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名新语 | 黄雨涵:寻
全文共4273字,阅读约需14分钟
关键词:未名新语
编者按
学堂门启,又一批燕园学子已悄然来到。为梦想跋山涉水、追风赶月的日子还历历在目,伏案夜读时无微不至的陪伴与关心仍在耳畔。师长,父母,同窗;困惑,焦虑,成长。漫长的来路上,不为人知的少年心绪组成追梦的片段。他们在未名新语中,记录成长故事,畅想无限未来!
学生姓名:黄雨涵
毕业中学:四川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录取院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
我经由光阴,经由山水,经由乡村和城市,同样我也经由别人,经由一切他者以及由之引生的思绪和梦想而走成了我。
———史铁生《病隙碎笔》
引
时光本身没有痕迹,它流逝着,如同水流入大海里。然而它却将一切可感知的与不可感知的过去,涟漪一般,一层一层地叠在了我们心里。
初三毕业时,年少滚烫,我提笔在日记中写下:“世界山海茫茫、辉煌无双。寄身其中,唯愿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不要与世间大多数人一样,陷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庸庸碌碌。既然来到这个世界,那么至少世界上要有一盏灯是为我开的,有一个舞台是为我搭的,有一群人是为我而来的。”
而高三毕业时,热血难凉,我重新刻画了自己的理想:“柏拉图的洞穴,光影斑驳;我的理想,亦寄寓其中。我的理想,是有一天能够冷静审视墙壁上的幻像,成为一个真正谦卑的人。我的理想,是有一天能够迈出走出洞穴的一步,成为一个真正勇敢的人。我的理想,是有一天能够走回洞穴,成为一个真正幸福的人。”
从华而无实的“伟大”,到如今的“谦卑、勇敢、幸福”,我感到我正努力变成一个具象的人。我的理想在向上攀援中努力调整着方向,其间不可或缺的,是料峭寒月、青山几重,是受挫、孤独、磨难与苦痛,更是无数可亲可敬的灵魂吻我时留下的风。
01
不做自命不凡的伟大者
要做冷静客观的谦卑客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寻取,而是在内的建立。那意义本非与生俱来,生理的人无缘与之相遇。”
我想,若是问初三时写下“伟大”二字的我,对“伟大”的定义是什么,那时的我定会哑口无言。若硬是要给个答案,或许是他人眼中的丰功伟绩,或是他人眼中的声名赫赫。
所以那时的我从未认识到,我想成为的,是他人眼中的虚幻的泡影,却始终未想成为真正的自己。真正意识到这一点,是在上高中后的一次历史课。
历史老师问及对王莽的评价。那时我脑子里马上浮现出教科书上的内容:“王莽针对西汉后期的社会矛盾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试图挽救社会危机,但措施不切实际,反而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而老师在课件上打出了许多不同的评价,如《后汉书·党锢列传序论》:“至王莽专伪,终于簒国,忠义之流,耻见缨绋”、胡适:“王莽是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等。末了,却又问了我们一句:“那么你们心中,王莽是如何一个人呢?”
我心里顿时一惊,惊的大约有两点。一是感到将人生价值寄托于他人之口的盲目:历史视角与史观多元,不存在永世长存的完美人物,我欲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却要依托他人对伟大似是而非的定义。二是我竟从未问过自己:我将教科书上的一字字镌刻于心,却从未问过自己是否相信,我未曾问过自己对这些事件的看法,竟也从未问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刹那之间,一种惶恐而惊喜的感觉包裹住了我,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迷惘与困惑。
我开始尝试去发现自我,寻找自我。
有些时候,我觉得自己“自是花中第一流”。许多次得到年级第一的好成绩,包揽了历史类的一等奖学金,也得到了许多老师的喜爱与认可。
但更多时候,我因自己平平无奇而自惭形秽。没有饱读诗书,也不曾多才多艺。不属于光鲜亮丽的舞台,也没有诗情画意的情趣。不会琴棋书画的高雅,却也不习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我就在这自傲与自卑的变幻中随波漂浮,随着潮水飞向潮头,又被暗涌拉入深穴。情绪的起伏最是难熬,却始终找不到一个落脚的地方。
真正迎来转机是高三时再次爆发的疫情。与初三那年一样,又是家里一张孤独的书桌与随之而来的更大的压力。无数次夜幕降临,便开始陷入消沉的情绪——为什么总是我们要经历这一切呢?为什么无论是初三还是高三,都是我们在疫情之下备考呢?
