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每个人都“跨学科”
未来的世界复杂多变,新的学术发展和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错的边界,跨学科已成为必然之势。为了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京大学设立了多层次的跨学科本科教育项目,无论是跨院系选课、辅修/双学位,还是跨学科项目、跨学科专业,每个人都在享受着跨学科教育,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成才之路。
2017年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几个研究生物课题的物理学家,经济学奖获奖者研究的是心理学和经济分析相结合的“行为经济学”,看起来不合常理,实际上正显示了跨学科视野下的新突破。
以往,学科越分越细,学科内的知识逐渐丰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不是按照学科分的,它是综合的。未来的世界复杂多变,很多新的学术发现和突破恰恰发生在学科交错的边界。要“培养引领未来的人”,北大致力于不断创设推动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条件和氛围。
事实上,北大的每位同学都在享受着跨学科教育。
作为综合性大学,北大专业分类细致,学科实力强劲,跨学科教育形成“强强联手”的效果,而不是概念式的“蜻蜓点水”。
❖❖❖
那么在北大,可以怎样跨学科呢?
最基本的是课程层面,每位同学都要修12学分的“通识课”,在“限选课”和“自主选修课”部分则可以自由选修其他院系课程。2016年教学改革之后,北大开放了全校性跨院系自由选课。
根据兴趣自由选修其他院系的课程,容易只学到一个点一个点的知识。而正在建设的课程模块正要改变这种知识“单打独斗”的情况。若对这个方向感兴趣,则可以选择该方向的课程模块,里面包含有一组相关的课程,可以让知识“成团”。
假若除了本专业对另一个方向兴趣浓厚,那么辅修/双学位便是最佳选择。
在此之外,更具融合性的则是交叉的跨学科项目,比如目前正在进行的有“古典语文学”项目和“思想与社会”项目等。“思想与社会”项目融合北大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的优势,涵盖了社会学、哲学、政治学等方向的课程。
当更符合学科结合优势和社会需要的前沿方向出现并成熟时,北大便将其设立为跨学科专业。以往,跨学科是将不同知识背景的人放在一起,而设为专业,一个人就能拥有这些不同的背景。
为了用更新更专业的技术去保护中国众多的文物,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化学基础方向)应运而生。研究他国历史必须懂得他国语言,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本身就有天然的关联。整合科学专业促进生命科学和其他定量科学之间的融合,探索学术前沿……未来,可能有更多的跨学科的项目,有更多的项目变成跨学科专业。
这些跨学科专业是目前已经显现出迹象的方向,如结出的几个果实,但北大更致力于提供跨学科学习的土壤。未知的方向无法提前设计,而也许就在学生跨院系选课中,某些学科的碰撞就会产生出新的方向。
正如旨在“加强基础、淡化专业”的元培学院,学生们可以由自身的学习和兴趣出发,让学科之间自由地交融。
假若用美食打比方,跨院系选课就像是吃一种主菜,再加一个小菜调剂一下口味;辅修或双学位相当于吃一套西餐再吃一套中餐,而跨学科项目或专业更像是创造了一个新菜,比如西式菜的中式做法。
跨学科教育绝不局限为几个跨学科专业,更多的,是尚未成形的多元碰撞。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跨学科学习将长期存在。这意味着多样的选择。
多样化最终就是个性化,不论志趣如何,都能在北大里找到自己的成才路径,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接触不同的领域,看世界便多了一个角度。
今天,你跨学科了吗?
内容支持:教务部
文字:吴星潼、王钰琳
编辑:Cheney
制图:陈灿、温雪琪、符策皓
排版:Calley
本文转载自“北京大学”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