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获哈佛、牛津等8所名校全奖offer,这位北大女学霸这样说
全文共161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在4月2日的北京大学本科教育工作会上,元培学院2015级整合科学方向的李卓然同学作为学生代表,以“我的大学”为题分享了自己大学四年的学习经历。
李卓然,元培学院2015级本科生,整合科学专业。曾获五四奖学金、李惠荣奖学金、方正奖学金、学习优秀奖、社会工作奖、三好学生称号等。2017年获得美国数学建模比赛ICM特等奖提名。曾于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期刊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新型球虫疫苗论文。大二起在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白凡课题组从事细菌鞭毛的生物物理学研究,成果曾在第六届北京大学生命科学挑战班年会中获最佳海报和最佳口头报告奖。大三暑期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Micheal Elowitz实验室,研发出绘制大脑图谱的新方法。
以下为李卓然同学的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元培学院整合科学专业的大四学生李卓然,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分享我在北大四年的故事。在北大的日子里,让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开放多元:使我可以尽情地去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拥有挑战艰深科学问题的热情和勇气,并且会在过程中得到各种各样的支持与帮助,使我以独特而欣欣向荣的姿态不断生长。
荧光显微镜下的酵母菌细胞膜
从第一次在显微镜下看到粉色紫色、深浅不一的口腔上皮细胞开始,我就被生命的绚烂与精彩所折服。带着这份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我在入学前元培新生训练营的专业介绍会上,听到了汤超老师对整合科学的介绍和对学科交叉的理解,我被那些各个学科与生命科学交叉之处的有趣问题所吸引,也非常认同在思考一个科学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应该被这是一个什么学科的问题所限制,所以我报名并进入了整合科学专业进行学习。整合科学专业设立于2014年,旨在促进学科之间、特别是生命科学与其它定量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培养新一代跨学科创新性科研人才。
还记得在开学第一周的专业课上,数学物理的整合课中抽象的极限语言让我消化了半天,有机化学课的大量内容让我听得云里雾里,初入大学的不适应与整合科学专业课的难度和知识量,让我陷入了一种手足无措。我先是质疑我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然后也开始质疑我对专业的选择。
这时元培学院的导师制与新生讨论班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们组织了整合科学导师交流会,老师们给我们的学习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并让我们反馈学习上的困难和遇到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教授的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方法上的改进,加上老师们在课上课下耐心的解答我们的问题、各课程助教们积极组织每周的集体答疑、班里同学之间相互讨论和帮助,让我逐渐学会了应该怎样学,也逐渐能把那些晦涩的知识学明白。同时,在新生讨论班上,吴国盛老师和我们讨论的科学史,让我理解到整合科学呼应于古希腊哲学对自然科学认知的整体性;张平文老师分享的自己的求学生涯,让我更加明白大学的意义和做学问的方式;加上汤超老师对科学的交叉和人文艺术重要性的讲解,都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整合科学专业的选择。我很感谢来自各个方面的帮助,也在大二大三时担任了新生讨论班助教,将我的收获和理解传承下去。
在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并确定了整合科学这一方向后,我投入到忙碌而充满乐趣的专业必修课的学习中。整合科学的专业必修课多为交叉学科课程,授课教师多为从事交叉学科研究的老师。因为如果面面俱到的学习每个学科,会存在时间不够、多而不精的问题,所以老师们根据自己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以与生命科学较有关联的方面为主设计课程内容,并在讲授的过程中展现给我们不同学科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每一个生物学现象,在不同的课程里从数、理、化、生、信的不同纬度展开。
学科交叉就像用不同颜色染布,你可以先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再去染,也可以用不同颜色依次染色;这就像是学科交叉的过程是发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还是各学科分别获取知识以后在自己头脑中交叉。这两种方式在我本科的学习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可以说大一大二的专业必修课以混合染色法为主,而大三大四自主选择的专业选修课以分步染色法为主。我们大三大四的专业选修课的唯一要求就是理科课程,所以在老师们的选课指导下,我上过很多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的生物学各分支领域的课程,并曾在数学科学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等学院选过感兴趣的本科专业选修课和本研合上课程,还曾在光华管理学院选修过一门讲多元统计分析的数学课。在理科课程以外,我也选修过一些人文社科类通识课,比如影像与社会、现代西方社会思想等课程。
