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学科 | 化梦为实,学以探奇: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全文共3173字,5张图片,阅读约需10分钟
编者按:如果想要客观量化一所学校、一个学院的综合实力,人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查排名!而如果你花上些功夫来搜索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在各种机构发出的各类专业排行中的名次,得到的结果也许会让你眼前一亮:北京大学化学学院自2002年教育部启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以来,在2004、2009、2012、2016年开展的四次评估中连续四次荣获第1,在2016、2017、2018三年连续获得自然指数化学学科排行全球第1,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发布的高校化学专业排名中名列全球第12,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NEWS)全球大学排名中化学学科综合排名为第15,稳定处于国际顶尖化学教育与研究机构前列。
看过这些耀眼的排名数字,也许你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北大化院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正在培养些怎样的人?肩负着怎样的使命?那么下面就请和我一起,走近这所久负盛名的全球顶尖化学院所吧!
北京大学化学系肇始于1910年成立的京师大学堂格致科化学门,是中国国立大学中最早设立的化学系,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三校化学系合并重组而成,1994年更名为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简称化学学院。化学学院现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职员工203人,其中专任教师130多名,包括教授64人和副教授68人。教师中含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2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9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9人以及新世纪人才13人等。化学学院的教师们常年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同时肩负着推动祖国化学学科发展和为祖国培养优秀化学人才的双重使命。
图片来自北大新闻网
此外,化学学院拥有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4个和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目前,化学学院有在读本科生约600人,研究生500余人,博士后70人左右。2003年以来,化学学院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以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等。在这些光辉成就的背后,我们总能看到一群勤恳的化院师生在勇敢地开拓着未知的科学领域,努力为人类认知边界外的黑暗带来些许温暖的阳光。
无机实验(来自同学)
化学是什么?
化学绝不仅是烧杯试管之间的交响乐,也不仅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之间的变戏法。作为一门科学,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化学有它独特的美与力量,化学工作者们喜欢叫它“中心科学”。是的,从LED到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从医用放射源到荧光探针,从合成氨到汽车尾气催化剂,它“无孔不入”又无处不在。当一位化学人披上白大褂,戴好护目镜后踏进实验室的那一刹那,这是一次普通的实验,却更是一场人类与自然规律之间由来已久的游戏。这场游戏得胜的奖励,不是金钱,也不是名利,而是全人类共同的福祉。
图片来自化院摄影大赛
化学学什么?
虽然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材料、化工、医药、能源、国防等诸多领域都有密切的联系,但在本科阶段,北大化院的培养模式还是更多地强调厚实的学科基础与广博的专业涉猎,以期培养出具有活跃的思维、扎实的基础和实干的精神的优秀化学人才。
目前北大化院共设立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四个本科专业,供本科生们自由选择:
专业介绍
化学 化学学院最早设立的本科专业,毕业后可在化学及相关学科,如生物、医药、材料、环境等领域工作。 |
材料化学 旨在研究各种材料背后与化学相关问题,毕业后可在无机材料、有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工作。 |
应用化学 是化学理论和化学工程学之间的纽带,也包括化学相关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开发,毕业后可从事化学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 |
化学生物学 化学学院最年轻的本科专业,与传统的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有显著区别,它对生命现象的研究更加注重认识生命的动态化学性质和运动规律,更加注重化学物质、特别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如药物)对生命运动的影响和调控,更加注重新的化学技术和方法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毕业后可在生命及化学各相关领域工作。 |
