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常说这句话的人,在偷偷压抑自己的欲望

武志红主创团 壹心理 2019-11-05

点击上方☝壹心理 , 看看有多少位朋友关注




文 | 冰千里

来源 | 武志红( ID:wzhxlx )

语言是有力量的。


一句话传得久了,说得次数多了,人们就会深信不疑。


嘴上说“都行、没事、没关系”,也许身体其实是“不行、有事、有关系”。


而这些话就像温和的慢性麻醉剂,一点点侵入大脑,不知不觉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行为。


最怕一生碌碌无为,却说平凡难能可贵。


—— 壹心理主笔团 | 心赖床



前阵子和两三好友聚会,聊到一些近况。


一个好友最近放弃了心心念念一年的晋升机会,喝着酒一边说一边叹气。


一问原因,他说:算了,折腾着不容易,现在平平淡淡也挺好的。


过得平淡不是坏事,但那天喝红了脸皱着眉头的他,似乎还不甘心。


这样的话你也许也很耳熟:


顺其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真、满足当下.......


比较精辟的,例如: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放下对欲望的追逐你才会获得幸福。


这些话传得太久,很多人会深信不疑,慢慢变成了“真理”。


但,这是真的吗?


 01 


最近,我 14 岁的侄子小飞遇到了一件事。


他在偶然看了一场足球赛之后,迷上了足球,恳求了妈妈给他报了足球训练班。


但训练才没几次,每到周末他又不愿意去了。


反而经常一个人去操场踢球,有时踢到很晚。


明明很喜欢,却不愿意去参加专业训练。


直到有一天,他向妈妈透露不愿意去的原因。


原来,每一次训练时,队友都会取笑他“技术太烂”,他觉得很挫败。


妈妈立马安抚他:


咱不和他们比,他们都练了多少年了,你才去了多久。


小飞没吱声,妈妈继续安慰:


你学习比他们好呀,咱和他们比文化课,别拿自己弱项和他们比。


小飞还是沉默,妈妈开始劝到:


要不咱别练了吧,反正又不参加比赛,整天还那么累,还耽误复习。


听到这,小飞默默回到了自己房间。


妈妈有些开心,她以为儿子一定听进去了,心里变得好受。


可实际上,小飞却很是郁闷。


妈妈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 你考不好也没关系;

  • 别去管别人,和自己比就好;

  • 别难过了,妈妈只要你快乐……


这些话就像温和的慢性麻醉剂,一点点侵入大脑,让你进入一种虚幻的满足,产生一种“被理解了”的温暖感。



有时候我们还让它和“自我接纳”扯上关系:


  • 你要接纳自己不够好;

  • 接纳别人的指责,那只是他的问题;

  • 接纳自己不如别人......


自我接纳本是件好事,只是这样的话听多了,总会让人更加沮丧。


这是为什么?


 02 

真相是:


这不是真正的自我接纳,这可能只是在逃避和压抑自己的欲望。


妈妈的安慰看上去很正常,很多家长都在用,那小飞为什么更加郁闷?


因为妈妈所有安慰都在做一件事:压制小飞的欲望。


不和他们比踢球、不去练球、和他们比文化课、安慰自己他们练了很多年......那又怎样?


无法改变技不如人、被取笑的事实呀。


小飞选择独自练球,说明了他是有欲望的。


他的欲望很简单:提升技术、摆脱被取笑的耻辱。


但妈妈这种盲目的安慰,不但没有激发他去满足欲望,还拉他远离了真实的内心渴求,能不郁闷吗?


自我接纳,不等于逃避欲望。

逃避欲望,无法带来真正的豁达。



在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中,玉子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欲无求”少女。


大学毕业后的她在家蜗居了好几个月,和离异的爸爸一起生活,迟迟没有去找工作。


每天在家里除了睡懒觉、看漫画、看电视骂社会环境太糟糕、等爸爸给自己做饭之外,其他事情都不做。


一开始爸爸还会催她找工作,在她一再敷衍之后,爸爸索性不再给她施压了。



但尽管日子过得懒懒散散、无忧无虑,玉子却从没有过一次真正的笑容。


她内心深处有想要独立的欲望,但却常被各种恐惧所打败:


偷偷写了求职信,却因担心投出去后没人回应,索性把它扔到垃圾桶里;


她喜欢杂志,悄悄拍了好看的艺术照,后来怕评价不好,让人把照片从橱窗上卸下;


爸爸有次不小心看到她的求职信,给她买了一块贵重的手表作为鼓励,她却抓狂地拒绝这份礼物,害怕辜负爸爸的期待......


人越是逃避欲望,就活得越疲惫。


当遇到走入职场独立生活的同学时,她只能低着头,敷衍几句后逃跑,对自己的现状感到自卑;


当和别人聊起爸爸时,她抱怨爸爸没能逼她离开家,没催她活得更像样......


就像放弃了晋升的朋友一样,她身上有种隐隐的自我嫌弃和自我贬低。


这样的平淡生活,他们都过得不太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懒”;


但事实上,逃避欲望的动力,并不是一个“懒”字可以概括。



 03 

逃避欲望无法让人快乐,那为什么我们还是一再去做呢?


事实是:


在人类潜意识中,逃避欲望是很有用的。


  • 首先,逃避欲望让人有安全感。


接纳和满足欲望,意味着改变现状,意味着丧失,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环境,意味着要面对一切未知的恐惧。


从整个人类进化史来看,我们的祖先一开始并不愿用两条腿走路,头重脚轻容易跌倒,还给脊椎造成很大的压力。


但天气不管这些。


天气变冷之后,果树变得矮小,人没法在树上自由跳跃,又要保证不被饿死,有想活下去的欲望,于是不得不站起来才能够得着。


只有冒着跌倒的风险,才能学会了直立行走,这个过程用了几百万年。


今天小孩学走路,大人也只需在几米外张开怀抱,而不是紧紧抱着孩子不放手。


满足欲望,意味着冒险,意味着丧失安全感。


我们看到很多人重复的抱怨:


  • 天天埋怨工作就不辞职;

  • 天天抱怨过够了就不离婚;

  • 天天咋呼没钱就不去行动;

  • 天天嚷嚷胖就是不减肥.....


