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欢迎报考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19-06-20

中国语言文学系


编者按

书生提笔,妙手著文章。志士挺身,铁肩担道义。百廿年去,经几多寒霜。东走西奔,筑山河万里。胸中豪情,为家国天下;心内雅怀,诉风花雪月。清风拂柳,塔影映余晖。明月融梅,波光照红楼。白玉横湖,琼雪连空。绿荫遍山,翠色满园。汇天地之明灵,成人事之英秀。歌百廿之既赴,待新世之将来。


阐自由之真谛,昌明学术,百年风雅同歌咏;

济苍生而文章,陶铸英才,今代学林称典型。


院系简介


北京大学中文系是全国中文学科中规模最大、学科最全、总体实力最强的院系,也是北大历史最悠久的院系。百年中文诞生于1910年,是我国创建最早的中文学科。百年学术,薪火相传,林纾、鲁迅、刘师培、钱玄同、杨振声、刘半农、胡适、马裕藻、游国恩、杨晦、王力、俞平伯、废名、魏建功、沈从文、吴组缃等众多名家曾执教于此。每一个北大中文系的学子,不仅可以浸润于前辈学者的人格魅力和学术积淀,更可真切地感受诸多当代名师和一大批有为中青年学者的个性风采,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滋养。


从1910年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门”,到 1952年中文系随学校迁到原燕京大学旧址燕园,再到21世纪从静园五院迁入李兆基人文学苑6号楼,北大中文系先后经历七次大变革而奠定了现在的基本格局。中文系立足“守正创新”的发展战略,在本科层次坚持“专业教育”和“通识优育”相结合的理念,为培养学术型、研究型、文化创新型中文人才打基础。


中文系目前有全国最完整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制,共有5个本科专业方向,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自2011年英国QS发布“现代语言”和“语言学”学科排名以来,始终居于第5-25名之间。2017年3月公布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现代语言”列第7位,“语言学”列第10位,在目前国内闯入世界前10名一流学科方阵的5个学科中占据2席。在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现代语言均位列其中。



人才培养


雄厚的师资力量

现当下,由袁行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中央文史馆馆长)、李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曹文轩(国际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陈平原(北京市教学名师,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学科带头人,以及由7位长江学者、10余位人文特聘教授、20余位跨(新)世纪人才以及20多位杰出青年人文学者等组成的学术中坚力量,汇集本学科百余教师大力开拓前行,为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传承和社会文化进步不断努力工作,做出卓越贡献。


课程体系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化覆盖

教学大纲突出了“加强基础,促进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的本科教育教学方针,建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本科教育模式,旨在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中文系新大纲体现如下特点:课程模块分布合理,符合中文系课程格局;通识教育特色明显,大类课程交叉外,理工社科类课程亦入必修课程中;坚守专业特色,不因通识教育而淹没专业教育;打破以往一人一课、因人设课的终身制与临时制,加强课程质量,促进课程改革;继续发扬中文系课程优势,增加课程层级,并为全校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课程做出贡献。


最具北大中文特色的实习实践课程

北大中文系的实习实践课程,从中文系建立初始,刘半农等教授就开始民歌采集工作,近五十年来更是连续不断。实习实践课程主要有:汉语言文学专业(1学分):文学专业的采风丰富多彩,为民俗研究、文化现象研究提供第一手材料;汉语言专业(2学分):方言调查;古典文献学专业(1学分):赴西安、敦煌等地实习与考察。实习实践课程不仅有课程教育,而且有民间实习与野外调查,中文系已经同北京西城文化局、西安碑林、敦煌研究院、湖北官山等单位与村落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为实习实践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走出课堂,不仅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开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友谊,并对国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对他们的成长有极好的教育意义。


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

胡适人文讲座、鲁迅人文讲座、静园学术讲座、中国作家北大行、驻校诗人讲座、未名诗歌节、王默人小说创作奖、剧星风采大赛、新生辩论大赛等诸多文化活动蜚声燕园;钱理群、莫言、王蒙、刘震云、严歌苓等众多名家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还有诸多由中文系老师亲自主持的读书会,本硕博同学共同就某一问题、某一本书进行学习、研讨、辩论,日常生活中就可以接受教授们的学术指点。


