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讲堂 | 戴锦华老师带你看电影
巍巍学府,国之上庠。这里有学识渊博的大师,有字字珠玑的讲座,有精彩纷呈的课堂。博雅讲堂带你走进北大,走进学术殿堂。
戴锦华老师开设、讲授《影片精读》课程已逾三十年。数十年中,戴老师在这一课程尝试结合电影专业教育、大学美育与社会文化研究批判,始终受到同学们的欢迎和好评。通过对“电影语言与叙事结构”、“想象与艺术之翼”、“电影与文化身份”等多个主题的剖析,《影片精读》课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不一样的电影世界。让我们走进这门课程,在戴老师的精彩讲授中感受二十四帧之间的魅力。
戴锦华,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教北京电影学院电影文学系11年。自1993年任教于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教授。北京大学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电影、大众传媒与性别研究。开设《影片精读》、《中国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性别与书写》等数十门课程。曾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和访问。专著10余部。专著与论文,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日文和韩文出版。代表作:《雾中风景》、《电影批评》、《隐形书写》、《昨日之岛》、《性别中国》等。
图为戴锦华老师在课堂上
课程拟以10-12部近年来世界各国的著名影片为例,讲授电影艺术的基本特征。课程拟介绍电影的视听语言、叙事方式,同时讨论电影表意与电影文化的构成方式。课程将讨论电影的工业和商业品格,讨论跨国的文化工业系统对电影所产生的诸多影响。在此基础上,课程将进一步展开关于电影所呈现的诸多社会问题的讨论,尤其是电影这门始终联系着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文化、同时有具有世界性的艺术如何呈现剧变中的今日世界及试图做出的应对、批判与建构。
绪论:如何解读一部电影
第一节 电影是什么?
第二节 电影的视听语言
第三节 电影制作与电影工业
第一章 电影语言与叙事结构
第一节 《钢的琴》:语言、叙事与意义
第二节 《最后的武士》:大制作、历史、他者之镜
第三节 《窃听风暴》:视点、历史与位置
第二章 想象与艺术之翼
第一节 《柏林苍穹下》:视点、冷战与诗情
第二节 《异地两生花》:艺术、诗情与欧洲故事
第三章 数码、游戏与叙事
第一节 《骇客帝国》:虚拟、游戏与救赎
第二节 《劳拉快跑》:结构、意义与新生代
第四章 电影与文化身份
第一节 《一代宗师》:类型、身份与中国故事
第二节 《推拿》:盲者之见
第五章 电影与性别
第一节 《碧波女贼》:女性、反叛与观影快感
第二节 《阿黛尔的生活》:少数、主流与另类
不论是我多么熟悉的课,我重开时都会大幅调整:会调整影片的选目,但更多是调整阐释与分享的重点。这样做,一是希望放进我最新的思考,同时,也是把电影文本置于我们时代,和大家分享我对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的思考。所以,我最喜欢这个课的原因是,很多同学通过这门课开始热爱电影,或者更爱电影;更重要的是,希望大家不再单纯是为了娱乐看电影,而是能通过电影了解世界、了解这个时代。
事实上,正是第一次在北大开设《影片精读》通选课后,我恢复了对本科生教学的热情。吸引我的是本科生的可塑性和学科的多元背景,他们正处在思想的形成时期,我能和他们思想交流和互动,你可以清楚地体验到自己工作的意义。当然,我也会遭到“抵制”,但这抵制自身最有趣,它帮我能够理解今天的青年和今天的世界。所谓专业化,我始终认为它利弊同大。
Q:您曾说过,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扁平化、被取消和压缩了历史空间”的时代。中国现代电影的主流叙事对建国后历史的书写与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同造成了我们与过去的某种断裂。黑白电影与那段历史大多只留存于中老年观众的记忆里,年轻一代却少有人了解中国早期电影,中国电影史教育似乎也长期处于边缘,但事实上,那段历史的重要性不可小觑。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电影史教育是需要重视的?
我认同这个观点。在世界范围内,电影都是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电影讲述的故事之外,它还是我们的生活史、文化史、影像史,是一种迷人的记忆载体。而我们对我们自己电影历史的无知和缺残,正是我们自己历史记忆断裂缺残的表征。美国自不必说——可以说,好莱坞电影创造了美国历史,制造了美国梦、乃至美国精神。而法国人不仅视电影为民族骄傲,而且是法国政府文化部门则数十年来不断将法国电影史上的重要影片不断包装、全球发行,那无疑也正是对其民族记忆的一次次唤醒。而不久前重访长春电影制片厂(应该说遗址),尽管图片展始料未及地触动了我童年、少年时代尘封的记忆,却同时发现集团的电影主题公园竟是迪士尼卡通主题。真的很悲哀。不用说早起中国电影记述的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曲折印记,三十代中国电影第一个高峰直接标举的中国历史转折:在二十年代中国社会性的大讨论之后,思想界整体的“向左转”的历史选择;以及它在电影中确立的某种社会视野和道德表述。其中苦难与受苦人被赋予道德高度,由此展露了社会中的多数,在情感、进而在认知层面改写昔日依据政治精英意识做出的社会选择。而战后四十年代,电影事实上成了抉择关于未来新中国代表权的战场。不错,被断裂的历史从不会消失,它还是你呼吸的空气、你喝下去的水,你身体里携带的无憾铭文。但如果你不能获得自觉的认知,那么它就只能在遗忘中沉睡。
离开北大三年了。那个校园带给自己的很多激荡,渐渐沉淀。很多人,当时觉得仰视才见,其实只是青春期的自己,一边反叛一边寻找新的权威;他们,是我们从知识上、或者经验上,迟早可以超越的人。
但是,戴老师,是不一样的。她不是用来仰视或者超越的。她是一个学生的幸运。
在20岁清新明亮的年纪,在庸常的生活慢慢说服你之前,在你心甘情愿成为一个闪闪发亮的螺丝钉之前,遇上了影响你的人,一个为你打开思想的别样之门的人,一个教会你从自己的生命体验中寻找成长力量的人。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幸运的事呢?
—— 《一个学生的幸运》 陆乐
图为戴锦华老师和学生
内容来源 | 通识联播
编辑 | 郭砚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