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北大考古人|国家宝藏的守护者
编者按
刷遍朋友圈和微博的《国家宝藏》,让好多人感慨:第一次觉得考古与历史还可以这样有趣,那些陈列在博物馆里的文物、历史书里留名的古人,也变得生动起来。
追完节目的你有没有发现,这些国家宝藏的今生守护人,很多都出自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今天,就让我们来细数守护国家宝藏的北大考古人。
守护云梦睡虎地秦简,守护律法初心
《国家宝藏》第二期节目中
作为“云梦睡虎地秦简”今生故事讲述人
原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陈振裕先生讲述了秦简的发掘经历
并担任“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国宝守护人
荆楚大地的传奇发现者
1964年7月
陈振裕先生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
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馆从事考古工作
之后任湖北省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
数十年考古人生
他与湖北考古事业紧紧相连
陈振裕先生一生经历的考古发掘
可以用“传奇”二字形容
1975年云梦睡虎地秦墓
1975年江陵凤凰山西汉墓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
1981年江陵马山1号楚墓
1983年宜都城背溪遗址
……
这些重大考古发现背后
都隐藏着先生严谨工作的身影
陈振裕先生讲述
发掘清理云梦睡虎地秦简时
考虑到竹简成卷捆扎放置的特殊性
格外用心地采取了一些现场记录手段
使我们能够按顺序流畅地解读竹简内容
遇见了“喜”
——一个至死不肯离开挚爱的事业的基层官吏
湖北省博的“看门人”
讲到了湖北省博
它的馆长同样是一位优秀的北大考古人
——1987级本科院友,方勤
自1991年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后
从考古研究所到博物馆、到文物局
再回到博物馆
方勤从来没有离开过文物考古第一线
湖北省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
馆藏的大部分文物都来自于
建馆后历年的考古发掘
史前玉器、陶器大多来自屈家岭
石家河的考古发掘
盘龙城、楚国、曾国出土文物
成为湖北省博物馆青铜时代的重要藏品
春秋中期楚墓到汉墓
出土的大量漆器及竹简
明代梁庄王墓、郢靖王墓出土的藩王文物
从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层面
描绘了绚丽多姿的荆楚文化
正如方勤所言
一个博物馆的藏品数量、类型太难计量
必须要有长期的了解
才可胜任这份工作
守护妇好鸮尊,守护华夏英姿
在《国家宝藏》第三期节目中
担任“妇好鸮尊”国宝守护人的
是新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郑振香
以及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原安阳工作站站长唐际根
没有她的坚持,我们险些错过妇好
郑振香先生1950年考入北大
在大一接触到甲骨文之后
就立志研究商周考古
后师从著名考古学家尹达先生
1962年起
先生担任中科院(现社科院)
考古所安阳工作队队长
主持发掘殷墟妇好墓
小屯丁组建筑基址等重要遗迹
更通过1962年大司空村的发掘
奠定了殷墟文化分期的四期框架
郑振香先生倾其一生
从事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发表了《殷墟妇好墓》、《殷墟玉器》
《殷墟青铜器》、《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
合著《安阳小屯》等学术著作
用青春撰写出不朽
在节目中
先生作为“妇好鸮尊”今生故事讲述人
讲述殷墟妇好墓及“妇好鸮尊”发掘故事及意义
朴实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考古人生的超然感悟
当年,如果不是她坚持往下挖3米
一代王后、女将妇好
不知何时才能与我们得以相见
廿载一剑方铸就,一生愿为殷墟人
唐际根是北大考古文博学院1982级本科院友
作为郑先生之后的第三代殷墟考古人
长期在安阳殷墟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
他,主持发现洹北商城遗址
推动殷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主持完成殷墟博物馆建设
还促成司母戊鼎(现称后母戊鼎)回归故乡安阳展览
做好学术研究之外
唐际根积极投身公众考古
力图将殷墟呈现到全社会的关注视野中
不仅著有《考古与文化遗产论集》等学术著作
还为公众写出《殷墟:一个王朝的背影》
节目中
唐际根动情讲述
殷墟妇好墓发掘与研究的现实意义
认为 “妇好在当年是很鲜活、很活跃的一个人”
研究清楚妇好墓的材料
可以把商王朝的社会面貌