本科生科研项目

每年50%以上的学生获得科研基金资助,教师一对一指导完成科研项目。所有学生大三时均可选修学年论文,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原创的科研,提升研究能力,扩大学术视野。


自由选择专业与课程

随着教育部拔尖人才计划的实施,北京大学在人文学科领域也尝试推行“古典语文学”项目,由文、史、哲、考古、外院与艺术六院系共同组建项目委员会,在每年春季一年级学生中,选拔对古代文学、语言、文献、哲学、历史与艺术等有兴趣的同学进入项目组。2010年至今该项目已经实施近8年,中文系进入项目50余位同学,几乎全部在本科毕业后或者免推为直博生、硕士生与创意写作方向专业硕士。在同年级学生中,他们起步早,学业专,成果突出,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将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史、哲诸领域的佼佼者。


主干基础课程的小班教学模式

自全校推行小班教学以来,在“古代汉语”“中国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等主干基础课程,相继开设了小班教学。在教授主讲大课的基础上,采用博士生辅助小班讨论课程,使学生在收集资料、准备讨论、探索问题与口才训练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学史”“诗词格律与创作”“古代汉语”等课,每期小班教学结束后,都将学生的课堂作业汇集成册,成为中文系具有亮点的特色课程。



学生组织蓬勃发展,文体赛事多样,鼓励学生个性化成长

中文系拥有校内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管理最成熟的系内学生自组织。系内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学生组织筹划一二九合唱、寝室文化节、男生节、女生节以及多种文体赛事,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营造和谐向上的院系氛围。此外,系内还有中文系京剧社、剧社、辩论队、支教队、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乒乓球队、排球队、吉他社、语言学社、微信平台等学生自组织12支,聚集了全系67%左右的本科生。


分流方向介绍

北大中文系共有五个本科专业:中国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学、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学(留学生),其中应用语言学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联合培养。北大中文系的本科生培养,前两年不分专业,统一组织核心基础课程学习。第三年始由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毕业后可继续攻读研究生,也可在国家机关和教育、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对外交流等各类事业单位工作。


汉语言文学

在一般通识教育基础上,主要学习研究文学史、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并关注和研究当代文化现象,下分6个方向: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民间文学、文艺理论、比较文学。本专业主要培养中国文学的学科研究人才。注重学生文艺审美能力和鉴赏品味的提升、对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握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


汉语言

主要学习研究汉语发展的历史、现状以及语言理论,包括3个方向: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本专业主要培养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人才。侧重培养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教学人员,面向计算机的中文信息处理技术与理论方向的研究人员,从事语言研究、语言文化和对外汉语教学等工作。


古典文献学

该专业主要从事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培养古籍整理与研究专门人才。古典文献学科研究范围广泛,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古代文学、古代史学、古代哲学等等,都属于古典文献学科研究的范围。古典文献学专业重视培养学生整理和研究古籍及研究有关古代文化的理论基础和专门技能,毕业生能在古籍整理、研究、教学和考古、文博等机构从事古籍整理、研究、教学、编辑等工作。


应用语言学

该专业主要学习中文信息处理,文理兼修,侧重培养开发传输、检索等计算机语言处理,研发智能理解与人机对话的复合型人才。中文信息处理是从计算机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语言文字的特性,探索如何将有关语言文字的规律转化为计算机可用的知识系统,帮助计算机更好地进行信息处理,包括信息存储、传输、检索、智能理解与人机交互等等。




部分精品课程

文学原理

以文学的基本理论、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学科方法为研究对象,系统讲授文学的本体与形态、文学的客体与对象、文学的主体与创造、文学的文本与解读、文学的价值与影响等基本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二)(三)(四)

主要讲授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时期文学,明清时期以及近代的文学成就与发展,系统地介绍重要文学典籍及文学史现象,探讨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成就,指导学生研读原典,促使其形成敏锐的艺术感悟性和评判艺术高下的能力。


