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鬼才导演林奕华:我们都得了一种病,叫“失爱症”

鲸鱼队长 壹心理 2019-10-30



壹心理专访

著名戏剧导演,金马奖编剧林奕华

 采写 | 蓝莓小姐



“上学选科不就是挑对象。

毕业找工作不就是相亲。

谈恋爱不就是买房付头期款。

结婚不就是交屋。

生小孩不就是付房贷利息。

小孩上学,

不又是一次孩子当父母的开始。”

 

林奕华在新剧《梁祝的继承者们》中,极为犀利地暴露当代年轻人直面的现实。


每个人在社会、家庭、环境的驯化与压制下,都会面临“自我认同”的困境,即:我不知道,我是谁。


林奕华认为,现在很多人得了一种病叫:“失爱症”。


你生下来,不见得一定会得到爱。

你成长的过程里,也不见得会懂得爱。


你无法在生命里找到爱的能力,以至于长大后,你也没有办法,跟世界产生联系。


最后,我们不懂爱,不敢爱,不能爱。而且它像一个诅咒,一代传一代。


在强迫性重复。


为什么?


“中国人重视伦理大于一切,人性反而成了配合伦理的零件。我们为什么会在大氛围中活得不快乐?因为我们被绑着。”


绑住我们的是什么?

出路又在哪里呢?


(以下整理自与林奕华导演的部分对谈。)




01

失爱的人,容易陷入强迫性重复


你的性格,有多少程度是可以自己控制的?你有没有选择?


也许你还没想清楚,生命就已经走到尽头了。

 

你好像自然而然,会走回同样的路,去到同样的地方,做出同样的反应。很多人的成长都是这样。


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有一些非常相似的个性,我们的这种性格,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每个人的生命非常短,应该有很多可能性,但这些可能性受到很多限制。


这些限制不是一个偶然因素。它是不断轮回,不断重复的一些因素。就成了,一个诅咒。

 

诅咒,是所有阻碍一个人去寻求生命意义的文化的总和。是大家都相信,都奉守的一种东西。


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东西,会让我们容易把自己看得比较“小”。所以从小,我们的自我,其实就是服务各种需要。


对于环境也好,对自己的安身立命也好。


比如:

上学选科就是挑对象。

毕业找工作就是相亲。

谈恋爱就是买房付头期款。

结婚就是交屋。

生小孩就是付房贷利息。

小孩上学,又是一次孩子当父母的开始。



02

失爱的人,没有包容他人的能力

失爱,成了这个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什么叫做爱。


爱,有一个最关键的事,是你不会去想付出与回报。


当人人都在想付出与回报时,他其实已经脱离了爱的轨道。

 

为什么人人都在想付出与回报呢?

 

因为我们很多人内心长到青少年,就停了。没有再往更成熟的阶段发展。


青少年是一个需要别人认同的人生阶段。别人的认同不够,他就会自信不足。你还没有足够的经验,足够的能力,去分清别人怎么看,你自己怎么看。


你就会看到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去拿。


人见的东西越多,越成熟的时候,他的心理空间会更宽更深,他才能包容。


你没有包容的能力,就很难去爱。

 

我们活在一个时代,人性得到了科技的一种强化,让方便可以更方便,让成效可以更成效。人人都越来越没有时间。


没有时间,没有实践,你怎么可能,去增加生命的厚度和广度?


所以,人人都很自我中心,那就很难有爱。



03

失爱的人,对爱情如此悲观


很多中国人,本身已经有悲观的种子在血液里面。


中国人对待爱情这件事,一直以来都觉得:


我应该等待。

 

我们不是追求,不是主动,我们是希望这件事发生在我身上。是希望被看见,希望被爱上。


简单来说,我就是那个小孩,我要抱抱。

 

今天我没有被抱抱,那就是我被这个世界遗弃了。


所以有很多情歌,都是一个没有成长的小孩在喊叫。


这是一种觉得自己被遗弃的情结。

 

他们在爱情里是:我情愿我是弱小的,我是应该被保护的。我就是一个受过苦累,应该某处有个强大的人走出来,然后,我就可以被拯救。


这个人,为什么还不出现?

