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请查收!|京师新韵,1898来函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又一年,燕园在六月的尾巴上送走了意气风发的毕业生,在漫长的夏日白昼收藏好离别的泪水和感慨,准备好在下一个金色秋天迎接新的年轻笑容,等待更多年轻学子在这里书写和讲述新的故事。



百廿岁月倏忽即逝,红楼西门学子往来,朱颜虽改,家国气度常在。生于维新之时,兴于微茫之邦,走过风雨如晦,历经危亡困顿,北大的故事说不尽,北大的精神常为新。


今天,北京大学将寄出2019年第一批录取通知书,天南海北,北大的新生们很快就会收到这封包含着热忱的信函,满怀喜悦地迎接与北大的第一次相遇。



这封录取通知书不仅是北大对年轻学子最真挚的邀请,更是一封穿越时空的来信,北大经年不变的精神与情怀蕴含其中,殷切深厚的期盼与嘱托深藏纸下。



对于每个新生来说,收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刻都是令人欣喜的。这是高考大捷的真实证明,是尘埃落定的踏实,也是北大第一次热情的拥抱与欢迎,邀请年轻的学子在金秋燕园同聚一堂,开启学术殿堂神圣的大门,从此追求自己毕生热爱的事业。


打开它,就仿佛已经打开了自己北大故事全新的篇章。两个月之后,他们将带着这张通知书走进北大校门,紧张而激动地憧憬着未名湖畔即将发生的诸多故事,迎来青春最美好与最充实的一段时光。



然而在更多北大学子心中,这封录取通知书并不会就此封存箱底。在第一次小心翼翼地打开它之后,这份邀请函将在他们心中留下永远的印记。


令人难忘的不止是收到通知书的喜悦,更是其中蕴含的深意。这是打开北大生活的钥匙,也是理解北大精神的开始。从此北大人代代传递,历久弥新的使命与责任将写入生命,新的名字将会和无数前辈一样镌刻在民族与国家复兴的基石上,融进北大常为新的道路中。





打开信封,以京师大学堂匾额为灵感的封面映入眼帘,在北大红底色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古朴庄重。就在一百二十一年前的夏天,随着《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被批准,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京师大学堂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仁人志士的带领下成立了。“京师大学堂为各行省之倡,尤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在内外交困中,先进知识分子们奔走疾呼,救亡图存,在维新之后凶猛的旧势力反扑中艰难地保护了京师大学堂,使之成为变法唯一的幸存者。


1898年12月,在历经三年的酝酿与争取之后,京师大学堂终于正式开学,标志着中国拥有了第一所近代化高等学府,从此复兴前路的火把将由它的学子们奋力点亮。这里是千百年来中国学者忧乐天下生计,心系江湖沉浮的担当的传承地。士人精神最终成为北大人心照不宣的行为准绳,促使他们在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挺身而出,成为国家前行的提灯人。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短短一句话,道出了北京大学百余年曲折多艰的来路,诉尽了北大人代代坚守的清流风骨。


1902年恢复办学之后,京师大学堂逐步建立起经、法、文、格致、农、工、商等七门现代学科,成为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参与者。1912年,京师大学堂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近代著名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先生出任第一任校长,由此带领辈辈学子走上了追寻民主与自由的道路,北大也成为百余年来中国学界当之无愧的中心之一。



博雅塔下宜聆教,未名湖畔好读书。从沙滩红楼到皇家园林,燕园的风景四季变幻。朗润蔚秀,畅春鸣鹤,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可能藏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



一塔湖图是一代又一代北大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寄托,巍巍博雅塔,灵动未名湖,古朴图书馆,滋养着无数北大人的灵魂,使这里永远充盈着求知与向上的年轻气息。春有满园花树盛放,夏有风动一湖碧水,秋有塔边圆月高悬,冬有初雪飘落屋檐。


打开这张录取通知书,就打开了北大的风景之门,从此满载历史的风物与青春洋溢的校园将长伴身边。



曾经的北大在家国罹难时顶风冒雨前行,在社会发展时勇立潮头,在时代竞逐时中流砥柱,文可指点江山,理可辨通自然,工可立起高楼,商可经世济民。


今天的北大亦是自由开放、兼容并包的知识殿堂。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力争一流,走向世界,三尺讲台上有授业解惑,台下也有争鸣论道,图书馆与实验室里永远有一盏灯为你而亮。


打开这张录取通知书,就是打开了北大的知识之门。在一流的硬件设施支持下,每位学子都能常与大师益友携手前行,尽情追逐梦想,创造无限可能。



一个世纪的漫长积淀与数代学者的深厚修养造就了今天的北大。这是一所曾与民族与国家命运共沉浮的学府,辛亥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风从遥远的民国吹来,仍然在红楼飞雪中盘旋,“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的文人使命仍然在每一寸讲台上一呼百应,回响不息,敢为天下先的家国责任依然是烙印在每一位北大人灵魂中永不磨灭的准则。


