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ACM教练:校庆背后的耕耘者

大信科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06-20


ACM教练 | 校庆背后的耕耘者


随着北大120周年校庆的一天天迫近,准备工作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着。公众号上一个又一个喜讯,都在传递着助力校庆的火炬。而作为校庆中唯一一项理工科类活动,ACM程序设计大赛却显得相对低调。在看似平静的背后,有着这样一群默默无闻的耕耘者正紧张而忙碌地指导着北大参赛选手的训练,希望能以优异的成绩为校庆献礼。


ACM小述


ACM程序设计大赛,对非信科领域的人来说应当是一个陌生的词汇。但实际上,ACM程序设计大赛是大学级别最高的脑力竞赛,素来被冠以"程序设计的奥林匹克"的尊称,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程序设计竞赛。今年的ACM大赛对北京大学意义非凡,因为这是北大第一次承办这项比赛的世界总决赛。今年4月份,来自世界各地的选手会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汇聚一堂,互相切磋学习。在中国,除了上海理工大学,北大是第二个得此殊荣承办世界总决赛的大学。在此之前,北大凭借优异的比赛成绩和校方的大力支持,已经连续三年承办亚洲区域预选赛。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北大ACM程序设计大赛的教练团队在背后的辛苦和付出。


教练眼中的ACM


罗国杰老师是今年ACM程序设计大赛北京大学队的总教练,从13年开始,他就肩负起了这个光荣而沉重的担子。5年来,他见证了北京大学在这场高规格的国际性比赛中的蜕变和成长。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ACM大赛在北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今已经有了自己的北大公众号。而在这背后,教练和队员们需要每周训练两到三次以维持对解题的熟悉程度,每周或每隔一周共同讨论、总结训练的题目,研究训练的策略。谈到这里,罗国杰老师和之前也担任教练而今年负责志愿者管理工作的郭炜老师却都坚持认为这是同学们自己的功劳。在他们看来,与其他一些高校相比,北大同学参与ACM更多是出于兴趣,而且在比较大的课程负担下进行ACM训练更是不容易。“领奖的时刻还挺光荣的,你们可以看看往年的录像,很多同学也把它作为一个强烈的个人兴趣,就像你打游戏会想要刷到排行第一。”

 

罗国杰老师获得ACM教练奖


不同于大众印象中枯燥而千篇一律的竞赛培训,罗国杰和郭炜经过多年的实践,更倾向于将更多时间留给学生自己。“个人能力主要是通过训练出来的,团队能力需要队员们磨合和交流,而且队员们私底下关系比较好,组队配合起来也会比较有默契。”

 

或许提到竞赛,更多人脑海里浮现的都是精英的刻板印象。然而这正是两位教练极力想改变的地方:“非竞赛出身的选手可能在训练过程中感到相当困难,但我还是更鼓励没有竞赛背景的同学来报名参与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和大一大二的基础课程紧密相关,因此参与这个比赛的选手更多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提升了个人能力。”罗国杰老师认为,通过准备比赛来提高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是远远比获得名次更为重要的事情,“ACM的题目和很多面试很像,包括谷歌也会用这种方法快速区分同学们的level。所以ACM对同学也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但我觉得同学们应该记住一点,比赛并不是学业的全部,不代表你掌握了所有的能力。”


正是依靠这样一种对名次的淡然和对训练的认真与享受,北大在ACM大赛中不断地成长。从2000年最初参赛因为决赛名额少和经验不足未能进入总决赛,到2005年以后一直能够进入总决赛,再到今年能够承办总决赛,可以说,没有教练们的辛苦付出,没有同学们的认真钻研,就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北大ACM:教学与发展


尽管北大在ACM比赛中渐入佳境,但说到现况,时刻在思考着如何更好地改进的教练们也有自己的担心。他们觉得目前的问题主要是需要更多的老师来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现在主要是我们自己在负责,如果有很多老师,比如研究职业发展的老师帮助我们发现培养学生的方式,便于我们改进这个活动,我觉得会更好一些。”

 

实际上,对于提高ACM程序设计大赛训练水平的思考,在更深层次上是对提高北大信科教育水平的思考和担忧。郭炜老师认为,北大信科教育质量在全球是顶尖的,参加类似ACM这样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有助于研究出更多拿得出手的科研成果,“2002年时李文新老师带领同学参加ACM竞赛,一起开发了一个系统,可以在线提交问题,上面有很多比赛相关的题目,同学们可以提交答案自我检验。李老师后来将这个系统推广应用到我们学院的程序设计类的课程中。现在有一个网站叫open judge,数据结构、算法设计都可以在上面布置作业。研究生复试、招中学生进夏令营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总体来说就是以竞赛促进教学和教学改革。以这个竞赛为契机,强调同学们培养动手能力,由传统的笔试到机考,加大了训练强度,对同学的要求也提高不少。”


郭炜老师,曾任ACM教练

 

如何进一步更好地培养能力拔尖的同学,也是教练们一直在研究的问题之一。他们的关注不仅仅局限于ACM竞赛,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深远的地方,“最近有一个拔尖计划我认为挺有成效的,主要是挑选出一些优秀的同学,公费派他们去国外的大学访问或参加暑期课程研究,让他们有机会接触那边的教授并推荐自己,从而使更多同学可以申请到国外的一流大学。我记得有位同学写了篇很好的论文,发邮件给国外的教授后没有收到回应,后来那位同学直接找到教授,最终得到了教授的赏识。图灵班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改革举措,挑选一些拔尖的同学进行集中培养。最开始,我们学院只是开设了很多高阶的实验班课程,让拔尖的同学能力得到更好地培养,近几年转变了观念,对象逐渐扩大为各种层次的同学,希望能通过这样的课程提高他们的水平。”

 

当然,教练们除了负责ACM竞赛,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主要还是学者和老师,有着自己的研究方向,十分忙碌而充实。罗国杰老师教授算法课和定型与分布式程序设计。他自己的科研是FPGA计算相关的东西。现在的研究比较多集中在FPGA在终端推理的应用以及高频量化交易上。郭炜老师主要开设的就是程序设计实习这门课,讲授学习基础的算法,是程序设计的一门入门基础课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编程动手能力以及打下算法的基础。同时,他还开设了ACM程序设计竞赛训练营,这是以校外学生为主的一门暑期课,也是北大暑期课中有最多校外学生的一门。

 

奔波于教学科研第一线的同时还不辞辛劳地筹划即将开始的ACM总决赛,这些默默无闻的耕耘者们最大的动力就是能为北大120周年校庆添砖加瓦。正如罗国杰老师所说:“我觉得还是挺值得做的一件事吧。”



作者:王佳音 周思睿

    审核:杜正  陈俊好 王一涵 侯琳

排版:杨晨阳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宣传部


本文转自: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学生活动信息分享发布平台“大信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