化学学院新生入学时不分专业,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修完各专业要求的公共与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约占50%),根据各专业要求修满毕业所需总学分,即可按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或化学生物学专业毕业。剩余50%的学分可从本学部及其他学部课程中任选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要。
化学学院有着全国最优秀的化学人才,本科生基础课程教学全部由教授承担,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中文班、英文班、讨论小班等多种平行授课班,鼓励本科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实践活动,积极支持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可以说,北大化院以其优良的国际声誉、重视教学的优良传统和实力雄厚的科研团队为志在化学的雏鹰们精心打造了一片翱翔的蓝天。
化学你我
优秀毕业生
柳晗宇,中共党员,2014级化学学院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曾获2016年SK奖学金、2017年永旺奖学金、2014-2015年北京大学“学习优秀奖”、2015-2016、2016-2017学年度“三好学生”获得者。参与发表SCI论文2篇,作为组长/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5篇。参与编写国家级教材《基础有机化学(第四版)》,带头编写竞赛教程《中国化学奥林匹克竞赛试题解析》,广受好评。2018年获得第十一届北京大学“学生五·四奖章”,并在当年春天获得耶鲁大学化学系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及全额奖学金。
“我是通过竞赛保送来到化院的,刚入学的时候对自己的期望特别高,进来才发现,在强手如云的化院学习并不容易。”在化院微信公众号“化学你我”的采访中,被同学们尊称为“柳大师”的他对化院学习生活这样说道。“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样,你越想变好就越有一种力量给你挫折,但路还是得咬咬牙继续走下去。”也许化院意味着“辛苦”,但也同时意味着对学术能力的锤炼和意志品质的提升。
科研与课题组是绝大多数化院本科生四年中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对此,他提到“裴组真的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这种温暖不仅体现在科研的互帮互助,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嬉笑怒骂、打趣吐槽样样皆有,王老师是我们的大姐姐,而裴老师更是‘孩子王’。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科研水平的进步想不快都很难。但是裴老师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研究生与高年级本科生每周都要进行工作报告,参加唇枪舌剑的组会,并且还有大家一起天天工作到晚的氛围。但如果你真心想走科研这条道路,能找到一个这样的课题组,并在本科四年坚持走下来,这对你的长远发展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和大多数学竞赛的同学一样,在中学的时候,我就与化学(特别是有机化学)‘热烈地相爱’了。我这个人又喜欢说话,爱表达。所以2015年的春天,裴坚老师打算开设这样一门《有机化学小班课》,就找到我来做助教。没想到,这一做就是三年。小班课的教学与大班课完全不同,来上课的同学都是竞赛生,四年本科有机的内容,他们早都学完了。水涨船高,小班课上来就讲《高等有机》,难度直接达到研究生课程的水准,再加上小班课程采用反转课堂模式,由同学主讲。所以在保证同学们获得能力锻炼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就成了大难题。最初的一学期,很多路都是磕磕绊绊,摸着石头走过来的,途中我也参考借鉴了其它大学研究生课程的经验(Harvard、MIT、UC Berkeley、东京大学等)取其精华,将原本两千页的Carey《高等有机》缩短到给每人指定100页的阅读材料,在学期初就发给各位同学认真准备,有哪块内容遗漏了,再由主讲老师或助教来补充。这样同时能保证教学质量,同时也能让同学们在文献检索、准备PPT和做报告这些科研必备的能力上受到锻炼。”谈及课程,曾担任过有机化学小班助教的柳晗宇心得满满。从中我们也可以对化院本科生课程水平和质量略窥一二,精心的课程设计和干货满满的课程内容都是课程最终培养效果的有力保证。
除了学习和科研,柳晗宇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和大部分同学一样,刚进入北大的时候,我也有好多梦想要完成,好多目标要实现。大一刚入学,我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跑个1000米都气喘吁吁,于是我就下定决心要减肥。天天去操场跑圈,到健身房举铁。在健身房的日子很好地磨练了我的意志,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闲暇之余,我积极参与化院党支部活动——尤其是‘实验进小学’,参与设计了北京大学新版主页、新版校内门户及ITS网关的设计与前端开发工作,这些都是很有趣、有益的经历与体验。”
深度 | 化学全球第一,总排名全球第七!北大自然指数背后的故事
相关阅读
文章部分内容来源于“化学你我”公众号、北大官微、化院官网;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郭虓
美编: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