 

我要追一个消防员,我要追一个医生,追一个律师,你都是从所谓职业,角色,制服,身材去判断,你是不是喜欢一个人。


有一种父权的意识在影响着你。


我们对男人(女人)会有这种想象,是被教育灌输的。我们从来没有离开过这样一个悲惨的世界,它重复又重复,就像一个轮回。

 

我真的不觉得,爱情是这样。

 

爱情是你要成长,你要变得强大,强壮。


我们现在看得到社会上很多问题,其实是因为女性得到消费能力,得到话语权,得到了经济能力之后,他们越活越像男性,他们越活越“自我中心”。

 

所以你想要这样的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你首先要成为这个人,你不能等这个人出现。

 

因为,我们是用我们自己的生命来打造,一个愿意跟我们一起度过有意义日子的人。



04

失爱的人,难以找到生命的意义


我们不能跟父母谈生命的意义,只能谈生活的意义。


因为很多人会用物质上的东西,去界定意义。


除非你能做到大家都认可的那些成功,不然你做的很多小事情或不在他们定义范围内的事情,就没有意义。

 

剧中的梁山伯有一句话:


好像意义必须是可以被量化的。

必须是可以马上见到成效的。

不然的话,它就是没有意义。


我生长在香港,一个双语文化的社会。我很容易看到本土,也看到世界上的事情。我会做一个比较。

 

比如我从小就在所读的童话,所看的影视作品中感受到,外语世界里的人比我们更重视,更擅长自我表达。


他们对很多事物的意见,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好奇,他们从而积极于发掘,找寻自己是谁。


而我们更多时候是比较关心:我在这个位置上,可以得到什么?


我常常觉得,意义应该是往更多层面去看,并不是马上要每一个成果,要一个教训。


我生活中也遇到这样的人。


他情愿做技术性的工作,不愿做创作性的工作。即便他有这样的能力。


因为他不能面对创造性的工作被做出来后,看见自己的不足。


很多人都来问我,为什么不拍电影。


因为电影是个很技术的东西。我现在经常用手机来拍一些影像。我会跟自己说,谁说拍电影一定要是拿出去电影院放。


你如果拍了,也不见得一定要跟随别人的标准。


你在创造的过程当中,得到了一些能够放在手上看的东西。它(电影)在表达,它在让你看见自己的表达,我觉得这就够了。


所以我给了自己这样的一个空间。但是梁山伯明显不是。


他并不是把创作当成目的,而是当成一个手段。


他重视成果,所以手段,必须是能帮他达到这个成果和目的的。


05

为什么失爱?
很多的恨,是来自爱不到

 

爱,是一种连接感。最早的时候,是跟父母的连接。


剧中的梁山伯恨他的爸爸。


“我恨我爸爸,我就是我爸爸。


我对自己一无所知。而妈妈,却只看见爸爸的价钱,而不是价值。


我害怕成为爸爸。”

 

家人反对他画画,觉得没前途,他没办法改变家人的观念。最后,如此有艺术才华的他,放弃画画。自暴自弃。


最开始,孩子都是很爱父母,依赖父母的。包括梁山伯。


只不过在爱的过程中,他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依赖他的父母,可是他失望了。所以,爱,才变为恨。


很多的恨,是来自爱不到。


如果孩子跟父母没有感情的话,他是不会恨他们的。这也是最后,梁山伯成为他爸爸的原因。


因为,父母是你最早羡慕的人。


他是你最早看见的,有能力拿起一个杯子的人。这些画面植入到你的脑袋很深里面,让你觉得他们很厉害。


我们每个人,很难到最后,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


父母还给了孩子一种能力:自我表达。

 

梁山伯的父母是通过自我表达(画画)来体现他们存在,但他父母的价值并没有被肯定。所以当他在重复父母做的事情(画画)时,他会形成一个自我怀疑。

 

他觉得父母输了一次,他不要重复父母输的第二次。


所以他虽然觉得自己有天分,但也永远不随便出手。


他把期望值抬得很高,所以对自己的自信也会因此压得很低。




06

如何走出失爱?