一次晚自习下课,偶然翻到钱穆先生《中国思想史》中一句话:“人生而为蜉蝣,‘仁’的存在是非理性的利他本能,如果理性是人类生存本性的流露,仁的来源却几乎与这种本性没有关系……但‘仁’出于主观,却能改变一定的客观事实,是蜉蝣微小的自由,是螺蛳壳里的道场。”
突然好像置身于浩瀚的历史之中,我想到夺走几千万人生命的黑死病之后,便是光辉灿烂的文艺复兴。那种震撼难以用语言形容,只是突然间想到了一个词——“谦卑”。
谦卑,在于隐去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骄傲。因为其明白自己有如蜉蝣,却又欣赏自己微小的自由。所以懂得以蜉蝣的姿态审视自己,不因人不如己而自傲,不因己不如人而自卑;所以懂得在历史的长河中审视自己,深知宇宙的无垠与人的渺小,从而生活得更加顺遂。
“我给你关于生命的诠释,关于你自己的理论,你的真实而惊人的存在。”我想起博尔赫斯的诗,觉得它能用来形容历史给我的震撼。北大历史系的梦想由此萌发,对谦卑灵魂的追寻亦由此开启。
02
不做外强中干的伟大者
要做坚韧不拔的勇敢者
在上高中之前,我受到的挫折是极少的。所以“伟大”于我而言,或许也意味着顺风顺水、光鲜亮丽。那时我不懂刘亮程所说“落在一个人一生中的雪,我们不能全部看见,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里孤独地过冬”,也不懂得没有坚韧内心的“伟大”是多么的易碎。
上了高中之后,其实挫折也算是少的,但那些小小的挫折,也给予了我不少的启示。和大多数同学一样,“挫折”无非来源于成绩。成绩起起伏伏,排名上上下下。无论如何死磕数学,还是无法像其他同学那样精准解出题目;本来擅长文科,但历史地理成绩也飘忽不定。尤其到了高考前几个月,成绩前所未有地波动着,未来好像一片迷茫,我的心也处于无限的迷惘之中。
那时同学们也好像处于和我一般的状态,我们聚在一起,无非用苍白的语句、连自己也说服不了的说辞试图安慰对方,或者直接放弃掩饰,一同描绘“烂透了”的未来。好多次我忍不住问同学们:“经历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注定失败。”但都淹没在大家的苦水里。只是大家虽然承受着压力,却又都挣扎着一起向前奋进。
后来,在高考前的一周,我的老师在课堂上夸奖我说:“你的心态真的很好,不急不躁,撑得住压力,就这样一心一意地学习,高考肯定没有问题。”
刚听时我不禁噗嗤一笑,从未想过可以用“ 心态好”这样的词来形容我。但当笑容收起,我看见老师肯定的眼神,我忽然明白,是我成长了,也忽然懂得了,我曾经问出无数遍的问题的答案。
“经历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我们注定失败。”
意义首先在于问题本身。初读张晓风的《武陵人》时还不懂,高考前却似乎明白了一点。“武陵不是天国,但在武陵的痛苦中,我会想起天国,但在这里,我只会遗忘。忘记了我自己,忘记了身家,忘记了天国,这里的幸福取消了我思索的权利。”挫折与苦难给予人思考,思考给予人力量,而有了力量,一个人才会成长;沉湎于安乐的人是无法思考的、也无法成长的。
意义还在于问题带来的成长,即一颗坚韧勇敢的心。曾经在成绩起起伏伏之际,虽然万分沮丧,却也开始尝试开解自己:“成绩都是外在的东西,外在的东西终将会逝去。我所拥有的从来只有我自己,若我愈发勇敢,那么我终将走出逆境。”带着这样的想法,我努力在困境中淬炼自己,希冀成为一个更加勇敢的人。
当然这并非歌颂苦难,只是正视挫折。“真正的生活是在撕裂内部出现的。生活,就是撕裂本身。”撕裂必不可少,我们只是感恩从中涅槃而生的自己。
03
不做身居高阁的伟大者
要做心怀他人的幸福者
初三时候的我,一心想要逃离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但高三时我明白,生命的意义、一切给予我们的欢喜,都来自于这些“柴米油盐酱醋茶”,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爱。
高中充满坎坷,但回望,却觉满程生花。只因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点点滴滴,只因一切的爱与被爱。
特蕾莎修女曾经在《简道》中写道:“世界上最可怕的疾病不是肺结核和麻风病,而是不被渴望,不被爱,不被理睬。”维克多·弗兰克尔也曾在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拯救人类需要通过爱与被爱。”
在学校里,我曾受到无数的关怀与关爱。老师们无微不至地关怀着我:由于身体不适又长期留宿学校,班主任曾连续一个月每天不断地为我煲汤,一勺一勺的是她的珍重与关怀;地理成绩起伏不定,地理老师不厌其烦地分析试卷、面批试题,厚厚垒起的不是题目,而是他的关切与期待;历史老师从不止关心分数,他教导我们以深厚的知识,又给予我们以动人的关怀,只是课前一句“呀!你好像又长高了!”刹那间便使我感动,因为我感到除却成绩以外还有落在具体的我身上的关怀……同学们也毫无保留地帮助我:作为数学大佬的前桌如同老师一般帮助着我,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为我讲解着试题,甚至抽出自习时间帮助我分析试卷;作为理科生的同桌虽然和我只有两个相同的科目,但总是积极乐观,不停为我加油鼓劲;还有班上每一位同学,用他们的真诚与善良鼓舞着我,驱散我的迷茫与孤独……
在这样的关怀与关爱之中,我感受到了一份责任,一种想要拼尽全力对得起他们的付出的责任。这不是压力,反而却将我从压力之中解救出来。我将他人融入了我的梦想,我不再仅为自己奋斗,于是我便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
而高三开学前,我非常有幸参加了北京大学的暑期夏令营,结识了许许多多充满着责任心与爱心的学长学姐。虽然我们并未熟识,但他们却毫无保留地帮助着我们、指引着我们,那时我好像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北大学子炽热的灵魂。那同样是一份责任,但不同的是,这份责任站在了更高的高度上,用更大的热情拥抱着整个世界。
就像我做历史题曾经看到的一个理论,大意为我们取得的很大一部分成就,都来自于我们获取的社会资源,而当我们取得成就之时,就理应为其他没有获得社会资源的人、为这个给予我们资源的社会作出相应的贡献。
所以,“心怀他人”是一个人的应有之义,是使我们生活充满意义的源泉。
结
如今我带着我蜕变的理想,走进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憧憬着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践行,因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说到与做到。
“我多变,却始终不变。”我多变:从梦想成为一个伟大的人,到希冀成为一个谦卑、勇敢、幸福的人,从向外寻找自己,到向内成为自己。我也始终不变:我渴望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我渴望明白生命的意义。
就像周国平所说:“我将永远困惑,也将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气。”
供稿 | 黄雨涵,内容有修改
美编 | 张芷若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
未名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