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宁琦:做一个有责任的北大外院人|我们的新时代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06-20

我们的新时代系列访谈之二


  宁琦,1969年3月出生。1987年9月至1997年7月就读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1997年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始终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现为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涉及俄语理论语言学、传统句法学、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以及配价语法等领域。主要学术成果:独立译著《俄语新论:语法.词汇.意义》(上、下);合译著作《形象诗学原理》;合作著作《俄语模型句法学》(吴贻翼、宁琦)等。

学生记者正在采访宁琦老师


学生记者:自87年入校至今,您在这片园子里呆了也有30个年头。在这三十年里,您成为了俄语语言学领域的专家,著作颇丰。您能跟我们分享下这三十年求学治学的一些经历吗?比如,您当时为什么会选择俄语专业,在俄语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对您影响比较大的人或者事情?回首往事,学校又有什么变化呢?


宁琦:

  其实当时学俄语是非常偶然的。我在黑龙江长大,出生的地方地处东北边陲,我学习的地方距离俄罗斯很近。在那个年代,我们通常没有特别多的选择,往往是这个年级轮到什么语种就学什么,我初中就开始学习俄语,当时正巧轮到我们中学里面最强的俄语老师教我,而大学选择俄语更主要的原因正是中学选择了俄语。

  在求学治学的过程中,我印象非常深的一位前辈就是曹靖华先生,他是现代意义上俄语系的创始人,苏联很多非常重要的作品(比如《铁流》)都是他翻译过来的。50年代院系调整时,曹靖华先生受国家委托,来北大建设北京大学俄语系。俄语系早就有了,但是从学术上的培养学生来考究的话,现代意义上的俄语系是1951年才成立的,当时曹先生来俄语系做系主任,他是如雷贯耳的前辈。我们来到北京大学之后,才知道有这样厉害的人物。其实没有想到那些翻译家能成为自己的老师,他们就是那些特别朴素的,在课堂上很关怀你、会纠正你错误的老师。那时候觉得自己很光荣,也很有压力。

  当时虽然是“误打误撞”报了俄语系,但是发现俄语系在北大的历史上是很重要的专业。我个人感觉,外语学习和研究确实跟我们国家整体发展的实力和国家外交的需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对我们外语学习的选择有着引导的作用,对我们外语学习者和研究者今后职业的选择方向和定位有着借鉴作用;反过来说,我们研究和教学的内容也要紧贴国家发展的需要,帮助国家在当前局势中准确把握时局,提供精确严谨的研究信息和基础性、应用性的研究成果。中国现在是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我们要承担的世界责任会更多。在这种情况下,外语人不仅仅是转达工具或是喉舌,而是要把外语作为研究工具,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拥有真正解读一手资料的能力和深入研究资料的能力,这样才能服务于我们的研究。

     回首这40年,变化真的非常大,可以用一个“新时代”来描述。中国的各个领域都进入了新时代,这个定位是非常准确的,比如在我们感同身受的教育层面。

     从国际学术交往中,便可以发现国力的变化和中国人被尊重的变化之间的关系。就一个学者、公民而言,在国外是否被尊重,一方面与我们的素质和个人魅力有关,而在没有私人情感时,很大程度取决于国家实力。在国际交往当中,我能够意识到我们的国际地位在发生变化,其支撑就是中国的强大和崛起。

     而对于国家实力的提升,我们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作为知识传播者、创新者,我们的责任就更多了。在我们有话语权的时候,我们要能用好这个话语权,在可以发声时能发出声音。所以我们外语专业的人要努力进行复合、跨学科教育。

     在国际交往中,语言非常重要,不能仅仅是说的好,通过语言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然后再用专业上的知识进行沟通。语言最重要的是带来思想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感同身受,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承担者。我们培养的重点不仅仅是翻译,最好的翻译是像留声机一样,只是换了个其他语言的频道,而我们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思想力量。北大外院培养的是能够用我们的语言进行研究、和对方进行心灵上沟通的人才。我们要对对方做出的行为有一个最基本的解释,才会知道怎样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沟通。



  学生记者:在十九大报告中,我们注意到,“一带一路”建设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被视为经济建设和全方位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在“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实施当中,针对日益增长的外语人才需求,学院有什么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和相应举措呢?


宁琦:

  2000年以后,外国语学院的定位就是我们属于人文学科的一部分,这也是我们经过长期思考得出的结论。外院一直没有把培养只会说语言的翻译作为我们培养的唯一选择,当然这样的人才也是我们需要培养的,除了职业上完成这个功能,还要能做更多的事情,我们的强项就是外国语言文学和文化研究,所以我们叫做“人文为本,多元发展”。

   那么外院具体的责任是什么呢?从高校本体角度说,我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传承文明,在这里就是人才培养。人才要具有专业能力,也要传承国家的文明,还要创造新知。我们培养的人要做科学研究,在校的老师团队也要产出相关领域重要的科学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涉及到语言文学、文化、国别区域的研究,而最重要的是基础研究——带有基本理论框架和思想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如果能对当下热点问题给出答案,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当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产出的就是应用成果。这里最基本的是基础研究,一定要扎实,不仅仅要看到是什么,还要解读背后的为什么,再给出进一步的处理办法。

