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 | 方思童:变成人的无数种可能
全文共2511字,阅读约需8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编者按
学堂门启,又一批燕园学子已悄然来到。为梦想跋山涉水、追风赶月的日子还历历在目,伏案夜读时无微不至的陪伴与关心仍在耳畔。师长,父母,同窗;困惑,焦虑,成长。漫长的来路上,不为人知的少年心绪组成追梦的片段。他们在未名新语中,记录成长故事,畅想无限未来!
个人信息
学生姓名:方思童
毕业中学:厦门双十中学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元培学院
北大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流动而多元的,正如其本身的包罗万象一样。从儿时代表最高学府的朦胧象征,到少年时“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的简笔勾勒,再到如今的身入其门、心归其中;在时光的道路拾级而上,我离那道红色大门越来越近,而回头时才发觉,自己经历了怎样的成长。
一 、追逐之始
抛开遥远的童年记忆不谈,真正的追逐之路应当始于高一第一次月考之后,某种浅薄而犹疑的印象落成真实的成绩,我第一次认真考虑起进入北大或清华求学的可能性,并开始细致规划起高中三年的学习目标以使它变为现实。高一高二的学习平稳度过,而在高三时明时暗的奋战间隙,任何关于北大清华的信息,暑校、寒假学堂、强基、见面会……都成为了雨林深处间或出现的林窗,让来自开阔未来的希望之光从上面透入。
2023年1月,由于疫情原因,北大和清华的寒假营均为线上举办,这让我有可能同时参与两校的活动。两校机考测试的试题自然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然而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甚至产生棋逢对手、相见恨晚的感慨的,是北大的语文试题。时至今日,我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篇阅读摘编自闻一多先生的《论贾岛》,鞭辟入里、辞丰理足的文章,别出心裁、暗伏杀机的题目,都让我兴奋不已,而整体设计中体现出的人文关怀也第一次让我清晰而真实地感受到了北大的魅力。记得考试结束之后,我就买了闻一多的《唐诗杂论》,这本书现在仍然摆放在我的书架上,提醒着我那时的感动。高中生的视野有限,但寒假营的经历也让我管中窥豹,瞥见了北大对待学术的严谨态度。
二 、鼓舞
北大的下一次出现,是高三下学期百日倒计时开启的前后。那时的我正经历成绩波动的阵痛,从第一名到第六名、第七名的落差感让我比以往的任何时候都更紧绷、更怀疑自己。那是一个普通的晚自习,我在苦攻物理专题的时候突然听到年段广播召集一些同学。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进入办公室后,迎接我的却是北大寄来的明信片和笔记本。明信片上的学长寄语都是精心写就的:我爱好数学的同班同学收到了来自数院的暑校旧识的鼓励,而一直努力在化竞赛场上的同学则收到了化院学长的祝福。
高考百日誓师笔记本及明信片
而我的明信片上,则是来自元培学院的李长烨学长的寄语。
“每个人其实都有变成人的无数可能,但只有她了解到这些可能性的存在,甚至有意识地去认识它们时,她才真正拥有它们。”
学长的引用唤起了我许久之前初见黑塞哲言时所受的冲击和感动,这种冲击和感动在高三的苦读中正逐渐被我遗忘;而他细心换用的第三人称“她”也使我倍受鼓舞和激励。
明信片内容
三 、百日冲刺
怀着这种深刻而长久的感动,在剩下的百日里,我和所有人一样,拼命地朝更高更好的成绩发起冲锋。这是一条很窄的路,然而每每忆起所谓“成人的可能”,我的身侧就打开了无穷的、无际的世界。这让我清楚地知道,成绩不是目的,而是通往更远更大之世界的路上,我所遇到的一次次指示路程的标志。而在每一个因为波动的语文英语作文成绩产生自我怀疑的夜晚,我都会想起寒假营的分数给我颁发的某种“认定”或“认证”,从而重拾部分信心,再次出发。
放许愿灯
高三是一场不断向自己发起进攻的战役。“进一寸有进一寸的欢喜”,在无数次的反攻中,高处不胜寒的惶恐早已化为了虚怀若谷的淡定。迈过成绩起伏的山丘,一次一次将自己推倒重建,抵御退步的下坠力时所产生的坚韧勇毅本身就是前进的最好动力。
高三时双十中学教学楼前的标语和新芽
四 、走入燕园
此刻距6月24日已过去许久,我仍然清晰地记得高考出分后我一瞬间的难以置信和紧随其后的坦然宽慰。我知道,曾经他人描绘过的、我向自己许诺过的新世界,已然在眼前打开。所以,当招生组邀请我去北京校园里看看的时候,我当即买下了第二天一早的机票,奔赴北京。
我愿意将在京五日的生活称为由高中通往大学的短期预科班。在那短暂的几天里,庞大的信息流高速涌入,对于专业、学术、社团、住宿、学工等多领域多方面的听闻与亲眼所见,让我初步勾勒出大学生活的样貌。翻过群山,站在选择的豁口,我比任何时候都深感一个开放包容、自由多元的平台的重要性。
当时,元培光华方向的刘航学姐以她四年的见闻,更重要的是以她本人向我诠释了什么叫“元培是一种精神”;而元培通班的林昊苇学长也以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向我证明了元培的强向心力。在35楼地下,我见到了具有各种用途、有许多社团在活跃的不同房间;见到了氛围轻松自在的咖啡厅、公共厨房;亲身参与了与外国留学生们的交流会……
燕南食堂就餐
有时,选择是重逾千钧的,也因此令人劳神苦思;然而,元培告诉我,选择是一个过程,通往每一个选择的万千条路和路上各异的风景,才是生命里真正重要的东西。回顾我的成长历程,对多领域的广泛兴趣贯穿始终,我既对人文历史抱有深厚情怀,又对科学技术持有强烈向往;求学路上,我既想要看过去,也期待看未来。于是,在某个光影分明的午后,从临湖轩中走出,在俄文楼前站定的时候:
我就知道,我属于这里。
与燕园的初见,是小学时预约入校参观的惊鸿一瞥;与燕园的重逢,是住进这园子里,聆听她的呼吸。从勺园宾馆出门,到勺西吃早餐,坐着电动车穿行在校园之中。走进典雅大气的图书馆,走过绿藤绕墙的燕南园,走在拥挤热闹的燕南食堂……虽然不曾正式踏入北大,但是却彷佛在这里生活了很久很久。
今年夏天,在无数种可能性里,我选择了北大,选择了元培。这纵然是出于无数命运浪潮交织汹涌而成的偶然,但也是我成长至今塑成的志向与能力所共同决定的必然。
走入燕园,开启人生的新篇章,我将奔赴下一个选择的豁口,寻找下一个“变成人的可能”。
与福建招生组老师、同学合影
供稿 | 方思童,内容有修改
美编 | 黎晓姗
审校 | 谢宇航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