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识课堂 | 现代西方社会思想:实现经典与经验的结合

  全文共2622字,阅读约需7分钟


编者按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北大,选修一门通识核心课,就是打开了一扇大门,你将在大师引领下,发现一片新天地。


经过数十年耕耘和积淀,北京大学建立起一套有三百多门课程,涵盖各个学科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涌现出一批质量高、影响力大、广受好评的通识核心课程。下面请随着小编一沐春风吧。


教师简介


渠敬东老师


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社会学研究》副主编、编辑部主任。研究领域为社会理论、社会学史、组织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主要著作有专著《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现代社会中的人性与教育》、编著六卷本《涂尔干文集》、译著《社会分工论》《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图腾制度》等。


课程简介


《现代西方社会思想》是西方政治思想系列课程之一。本系列由四位来自哲学系(宗教学系)以及社会学系的教授合作开设,四门课程连接古今,涵盖政治学与社会学多角度内容,在融会贯通中促进学生对社会政治形态及其思想理论的理解。

 

《现代西方社会思想》通过细致阅读和辨析卢梭、斯密、马克思和涂尔干四位重要思想家的四部经典著作,进一步厘清“社会”的概念和方法,勾勒西方社会思想的关键线索;梳理社会思想在现代历史演进中的不同传统与资源,呈现不同分析路径及其逻辑基础。在整个世界面临着普遍历史与国家政治相对的局面之时,用“社会”的视角来观察生活、理解世界,便成为了现代性的核心范畴。对于当今的西方世界来说,依然如其所经历的各个历史时期那样,理念与危机并存,而通过读解这一时期的经典著作,寻找发现这一辩证历史的理论和方法,是本课程的目的所在。

 


《现代西方社会思想》一课共分为四个部分,从18世纪以来西方极具代表性的社会学家及其著作着手,力求引导学生对西方社会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挖掘。


卢梭


第一部分为卢梭,并以其著作《爱弥儿》为基础文本进行精读。《爱弥儿:论教育》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自认为“最好、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强调对人类天性的讨论,致力于探究政治和哲学在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中的反映。卢梭在作品中试图描绘出一个理想的教育体系,以使个人即使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也依旧能保持天性的善良。通过对该作品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卢梭对其理想教育体系的诉求,以及西方社会在教育哲学领域的发展。


亚当·斯密


第二部分以亚当·斯密及其《道德情操论》为中心。亚当·斯密在该著作中,继承和发展了哈奇森、休谟等人的情感主义思想,建立了以“同情”为基础的伦理学体系。该书探讨了个人利益与同情心、正义与仁慈、良知与美德等主要问题,以对自然概念的论证为主干内容,论述了斯密对道德情感的理解。作为情感伦理学的早期代表作,该书对于我们了解和学习现代西方社会情感主义学说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


第三部分围绕着马克思及其著作《资本论》(第一卷)展开。这部政治经济学著作由社会学鼻祖之一卡尔·马克思写作而成,在古希腊哲学、古典经济学理论、黑格尔辩证法、法国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性的分析。本书第一卷主要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明确了商品和价值的定义,批判继承了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并将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总结为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异化。这本凝结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精华的著作是我们理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的基础,而其对日后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领域的深远影响,也为我们的进一步思考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


涂尔干


第四部分专注于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并以其《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为主要精读文本。涂尔干在本书中系统考察了职业伦理的社会起源,并由此揭示了职业伦理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讨了政治形势与公共道德的多样关系。涂尔干对现代社会和政治构成的理解,正是基于他对社会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观察而形成的;渠敬东教授指出,在中国远未完成的现代变迁过程之中,如此反观涂尔干的社会政治理论,对今天的我们格外富有教益。



在渠教授眼中,所谓西方的经验生活,并不一定与我们是截然对立的,相反,其作为多种多样的他者之一,甚至已经成为了我们经验世界本身的要素。中国有多样化的传统生活,也有多样的现代生活,包括中国自身传统转换出的现代性和整个世界体系带来的现代性,以及今天与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相沟通而构建出来的部分。此外,发自于自身的自我认识、社会连带中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共同世界的构想等等,这些都构成了对中国现实经验的理解可能。我们了解和研究西方,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便是重构其已融入中国本身的各要素,形成一种稳定的秩序;而这种重构的能力和动力,则恰恰要从中国社会的内因中去探寻


渠教授带领同学们从理论、历史和经验现实来观察西方政治思想,在对西方概念体系的理解、批判和反思中,更进一步地挖掘我们自身的概念和价值:“别人总是自己的镜子;识人方能自识。”



在谈及本科基础教育时,渠敬东教授表示,对经典文本的解读始终是本科教育的核心,而这种文本学习又同时必须与个人的经验感受紧密结合。“最理论的东西就是最经验的东西。”基于经典文本的人文教育,要求我们同时引入个人经验生活中的观察和思考,引入社会科学中有关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的认识。因此,在强调核心文本材料精读的同时,《现代西方社会思想》一课同样也注重同学们对讨论过程的参与,敦促学生将读书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在对西方现代社会学发展历程中重要思想的探讨中,同学们收获的绝不仅仅是概念与理论体系等基础知识,更是应用这些知识来理解社会演进、反思当代实际的能力。



“本科教育不是立场先行、价值灌输和道德教化的场所,更不是获得为稻粱谋的生存手段,而是年轻人通过认识和敬畏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而朴素的思想文献,结合自身对现实世界的经验感受,而获得的‘人之为人’的恰切理解;唯有如此,那些伟大的事物才能落实在平凡的人身上。只有年轻人内心敬仰人类的伟大,并用一颗平凡素朴之心去践行它,那些伟大才真正伟大。


《现代西方社会思想》作为一门通识教育课程,正是渠敬东教授这段话的绝佳体现。


通识课堂 | 西方政治思想:贯彻古今的智慧结晶


通识课堂 | 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度:制度史观


《北大师说》第二季 | 揭开迷雾,带你探索大学的模样


北大师说 | 杨子语哲学:经典润人生(内附精彩视频)


思想的力量 | 北大人文社会科学七十年巡礼

相关阅读


内容来源:“通识联播”公众号

编辑:白佳玉

美编:赖雯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