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本博连读,全国仅此一家 | 看万有院长如何打造北大“医学之基”
编者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成立于1954年,历经60余年的发展历程,现已成为国内著名的、以发展多层次基础医学教育、研究人类生命科学和防治疾病的基础理论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科研中心之一,是国家基础医学领域高级专门人才的培训基地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基础医学院吧!
万有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神经生物学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神经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刺麻醉与针刺镇痛分会副理事长。
Neuroscience Bulletin与《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副主编。
8年本博连读,全国仅此一家
问答时间
基础医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54年成立的北京医学院基础医学部,可以说是伴随了整个新中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历史。那么,基础医学院在我国医疗事业发展中作出过哪些突出的贡献?在教学、科研上都有哪些成绩?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学科是我国最早创建的基础医学专业,是目前基础医学专业唯一获教育部批准的八年制本博连读培养单位。
学科汇聚了一大批我国基础医学的先驱和教育家,如解剖与组织学家马文昭、生理学家沈寯琪和王志均、生物化学家刘思职、病理学家徐诵明和林振纲、免疫学家陈慰峰等。
经过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院形成了严谨创新的治学传统,为中国现代医学教育和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进入新世纪以来,教育部进行了四轮教学评估,学院基础医学学科在其中三轮都位列榜首。
2017年,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公布,基础医学学科入选。
学院已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多层次基础医学教育、人类生命科学和疾病防治基础研究的教学科研基地。
问答时间
基础医学院承担着培养医学生的启蒙教育,针对医学研究方向和临床医学方向的学生,学院在教学安排上有什么不同的侧重吗?
基础医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的医学学习内容,是整个医学教育的核心和基石。
学院承担基础医学和医学实验学两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并承担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等其他医学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教学。
专业多、学生多、课程门类多、工作量大,我们按照“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夯实基础”的原则,依据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建设不同专业的特色课程体系。
不同专业的《病理学》学时不同,实验或实习要求也有所不同
学院努力强化各专业培养特色,针对性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加强学科交叉,加强专业特色案例教学。使基础医学教学紧密对接医、口、防、药等专业教育。
除了教改专业(教育改革示范性专业)外,非教改专业在基础医学课程上主要区别是学时数的不同,而这种不同都是依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而有所不同。
比如基础和临床专业基础医学阶段的新途径教改体系是以“扎实基础、注重能力、突出创新、服务临床”为目标,以基础医学核心课程为基础,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小组讨论和贯穿基础医学阶段全程的科研训练为重点。
后期则会依据专业不同的培养目标而各有侧重,如基础专业培养科研的领军人才,后期会加强科研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而临床专业则会进一步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的学习。
问答时间
近年来,学院在实施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问题式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哪些成就呢?
近年来,学院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2部,开设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百余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7门、国家级精品课程9门、北京市精品课程10门。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及北京市教学名师奖7人,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基础医学专业每年为国家培养300余名优秀毕业生人才,有7人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人获教育部“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
PBL小组讨论
科研,与教学、产业左右联通
问答时间
学院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方面有哪些专门的工作?您对于本科生科研有什么看法和建议?
目前,学院八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年招生百余人;在读研究生677人,其中博士生415人,硕士生262人。学院的基础医学专业主要培养优秀医学科学家。
学院开放导师选聘,实施全程导师;加强创新性综合实验课程、科研思维训练课程、前沿交叉课程教学;
选拔优秀人才实施8+3培养计划,即国外3年博士后培养;坚持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创新性综合实验课程分为一阶段与二阶段
本科科研训练是寓教于研,促进主动学习、深度学习、研究型学习的有效措施;
本科科研训练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能够训练学生的基本科研能力,为以后从事前沿科技创新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问答时间
学院在科研方面取得哪些成果?在鼓励科研方面又有哪些制度性的安排或者是相应的举措?