     此外,外院的责任还有社会服务。在这方面,外院的服务有两个层次:第一,从学科优势来说,要为北大的国际化服务。我们在开设了20个语种的专业的同时也面向全校开设各种公共语言课程,基本可以覆盖所有其他专业研究所需的语言要求。同时也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反馈机制,能够做到其他专业的研究需要什么语种,就可以在全校开设这个语种的相关课程。别的学科在需要借助外语进行研究的时候,外国语学院也能够提供基本的教学服务,形成语言支撑。除此以外,外院还可以提供更多文化课程的支持,帮助同学们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历史与国情,方便他们对研究的课程进行更准确的把握。

     自从2013年“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出以后,外院就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发挥学科优势,规划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帮助北大、帮助中国走向世界。在2014年,外院与国际合作部和教务部合作,率先面向全校开放了很多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语言课;同时,积极建设外院内部的语言中心,致力于为全校提供公共外语资源。在2014年9月,外国语学院还通过语言中心开设了“一带一路”外国语言与文化系列课程,让同学们在语言之外能够学到相关国家的知识,丰富同学们的阅历,提高人文素养。截止到目前,我们通过语言中心开出的语种已经超过40个,而从2013年秋季至今9个学期累计开设的课程门类更是达到237门,总听课人数高达15000人。我们的目标是北京大学的研究到哪儿,我们的语言支撑就跟到哪儿;我们的理想是对语言支撑能实现菜单式服务。



    今年是学校发展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年,北京大学进入了“双一流”的新的发展时代,外国语言文学也在“双一流”建设学科的名单当中。我们的希望是服务于北京大学创建一流大学这一目标,运用自己的资源帮助北京大学的其他学科早日实现建设一流学科的目标;同时配合国家战略,积极主动地承担历史赋予的责任与任务。

     另外一个社会服务就是区域和国别研究,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研究。这次总书记在报告中至少提到了5次一带一路,这里涉及到非常宏大的理论设计。从学科本体角度来说,这是我们对于这个学科、对于国家的贡献。

     北京大学是一个伟大的大学,历届校长对我们的定位不是一个普通的高校,我们更多承担的的是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北大一直紧跟国家需求,不断对学科进行调整。但是我们不能动摇学科根本,学科越能守正才越能创新。守正不是保守,是要保留我们的优势,再进行深入探索,才能在此基础上研究出更好更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法论。



学生记者:“一带一路”建设势必要求我们增强对沿线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与研究。对此,学校正大力发展区域国别研究。在这一方面,在您看来,外国语学院可以有何作为?


宁琦:

  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我们从学科角度来说,既要有学科本体,还要有学科建设。

     而现在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二级学科——国别和区域研究,就是依托语言优势,采用第一手材料,挖掘和研究语言背后的历史、哲学等问题,从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文化的意义。在这个语言资源、研究能力、人文学科和社科学科等多方面结合的综合性学科中,外国语学院承担了很大一部分资源整合的工作。2013年,外国语学院和元培学院、历史学系共同启动了“外外计划”,建设了外国语言和外国历史专业,而且今年九月还开设了外国语言和外国考古专业供同学们选择。此外,外国语言和外国哲学方向也正在筹划阶段。



学生记者: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及“青年”一词。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报告中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在本次采访的最后,我们真诚地希望您能从师者的角度再给当代中国青年送上您的期许和勉励。


宁琦:

  我觉得我们的同学真的是赶上了一个非常好的时代。我常跟我的同事们说,在北大,我见到的这群孩子是全中国最用功的学生。我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哪个专业,是否是我亲自教的,他们每天都奔波于学校的各个角落,没有人是闲着的,可能不是在读专业课本、可能未必对自己选择的专业感兴趣,但是内心无时无刻都有一种压迫感,他们如饥似渴地去补充他们理解中未来走向社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当然,知识和技能只是学习的一部分,学习是终身的,人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更新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要守住“正”。

     其实我们在大学里学习的东西并不都是毕业后能马上用上的,更多的是锻炼了学习和选择能力。青年们在不断的理解和奔波中学会选择,从而能够做到更自觉地学习与掌握本领,培养自己实实在在的社会担当。一个人的心胸和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格局不同的人,未来的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更好的平台会为你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但是机会还是给有准备的人的。这个准备就是脚踏实地。我们的青年学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既能胸怀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地做事,一定会成为非常了不起的年轻人。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属于这样的青年的,也是属于拥有这样的青年的中国的。


宁琦老师与学生记者合照


后记


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中共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之际,根据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同志“要发挥北大的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思想优势,全方位、大力度宣传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的要求,北大招办记者团的青年学子们策划了“我们的新时代”主题活动。学生记者对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党代表展开访谈,邀请这些“老北大人”为青年学子们解读党的十九大,以期让更多青年更加深入且直观地认识时代责任,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执着的信念、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同祖国各族人民一道,担负起历史重任,让五四精神放射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记者:赵鸿宇,于楚涵

文字:黄炜鑫,赵鸿宇,卢赫

编辑:吴宛谕

摄影:光军

审校:何雨婵

美编:叶兴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