中国当代文学

本课全面介绍中国当代文学从1940年代到新世纪的历史脉络、文学现象和代表性作家作品。课程以专题形式展开,分别介绍不同时段的文学展开过程,重点分析代表性作家和作品,结合当代中国历史、文学理论,立足作家介绍和经典文本解读,力图让学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宏观图景和经典作家作品两方面都有较深入把握。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之基本文献、主要理论内容及历史演变。希望学生能因此熟悉相关文献与观念,并培养评析文学之素养及方法训练。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中文系的基础课,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现代汉语(上)”的教学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和词汇4个部分。“现代汉语(下)”讲授语法部分,包括语法单位、词组类型、词类划分、层次分析、各种句法结构的特点和分析等问题。


古代汉语

通过古代汉语的学习,培养和提升学生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语言、文学、历史、哲学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为更好地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打下必要基础。


汉语音韵学

本课程是中文系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教学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古音概念和核心知识,熟悉《广韵》体系,初步了解古今音对应关系,为下一步学习汉语史、训诂学和方言学等课程作好准备。


古代典籍概要

介绍中国古代经、史、子、集四部典籍概况,讲述重要典籍的成书、内容、版本、流传与整理情况。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典籍有一基本了解,并培养学生查阅、使用各种本书的能力。


校勘学

本课程讲授中国古代汉籍校勘的历史,基本知识,理论与方法,兼及校勘与辑佚、补遗的关系。讲授校勘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包括相关概念、校勘的历史、校勘考证的特点与方法、校勘通例、校勘成果的体现,以及校勘与古书辑佚、辨伪关系。


毕业前景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计96人,其中男生22人,女生74人。其中就业人数为18,占比19%;境外深造人数为20,占比21%;国内升学人数为57,占比59%,其中包括直博生6人;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人数为1,占比1%。



系主任寄语

百年北大中文,是光荣的历史,更有一份继往开来的责任。身处今天八面来风,四面号角的情势中,今天的北大中文系如何无愧时代,不辱使命,走出自己的路径,无疑也是一个紧迫的难题。多年来,北大中文系奉行“守正创新”的宗旨,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然世事纷纭,情势多变,北大中文人只有做出极大努力,才能守住阵脚,看清方向,迈开步伐。“守正”是能坚持自身传统中合乎道义又适应时代的秉赋;“创新”则是能敏锐感受时代变化而能打开未来面向的精神。因而,在“守正”基础上创新;因为“创新”才能真正“守正”。

 

北大中文系要坚持完成好自己的“核心任务”,那就是始终把“教学”和“科研”二项工作做好。大学以育人为本,北大中文系学科专业齐全,有良好的教学传统,把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合理结合起来,培养适应时代变革的优秀人才。在今天,尤其是需要探索博雅通识教育,在北京大学的教育改革中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北大的办学理念正得到各方面的共识:“北大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大中文系更是要以此为己任,那就是培养出一批能引领中国语言文学的传承与创新并面向未来的人。这就要我们在优化既往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保持现有的优势,开辟出更具有未来面向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当然,科研是教育的基础,没有过硬的并且始终站在学科前沿的科研,要把教学做好决无可能。科研是北大中文系保持学科领先的动力源泉,科研水平也直接决定了是否可以成功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在这一点上,北京大学中文系始终努力不懈,追求卓越,勇于引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面向未来。


——陈晓明

中文系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名师寄语


我将自己对中文系的选择,视作我一生中最明智的决定。语言,文学,浩如烟海的文章典籍,流淌成河,汤汤东去,构成一道令人神往的人文风景。天长日久,自身不知不觉融入其中,乐陶陶而不知岁月流逝。命运就这样成全了我——我的一生。

——曹文轩

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

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


我们在母语言谈和写作中才能真正聆听和倾述心声。语言呈现思维,维系文化。于是我们追问语言文学。

——陈保亚

语言学专业教授


学好中文,上可以报国,下足以立身。京师上庠,学脉弘长;未名湖畔,斯文在兹。“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廖可斌

古典文献专业教授


系友风采

黄怒波

1976级本科生。企业家,中坤投资集团董事长。诗人,笔名骆英,著有《不要再爱我》等诗集。曾完成七大洲的最高峰和南北极点的挑战。

葛兆光

1977级本科生。中国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专家,代表作《禅宗与中国文化》、《中国思想史》等,现为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及历史系特聘资深教授,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专家委员。

胡春华

1979级本科生。1983年本科毕业后主动要求赴西藏工作,现任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党组成员。


编辑:吴宛谕

美编:蔡翔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