科研成就方面,学院有一批代表性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如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T细胞分化及发育、雌激素相关肿瘤的分子机制、戊型肝炎病毒分子生物学、新发传染病的分子病理和免疫机制、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及细胞衰老的定量指标等。
其中韩济生院士的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的发现阐明了针刺镇痛的内在机理,促进了针灸疗法在全世界的推广应用,并且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神经学的内容,把中国神经生物学和痛觉生理研究推向了世界前沿。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曾获两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次国家科技进步奖
著有《针刺镇痛的神经化学原理》
近5年,学院每年批准立项各类科技项目百余项;年均发表科研论文约400篇,其中每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200余篇;
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批准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项及国际发明专利5项。
自主研发的I类新药“新型特异性肿瘤显像剂”获CFDA临床试验批文并实现技术转让和产业化开发。
2018年5月,肝脏病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Hepatology发表了王玲课题组在戊肝病毒引发肝外疾病方向取得的新进展
鼓励科研方面
学院在鼓励科研方面大力发展医学组学、基因与细胞编辑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平台,筹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依托优势学科和重点实验室,聚焦医学前沿领域,打造学科高峰和创新高地。
加强基础与临床学科交叉合作,组建重要系统性疾病研究为导向的学科群。加强PI团队建设,建立基础/临床召集人制度,试行兼职联聘、集群聘任、Co-PI机制。
2018年北大医学孤独症国际论坛
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 坚持需求导向,深化科技机制改革,积极推进科技人员新老体制过渡。
坚持同行评议为主,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改进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和效率。
医患关系紧张是暂时的
医德教育绝不是暂时的
问答时间
基础医学院一方面承担着育人的重任,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任务。您如何理解学院的使命?对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又秉承着什么样的理念?
学院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树人、科教兴医,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和基础前沿科技支撑。
目前,学院形成了“统筹资源、开放办院”的建设发展理念,明确了打造健康学科生态环境、建设世界一流基础医学学科的目标。
医学是一项专业度极高学科,理论与实践都极端重要。学院如何平衡理论和实践,让两者相得益彰?
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学院重视组织优秀师资投入基础理论核心课程教学,打造了一批医学理论精品课程;
同时,学院加强学生的通用实验能力培养和前沿科技训练,大力建设“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为提高学生的生物医学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提供平台支撑。
同时,学院重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推进医教协同,加强基础—临床贯通的案例教学,积极与临床医院开展教学合作与联合培养,兼聘优秀的临床医生承担学院课程、担任学生导师。
积极适应后基因组时代生物医学学科融合趋势,培养医学理论与实践能力兼优的未来医学人才。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报考医学专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医疗工作者?在医德教育和医患关系和谐方面,学院都有哪些考虑和做法?
世界面临“IT时代”之后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生物技术和医学是不可或缺的主流科技。本质而言,不需担心医学专业对最优秀学生的吸引力。
优秀医学生和医疗工作者特别需要良好的综合素质,既要把握生物医学前沿科技,又要有高超的实验技能和诊治能力,还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职业伦理。
纪念大体老师的追思会,是“爱·责任·成长”系列活动的重要环节
当前医患关系不和谐,或是一种市场经济早期过程性问题,“上帝客户”观念被粗暴扩散到公益性医疗服务行业。
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行业规范与法制规范的健全,相信这个问题是暂时的。
但医德教育绝不能是暂时的,学院坚持将立德树人、医德教育作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核心内容。
以“医患关系”为主题的讲座
问答时间
基础医学院作为最大的一个学院,您认为学院在“北大医学”发展战略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结合健康中国建设的大的时代背景,您觉得基础医学院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学科承载力。以学科交叉整合为特征的“北大医学”战略,给作为生物医学“桥梁学科”的基础医学院带来重大发展机遇。
学院要充分发挥学科兼容特点和综合优势,把握重大医学突破及转化起点向基础研究前移的趋势,深入推进基础学科与临床医学、药学的交叉合作;
积极推进医学教育向健康教育扩展转型,积极开展健康科技创新与研发,为“健康中国”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来源:公众号“北京大学”
美编:刘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