物质成就、宗教信仰等方面讲具体
守护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守护丝路芬芳
在《国家宝藏》第四期节目中
齐东方教授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品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的今生故事讲述人
为大家讲解了这件国宝
与它所归属的何家村窖藏的发掘过程
1970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西安何家村
一处窖藏中发现了这件文物
但由于当时缺乏相关史料的记载
这件文物被定名为“熏球”
直到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开启
两件类似文物
及记载地宫供奉物品名称的物帐碑面世
在何家村发现的“熏球”才被确定为香囊
齐东方教授在唐代金银器上的研究成果
为这件国宝的“正名”做出了重大贡献
齐东方教授在北大考古系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他的研究兴趣广泛,涉猎甚广
包括三国至隋唐时期墓葬制度
中国古代金银器
古代马具、古代玻璃器
丝绸之路考古等方面
齐老师酷爱运动
铁人三项、登山越野
总能见到他矫健的身影
齐老师说考古学者需要具备两个特征
兴趣广泛,喜欢户外
守护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守护先贤懿德
在《国家宝藏》第九期节目中
有一位八零后青年学者
作为南京博物院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今生故事讲述人
为大家解开沉睡千年的砖画制作工艺密码
他就是,耿朔
耿朔2014年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毕业
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讲师、博士后
他在读博期间的导师是齐东方教授
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
像齐东方老师一样,耿朔喜欢远游
旅行随笔《总有一段时光,虚度在江南》
以一位考古者的视角记录了
江南古村古镇的悠悠历史和绮丽风光
这个热爱学术的文艺青年
最爱上承秦汉、后启隋唐的六朝
那是个动荡而又思想自由、个性解放
文化包容,甚至唯美主义的时代
六朝云集着数不尽的风流人物
而他愿用一生追随
考镜源流,以故为新
在《国家宝藏》第一季收官之作第十期中
考古文博学院杭侃院长揭晓
河南博物院入选故宫国家宝藏特展的文物
杭老师指出周代先王借云纹铜禁
告诫后人吸取殷商灭亡教训,克制饮酒
并总结道失蜡法传承千载
仍启迪当代航空航天技术的创新
杭侃院长是1992级博士院友
师从宿白先生,研究方向主要为
宋元明考古、佛教考古、博物馆学
近年来,杭侃院长十分关注
公众考古和博物馆事业
试图通过搭建考古、艺术、设计的
交流平台“源流运动”
将古代文化遗产之美惠及当代
这是考古文博学院在新时代
承担社会责任做出的不懈努力
从年逾八旬的郑振香先生到八零后学者耿朔
他们都是北大培养出来的考古人
守护国家宝藏的一代代考古追梦人
北大考古的历史几乎与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一样久远: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考古学研究室;
1952年,北京大学成立中国高校中第一个考古学专业;
1998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成立考古文博院(2002年改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有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文物建筑和文物保护等专业方向。
除了台前出场的这些嘉宾,还有许多北大考古人一同促成了这档火爆全国、开启古典文化综艺元年的优秀节目——有院友担任《国家宝藏》顾问专家团成员,也有研究生同学负责与嘉宾和编导对接,沟通台本等工作。
而更多的北大考古人则以踏实认真的工作,让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了起来。
郑振香先生说,“好的生活就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
正是在这平淡的工作中,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考古人,守护住了国家宝藏,守护住了我们的物质文化基因。
向薪火相传的北大考古人致敬!
让我们从官微君近期的推送中再了解下北大考古吧!
文中节目相关图片均出自《国家宝藏》节目
来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组稿:吴琪瑶、疏沛原、王云崧、钱雨琨、李凯
编辑:商晨雯、谭诗颖
摄影:曾亮、安妮娜
排版:闫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