这些交叉而多元的课程,将一个更广阔、更多层次的世界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也非常享受每个学期每一门课程都是不同学科的状态。而在知识的自由与丰富之外,这样的学习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分析问题的方式更加无拘无束和直面问题的勇气更加强大。即,在看到一个对生物学现象的描述的时候,我会不由自主地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分析;而在生物学文献中看到数学物理模型的时候,我也有理解他的信心和能力。
在课程的学习之外,作为一个立志做学术研究的学生,我很感谢北大提供给我的丰富多彩的科研机会和训练。带着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我在大二上加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白凡课题组,并在国家创新训练计划的资助下立项,进行本科生科研和毕业设计,结合生物与物理,研究了细菌鞭毛在细菌分裂时的动态变化。
本科生科研给了我一个相对独立地进行研究的机会,从阅读文献和与导师讨论选题,到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和进一步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再到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口头报告、和合作实验室交流、撰写结题报告和准备发表的文章,都让我对如何进行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找到了很多乐趣并决定要继续做学术。在实验室之外,我加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强化挑战班,我们一群热爱科学和学术研究的同学进行文献讨论和学术年会,让我在了解最前沿的科学进展的同时,学会了如何理解文献中的研究思路、如何批判性地分析实验结果、如何给别人讲清楚一个研究工作。
如果说在校内的学习和训练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校外交流的机会帮助我拓宽了视野,也确定了毕业后前往美国进入生物学博士项目学习的目标。大一暑假,我参与了元培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的交流项目,前往英国进行一个月的暑期学校“全球健康与社会公平”的学习。大三暑假,在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强化挑战班的资助下,我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进行两个半月的暑期科研,师从合成生物学奠基人Michael Elowitz教授,开发了一种名为“僵尸”的可用于绘制人脑神经元连接图谱的新方法。英国严谨的学风和美国实验室中浓厚的学术氛围都给我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另外,我在大二暑假参与了生命科学产业协会的暑期调研,在长三角地区走访了十余家制药企业,深入了解中国新药研发现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让我有机会走出象牙塔,了解基础研究能怎样与实际应用结合,也感受到作为研究者肩上的社会责任。
李卓然同学和加州理工学院导师Michael Elowitz及博士后Amjad Askary
现在我即将结束大学本科的学习,并决定继续在交叉学科的道路上前行。在这个春天,我收到了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等8所学校的博士全奖录取通知书,想起元培前院长许崇任老师在大一时跟我说的话:“如果你学了整合科学,我不能想象出四年之后的你是什么样子。”那么现在的我是怎样的呢?带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交叉学科的兴趣,我从一个在数理化生知识的万花筒面前眼花缭乱的观众,到一个能与不同学科的学者讨论学习的交流者、一个交叉学科知识与研究的汇报者;从一个刚进到实验室看着瓶瓶罐罐感到新鲜和神奇的毛头小孩,到一个被斯坦福生物系面试官当面评价“你的学术背景让我相信你有能力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科学研究”的准毕业生。
正如哈佛大学白乐瑞校长上个月在北大的演讲中所说:“我们的大学必须继续坚持这些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众不同的价值:真理、卓越和机遇。”如果把我比作一段基因,那么是北大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和丰富的机会与平台,帮助我通过大学的学习,表达出我所承载的蛋白,鼓励我继续追求跨越学科边界、跨越国界的科学真理,渐渐拥有为人类的发展与进步注入新鲜血液的能力。
在四年之后的今天,我由衷的感谢我在北大、在元培所接受的所有教育和教导;感谢各位领导坚持北大是为大学之道、为思想自由而建的大学,为我们创造了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感谢元培所有为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准备授课内容、指导生涯规划和传道受业解惑的老师们。祝愿元培越来越好!祝愿北大的本科教育教学能够建设的越来越好!也愿我们能共同开创一个更加美好的明天!
谢谢大家!
相关阅读
来源:“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公众号
美编:赖雯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