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未名新语 | 刘琳婕:再回首恍然如梦,再出发我心依旧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1-02-24

 全文共3299字,阅读约需9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编者按

新的学期已经过半,新燕们带着热忱和勇气,正于湖光塔影处书写人生新的篇章。曾经伏案夜读的学子在师友的陪伴中不再迷茫孤独,看似漫长的旅程在日复一日的努力中终达理想彼岸。这是他们的“未名新语”,记录成长故事,畅想无限未来!


学生姓名:刘琳婕

毕业中学:晋城市第一中学校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引言


“是不是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有这样一段日子,鸿鹄志高却难遂,迷茫地过着,昏昏噩噩地耗着,最终不是妥协泯然众人,就是找不到出口被生活围困。这时候家人朋友,看在眼里,哪怕不说,心里想的也是‘小镇青年何必心怀远方’这样的想法吧。”

——J.M.库切《青春》


作为一个小镇做题家,我的高中经历如点点萤火,不算绚烂,却也足以汇成人间星河。谨以此篇,略陈固陋,任人评说。



01

“借我不惧碾压的鲜活,借我生猛与莽撞不问明天,借我一束光照亮黯淡,借我笑颜灿烂如春天。”


三年前的我怀着一腔孤勇,以压线生的身份踏上了高中的跋涉之旅。晚自习课间徜徉于校园,只因满池锦鲤而欣喜。毕竟,二百名开外的成绩,怎敢奢望北大的高度。


即便如此,生性倔强的我,还是选择了抛下过去,以一份初生牛犊不怕虎、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刚健勇毅,不顾一切地逆风奔跑。语数英政史地理化生,九科齐头并进。当时年少,也曾幻想成为别人眼中不努力就能名列前茅的学神级人物,可还是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用看得到的努力浇灌成功之花。不求出类拔萃,但求无愧于心。终于,我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挤进年级前五十,向他人证明了自己,也为以后的继续努力找到了依托。


其实,无论是压线生,还是小镇做题家,都不过是我为自己强行打上的标签、戴上的枷锁。只有打破陈旧观念的束缚,学会用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过去定义自己,才能收获意料之外的成长。



02


“也许我没有天分,但我有梦的天真,我将会去证明用我的一生;也许我手比较笨,但我愿不停探寻,付出所有的青春不留遗憾。”


第二学期的文理分科,让一向均衡发展的我犯了难。几番权衡,几番挣扎,最终选择了文科。文科入门容易,但想要学精读透并非易事;文科学习也从来不是听听课、背背书、做做题而已,它融汇着一个学生十余载的博观与厚积,考验着一个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没过多久,我就被一股强烈的迷茫和无力感裹挟,历史的苍茫厚重,地理的灵活多变,都让我陷入对渺小自我的质疑与否定中,不由得沉吟思索,叩问内心,“当初缘何选择文科,后悔了吗?”“如何迈出下一步,以及迈向何处?路途遥远就放弃,布满荆棘就后退吗?”这些问题一股脑地席卷而来。


但紧接着,另一个声音已在我心里悄悄给出了答复,“我从未后悔选择文科,我相信,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我渴望学习历史,领略过往云烟;我渴望学习地理,探索万千世界。选择文科,不是因为我是什么样的人,而是因为通过政史地的学习,我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我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纵使只有痛苦作伴,我也要勇往直前。”高二某次月考后的夜晚,我在随笔本上写下这些当时感到热血沸腾,现在看来稚气未褪的文字,整理好心情,安然入睡,如释重负。


我开始从学习习惯入手,尝试着改变自己。以历史为例,我不再像从前一样,半睡半醒地听完课,龙飞凤舞地记完笔记,匆匆忙忙地做完作业,而是多做了一些“无用功”。比如,课前预习,通读课本,阅读教辅资料,明确听课重难点;课上站着听讲,保持专注,跟随老师的节奏,深入思考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课后及时回顾,理清框架脉络,补充完善笔记,扎实记诵知识,适当做题巩固;课外广泛汲取,阅读专业文章,积极与老师同学辩驳讨论。功夫不负有心人,尽管在做题量上没有增长,我还是在高二的最后几次考试中获得了喜人的历史单科成绩。


与其苟延残喘,不如纵情燃烧。底子薄、基础差不应该是自甘堕落的借口,相反,这恰恰是我的力量之源,支撑我付出更多心血来缩小差距,最终实现反超。



03

“很高兴因你灿烂过,高峰过后总会有下坡。”