打开这张录取通知书,就打开了北大的精神之门,就是从先辈们手中接下笔与剑,接下它,就是接下北大一百二十年的担当,接下身为北大人的荣誉与责任。






北京大学2019年录取通知书已陆续发出,随其一同寄送的还有来自七代北大人的七封信件。在建国七十周年之际,每位新生都将获得这份穿越时空隧道而来的特殊礼物,与七位校友通过信件的形式分享初入燕园时别无二致的喜悦与求学路上的故事。



他们中有一生坚守莫高窟文物的“敦煌女儿”樊锦诗先生,有中法文化摆渡人“法兰西骑士”董强教授,有开启北大新百年的许智宏校长,也有勇攀珠峰的北大博士庄方东……


每封信都是一个故事,每封信都是一种祝福,他们秉持士人之风,坚守为新之路,在新中国发展的每一个时代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留下了不一样的风景。更重要的是,这些穿越时光而来的信件包含的是历代北大人不变的赤子情怀与家国关切,记述的是燕园往昔的似水年华与经年累月不敢忘记的使命担当。这是一份有温度也有厚度的礼物,承载了北大代代相继又时时立新的精神。



1958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新生

樊锦诗,敦煌女儿



一次实习中,来自江南水乡的樊锦诗初访敦煌,从此与莫高窟结下不解之缘,一生扎根戈壁深处——朔风横扫半世纪,樊锦诗守护文物的决心未被销蚀,国宝不仅得到了有效保护,重焕生机,更以“数字敦煌”的新面貌向世人展示了文化瑰宝的绚烂光彩。



1959年北京大学生物系新生

许智宏,开启北大新百年的校长



收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许智宏的“园丁”生涯开始了——他研究植物生理学“十年树木”之道,更探索研究高校的“百年树人”之法。1999-2008年,许智宏院士带领刚满百岁的北京大学迈入新世纪,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栋梁人才。



1977年北京大学经济系新生

海闻,从下乡知青到海归学者



录取通知书辗转来到边疆农村时,海闻早已不是十七八岁的高中毕业生,26岁的他在下乡9年后从“知识青年”成为“北大新生”。时代赋予海闻特别的阅历和机遇,他以北大为起点踏上国际经济学研究之路,留美学成归来,重返北大,联合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曾担任副校长并管理深圳研究生院,创办汇丰商学院,为国家改革发展提供专业智慧,培养青年人才。



1983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新生

董强,中法文化的摆渡人



董强曾获“法语国家联盟金奖”,获颁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是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200余年来首位华人终身通讯院士。董强是中法文化的摆渡人,而那封录取通知书,则是董强通向法语世界的第一张船票。从对法语一无所知,到担任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致力于两种文化在翻译、教育、学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研究与交流。他期待更年轻的中外使者以语言为舟,以互信为帆,沿着友好的航路,跨越大洋穿梭往来。



1986年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新生

周飞舟,传承儒者之风的北大学者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到今天,三十余年来,周飞舟很少远离过校园,但他的学术研究却始终立足于中国社会现实。作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不仅讲授经世致用的学说,更身体力行,在课堂内外的育人过程中以身作则,强调为人的气质和品格,诠释“士人之风”在当代的意义。



2006年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新生

黄芊芊,29岁的年轻博导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到今天,不过短短13年,“微电子”对于黄芊芊来说,已经从一个陌生的名词变为熟悉的“朋友”。现在,她已经成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究员,是微电子领域首位入选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的青年学者,也是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获得者。



2010年北京大学化学分子与工程学院新生

庄方东,登上珠峰的北大博士



庄方东是刻苦求学的青年学子,也是勇攀高峰的登山健将。去年北大120周年校庆期间,庄方东与同伴一同登顶珠穆朗玛峰,献礼北京大学百廿校庆;而在科研路上,庄方东的攀登一直是正在进行时。录取通知书的意义不在于考上了北大,而在于融入北大;正如登顶的意义不在于征服高山,而在于拥抱自然。



新的故事从此开始,新的旅途就此启程。收整行囊时勿要忘记带上这份录取通知书,将北大的情怀与传统放在心中。五湖四海,城镇乡野,跨越千山万水与历史洪流,让这件礼物成为梦想与责任的基石,伴随你走向无限精彩的未来。



北京大学校长郝平致广大学子的邀约信


综合评价、科学选才 | 走进北大2019年自主招生选拔测试现场


毕业季 | 愿你再归燕园,仍是少年


快来,北大院长们已经在向你招手!


北大图书馆 | 天下文章,家国心事

相关阅读


编辑:冯莉雯

摄影:蔡翔宇、吕宸

审校:君佑、王睿临

美编:陈仕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