小高峰,所以也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因为我期待看到的是,观者如何能够从艺术家的亲身试验(通过过度呼吸到昏厥的试验)中也与之感同身受,从“不适”到“昏厥”。我觉得这件作品尤其能够反映这一点。我期待看到的是在这种规模层面的感受之下,大家自身的无意识也被作品诱发,就像艺术家通过自身的试验来诱发自己的无意识一样。也是一种由共情所产生的模仿。


• 《清醒梦》,影像截帧

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2019-2020

图片致谢艺术家和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清醒梦》双屏影像,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清醒梦》文献资料,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清醒梦》文献资料,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清醒梦》文献资料,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

“神秘参与”展览现场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左右滑动

《安邸AD》:

这次展览在选择上也相当广泛:影像装置、多媒体装置(灯光与声音、装置与声音)等。

钱诗怡:

我自己比较喜欢媒介形式非常多样化的展现方式。这样也比较好制造出一些观展的节奏和展览的层次。

 

这次展览委约创作的作品《清醒梦》以非常完整的形式呈现,包括双屏影像、为展览特意竞投来的关于“死亡之舞”的老印刷物和艺术家私人藏书。在艺术家的短篇虚构写作在展览中的呈现方式上,我花了很多心思。文字在展览中呈现的形态,通常都是以一页A4打印的方式,给人的感觉就是补充资料。艺术家和我都特别不喜欢对于文字的廉价处理。当时讨论了很多种呈现方案,我们都希望写作也能够被正式地观看,并且是具有阅读体验和观看体验的,这样才能够不让人觉得不想看完,匆匆走过。

《安邸AD》:

 “神秘参与”的展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叙事和指涉意义并不是那么浅显易懂,对此你会有担忧吗?

钱诗怡:

当然。美术馆是一个公共机构,我非常赞同“美术馆应该向所有大众开放”的理念,然而它不能放弃自己的专业度和学术性。虽然就大家对作品的接受度方面我会有点担忧,但不会影响对作品的选择,而且展览做出来之后其实能够通过很多运营、宣传、公共教育等方式和大众产生更好的连接。展览是否有“门槛”、是否“高冷”,这些问题从我的立场去看其实是多余的,很多人来看展览也不是为了研究作品,可能就是来拍个照、来消遣,所以这不是我们需要去预设甚至过分担心的问题,而是在展品的寓意部分和大众之间找到连接。

关于明当代美术馆

• 明当代美术馆建筑的前身是造纸机械厂的工作车间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 内部是U字空间形成完整的下沉式舞台架构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左右滑动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McaM)创办于2015年,是由上海明园集团资助的非营利当代艺术中心。这里汇聚以视觉表演为基础的当代艺术活动,关注实验剧场和多媒体展演,并涉及与表演概念相链接的装置、绘画、雕塑、录像、声音、诗歌、舞蹈等。在“神秘参与”开幕的当日,还有舞者围绕整个空间进行舞蹈表演,与现场观者近距离互动。

• 室内空间一览  ©上海明当代美术馆

整个空间呈暗色调,馆内入口处特意为展览做了改造,打造出神秘的“暗室走廊效果”。美术馆占地面积总计3500平方米,其空间是由上世纪曾享有“花园工厂”的上海造纸机械厂的工作车间改造而成,呈现U字空间形成完整的下沉式舞台架构。

💡 展览:“神秘参与”

🕙 日期:2020年6月27日至9月6日

🏠 地点:明当代美术馆

📍 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INTERACTION



话题互动

展览“神秘参与”你最想看哪件艺术品?

文末留言告诉我们,

将抽取6位读者赠送展览门票!




图片来自各艺术家、明当代美术馆

采访、撰文、编辑 | Simona

视觉设计 | Linke




推荐阅读


我们为何会不断“复活”Gio Ponti?

不守茶道,是为了好好喝茶

现实与童话:独家揭秘《隐秘的角落》场景设计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这本《安邸AD》7月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