本质上,是无法面对改变之后的未知结果。



  • 逃避欲望的第二个好处是:忠诚。


实现欲望需要改变,改变意味着和别人“不一样”,意味着“背叛”。


一类是现实关系的背叛,就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家人等小团体。


人之所以活在小团体是因为抱团取暖,你会发现人的朋友圈很相似,不管是文化背景职业爱好还是性格特点,相似的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因为我们是一样的,我们是“同类”。


还有一类是过去的内心。


这往往来自你的经历、养育环境以及养育者的关系,比如父母早年是软弱的、贫穷的、隐忍的,就会内化成为你的某个标准。


对过去忠诚的力量常常被我们低估了。


长期的贫困会让我们有“不值得拥有好东西”的感受;


父母的软弱会将『不自信』传递给我们,这些都是多年经历形成的内心认知。


万一自己成功了,变得太好了,反而会有内疚和惩罚的感受,相当于背叛了过去的熟悉的模式。


所以,为了寻求熟悉的安全感和忠诚感,逃避欲望成了我们潜意识下的自发选择。


但这一切,都只是潜意识的谎言罢了。



 04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卑的体验,因为在小时候周围的人大多数都比我们强。


但同时,我们也有一种内在的动力,驱使着我们不断去成长,这个过程叫补偿和超越。


实现欲望,是个良性的内在动力。


健康的自我接纳,也包括对欲望的接纳。


关键是,要先挑选出你内心真实的欲望。


是你真的想变成有钱人享受生活,还是父亲让你光宗耀祖?


是你真的为孩子好,还是怕孩子让你没面子?


是你真的对伴侣没了情感,还是怕离婚后被人指指点点?


是你真的不想争取,还是害怕失败带来的丢脸?


所有的这些欲望,是自己的,还是别人施加给你的?


这需要真诚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不断去探索。



例如,电影《心灵捕手》。


数学天才威尔连续两次在深夜悄悄破解世界级难题,却一直因为童年的不愉快经历,不敢去爱,不敢去承认自己喜欢数学。


他一直在咨询师面前说自己喜欢现在的工作 —— 在学校当清洁工,并为此深感荣幸。


一般人我们可能说说:挺好的啊。


但他的咨询师不,而是反问他:


  • 你到哪里都可以打工,为什么选中全世界一流的学府呢?

  • 为什么要坐 40 分钟的火车,来高校做清洁工呢?

  • 为什么要深夜偷偷解算全世界只有 2 个人懂的方程式呢?



看出来了吗?威尔潜意识中,是有自己的追求的,但是他一直不愿意面对。


咨询师洞察到了这一点。


在这部电影里面,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画面是,他和好兄弟查克一起在工地做水泥工。


查克知道他对数学有着天赋和热爱,也知道他重视朝夕相处的友谊,害怕去高校工作的未知变化,因此一直在逃避。


查克严肃地对他说:


我最幸福的 10 秒是经过你家门口,我按车喇叭,你没有出来,悄无声息地离开了,那样说明你终于去追求属于你的新生活了。


如果你 20 年后还跟我在这里搬砖,我第一个杀了你,我说真的。



咨询师的揭穿,好友的支持,慢慢地威尔终于开始直视自己内心的渴求,离开了家,去加州寻找心爱的女友,开始新的生活。



真正的满足并不是欲望的实现,而是你重视欲望、满足欲望的过程。


羡慕别人家的豪车大房子一点都不丢人,也不要用“那还不是照样吵架”来催眠自己,扼杀自己一腔欲望的热血。


而如果这个欲望是外界施加给你,在满足欲望过程中,自然会有一些阻碍不断出现在你内心。


这些阻碍会一遍遍和你验证,一遍遍拷问着你: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通过这个过程,你会越来越接近自己内心的答案。


 05 


事实上,整个人类都是如此,要不然都知道死亡终究来临,为何还要在乎名利与亲密,为何还要深情地活着?


就算是你的努力没有换来豪车和大房子,但事实是至少你有了一辆中档车和小高层,过去的茅草屋是回不去了。


不要压制自己的欲望,那可能是你生命为数不多的亮光。


火把就在手中,你可以选择扔掉,也可以选择照亮人生。



- The End -


作者 | 冰千里,客体关系取向心理咨询师,一个孤独又温暖的老男人,重点研究亲密关系、书写治疗,接受视频咨询。喜欢就关注他的公众号吧:冰千里(bingqianli520)

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一个专业的心理平台,提供心理咨询、内容、课程、测评等服务。来这里和我们一起,开启一个自己说了算的人生。



 为你推荐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想要学习心理学,都有一个关于【自己】的困惑:


为什么自己总是习惯讨好别人,活得很累?

为什么自己总是不自觉地抗拒一段亲密关系?


其实,每个自我困惑的背后,都有着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潜意识。


潜意识不被呈现,人就会一直在重复自己的模式。了解自己的潜意识,是什么限制了你,怎么限制的,才能走出心理怪圈。


向你推荐一门有趣、实用且易学的课程 ——《跟严文华学树木人格图:一张画,看懂内心世界》,图画分析大师手把手教你潜入内心,探索潜意识,读懂自己。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分享邀请卡可拿奖学金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学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