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名新语 | 岳师孟:人文情怀,多元包容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0-08-18

全文共1219字,阅读大约需要4分钟。



编者按

七月的离歌尚在耳畔,九月的燕园便迎来了她的又一次相遇。天下英才齐聚未名湖畔,为常为新的北大注入无穷的活力。博雅塔下宜聆教,大师身旁好读书,初入燕园的学子将在这片园子里书写属于他们的篇章。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属于他们的“未名新语”。





作者简介

岳师孟

毕业于北京市第八中学

即将就读于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说起来可能有点好笑,我小时候对升学人数和学校规模没概念,以为北大清华代表大学的“正常水平”,一般人在二者中选择一个,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如今,当我真的要迈入北京大学的校园时,才感慨我与燕园的相知,道阻且长。



上高中前从未认真考虑过大学的选择,况且一直以来的成见是“北大文科好”,而我生来一个彻头彻尾的理科脑子,燕园似乎与我无缘。高一时我们班组织来北大参观,似乎没有太深的印象,但是或许就是这一面之缘,留下了最初的一丝亲切感,终于牵出了后来的千丝万缕。


更多的了解要等到一年多以后,高二升高三暑假的夏令营。哲学学科营让我见识了学之大者的水准,也体验了与优秀同龄人激烈而富于启发性的思想交锋;而更为关键的是爱上了这座校园的环境:不用提“一塔湖图”这些遐迩闻名的地标,触动我的是一些灰色老楼开在地面上(没有高高的台阶)的大门——比起雄伟崭新高高在上的大厦,它们越发显出平易和蔼。



慢慢感觉燕园确实有一种不易察觉的人文底色,让人似乎可以放心地相信这种气息渐染之下谁都不会过于锋芒毕露,谁都不会不可一世地以为技术主宰一切——上善若水,润物无声的文化底蕴托起了这里虽杰出虽自信、而谦和而包容的气度。我喜欢北大平和轻松不端着不架着的风度,这种性格的默契,让我相信北大会给我快乐适意的四年。



暑假过后我已坚定了考取北大的决心,选择元培则更有一番纠结。社会上向来有批评其多而杂乃至“不务正业”者,但在老师和学长学姐的介绍下我逐渐明白:学院提供的永远是一个外部环境,如何利用永远是自己的挑战;而元培学院的环境无疑是最自由开放、有最多可能性的。


几乎封闭在高三复习中的我,对大学生活有许多肯定是理想化的畅想,简单来说就是:什么都想学呀!——那么,不来元培,还去哪里呢?



最终选择元培,是因为这里允许我“脚踏两只(多只)船”。我们喜欢说“博大精深”,但是我觉得,一个人精力有限,“博大”和“精深”是有一定矛盾性的。我不希望自己只顾及一端:只是“大”,容易只知皮毛,不得深入;只知“深”,过于专门化的学问可能反而成了思维的枷锁,对个人和学科的发展都是阻碍。元培因大师荟萃、体系自由,为平衡二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这里提供的不仅是“跨学科”的体制,更是“跨学科”的氛围,鼓励将不同学科相互参照、思辨批判的思维,让“博大精深”成为可能。



如果我能在自己的专业方向持之以恒地研习,而利用优良的条件涉猎其他感兴趣的知识,那么丰富的选择就不是令人分心的歧路,而是让人充实的风景。当然,“博大”与“精深”,其中的平衡,其中的相互作用,如此空谈难有成效,大概需要日后具体的实践中摸索吧!



未名新语 | 铁星:理想在前,未来可期


未名新语 | 郑晏陶:在未名湖畔我播下一颗梦想的种子


未名新语丨刘炼:贵得适志,路上皈依


未名新语 | 孙陈亦: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未名新语 | 李剑雄:我的燕缘


视频 | 北大元培,来了!


叮!“入学备忘录”请查收


相关阅读


文字:岳师孟
美编:杨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