高二接近尾声时,各科一轮复习陆续开始,但我迟迟没有制定好自己的复习目标和规划,于是暑假成为一个绝佳的机会。我静下心来,回忆各科学习感受,并参考多次考试成绩,为自己两年来的学习成果做了一份评估,大到优势弱势科目,小到每一章节每一模块的掌握程度,并在此基础上为各项学习任务分配好时间,每天按部就班地学习、锻炼、生活。迎接我的,是高三伊始的旗开得胜。


然而,好景不长,短暂的巅峰过后,是绵延的沉寂。


“你又不是天赋异禀,何必妄自尊大?”不禁发出这样的质问。


“我才不要认输!”再次意气难平。


于是,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开始了一个人的兵荒马乱加病急乱投医。高一刚入学时不问结果,只追求过程精彩;而这时不看过程,只关注结果好坏。暑假煞费苦心做的评估与计划被我丢到一边,取而代之的是迷信量变引起质变的题海战术。当然,意料之中,我没能以这样的姿态成功上岸。应验了电影《无问西东》中的那句台词,把自己交给繁忙,得到的是踏实,却不是真实。


当时如溺水孩童般的垂死挣扎,现在看来,只想付之一笑。可也正是那些狼狈,那些心酸,造就了我如今的淡然与从容。



04


“黎明的那道光,会越过黑暗,打破一切恐惧我能找到答案。哪怕要逆着光,就驱散黑暗,丢弃所有的负担,不再孤单。”


“也许,就这样了?”“既然高三要放弃,那高一高二为什么要努力?”“......”


习惯于自己消化坏情绪的我,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打击后,不得已向老师求助。彼时蓦然回首才发觉,孤帆远航的小船儿也需要温馨的港湾。


我遇见的老师,个个都是我的贵人。丽萍的“多好呢”,棉花的“没问题”,温迪的电台主播级抚慰,老安版的这都不是事儿,莉姐的理性分析和中肯建议,句大侠的邻家姐姐般开导,老班的一对一灵魂拷问,恰如黎明的那道光,为我驱散心头的那片阴霾,助我找到想要的那个答案。就这样,我重新鼓起勇气,微笑迎接所有未知的风雨彩虹。


起起伏伏过后,我也渐渐与自己握手言和:不要总是用平时的成绩与排名衡量学习成果,一份惨不忍睹的答卷,往往更能激励自己及时查缺补漏,安心复习备考。少一些浮躁和情绪化的假装努力,多一些沉稳和理性化的针对练习,才是更应有的姿态。



05


“最初的梦想紧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么能在半路就返航;最初的梦想绝对会到达,实现了真的渴望,才能够算到过了天堂。”


天气渐暖,高考的日子一天天逼近,不常看倒计时的我也开始在疲惫时偶尔抬头看看那些数字如何从三位数到两位数再到个位数。


最后的冲刺阶段,除了知识点本身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舒适的生活状态。比如,我喜欢有规律的生活,就将学习任务程序化,每天固定时间完成。早饭后翻阅地理笔记,晚饭后回顾政治考点,睡前读一首诗或词、看一篇时评文章,等等。惰性、拖延,于我而言亦是难以克服的人性弱点,但我会尽力用一套属于自己的常态化生活模式,把它们对我的影响降到最低。而对于那些零碎时间,我也不愿放任它们像泥鳅一样轻易从我指间溜走,而是安排一些必要的“体力活动”,练字、默写64篇,等等。于是,充实和满足取代了焦躁和彷徨。这一阶段模式化生活的好处也许就在于,哪怕只是做了简单重复性工作,深夜躺在床上“三省吾身”时,也不至于因高考的逼近而紧张到失眠,反而越临近高考越相信自己已经做好十足的准备。


备战高考的过程就像一场马拉松,坚持到底就是胜利。我相信,有这股子三年如一日的恒心与毅力,还怕什么真理无穷、困难重重?



尾声


“春暖花开,这是我的世界;生命如水,有时平静有时澎湃。穿越阴霾,阳光洒满你窗台;其实幸福,一直与我们同在。”


北大意味着什么?对于三年前的我,它是不可能事件,是七百公里之外的神圣殿堂;对于今天的我,它是必然事件,是近在咫尺的灵魂归宿。


从踏入考场到阅卷出分,从填报志愿到收到录取通知,我离梦想中的北大越来越近。轻启红色录取通知书,仿佛打开了学堂大门。哦,北大,熟悉的陌生人,你给我无限憧憬,我还你无限可能。


谁说小镇青年不配拥有远方?趁着年轻,我偏要勉强。



                            


文字 | 刘琳婕,内容有修改

美编 | 李佳宸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丨王欣雨:这里包容各种形状的灵魂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 孔文鹏:不停仰望,不失追求


家长经验

家长经验|让孩子拥有无限可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