分离:每个人都要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我从我父母身上得到的个性,是很分裂的。

 

我妈妈很温柔,但她没办法自己拿主意。我爸爸自由奔放,但也非常任性。他不是传统男人,很早就到全世界流浪。


我对于吵架的认知,就是由父母发生争执开始的。


但我从我爸爸身上得到的最好的东西,是某个程度上的自我。


他从小不会告诉我们说,应该怎么读书,应该怎么规划我们的人生。


他说,将来我不会依赖你们来养我,你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

 

父母对你最大的影响,是教会你:最后,你要如何跟自己相处。

 

所谓的自我,是我要从他们两个人的影响当中,再活出一个可以劝架的我。


我要有一个独立的生命体。

 

后来虽然他们分开了,离婚了。但他们都还在我的身体里面,我带着他们的印记。


所以有时候他们还在我心里面吵架,我会用一个方式让他们和解。


我也懂得,去平衡他们。


07

如何走出失爱?

反叛:我们的一生,要追求自己的故事


我跟父母去做这样一个分离,他们离婚是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就是我很早,就已经追求我自己的故事。

 

我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看小说,看《格林童话》。我看到一个名词叫,传奇。


我就跟自己说,我要寻找我自己的传奇。


我13岁,看琼瑶的《海鸥飞处》。里面讲,女主角在男主角面前出现三次,都不是同一个人。


我就觉得,我要像小说里的人一样去冒险。我要有属于我自己的故事。


这,也是一种分离。

 

文字和电影很重要。故事的世界,让我独立于父母的那些影响。


这也得益于他们没有逼着我念书,也没有逼着我,要当一个怎么样的人。

 

剧中的梁山伯,是个很逃避,顺从,自卑的人。但祝英台完全相反,很叛逆。


祝英台的妈妈对她说,你的艺术梦迟早都是要做完的,不如我们叫醒你,面对现实。


被父母压抑创意的祝英台喊道:


不,我不要躲在壳里,我不要别人来定义我的人生,


我不要去读MIT,我要读艺术!


因为至少艺术让我思考:一个人存在的意义,到底该由谁来定义?


“我若听了你们的话,有生之年,我还有机会遇见自己吗?”


所以我创作了《梁祝的继承者们》,你可以说,我是为了创造自己的人格,而反叛。



伟大,是从创造开始的。创造,有时候要不害怕“冒犯”。



08

如何走出失爱?

选择:最后,你愿意成为谁


你现在问一个人,告诉我三件你最喜欢的东西,大部分人会很犹豫。

 

第一个原因是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他马上会想:我能讲出这三个东西,对我有什么好处?没有用,对吧?

 

第二个原因是他害怕他人的价值判断。


他讲了三个事情,你可以用来评判他。他害怕。

 

在现在以快速消费为前提的社会环境下,大部分人是很逃避选择的。


因为每次你要做选择的时候,就是你提醒自己,你有没有自我的时候。


你真的觉得这个是你吗?你真的喜欢这个吗?


你的资源这么有限,有什么东西,是你付出后是不会后悔的?

 

以一个现代人充满这么多计算的头脑,在付出与回报,这么精密计算的价值体系跟思考机制里,人,活得很累。


所以,为什么结婚,都有人帮你做好所有事情?


为什么结婚,就要跟别人一样拍婚纱照?


为什么所有事情都要简单?


因为你不需要跟别人不同。你只是希望,人家有的,你也有就好。

 

但你真的想要吗?你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理念是什么。


每个人都把朋友圈当成自我显示的窗口。我们通过一个偷窥的视角,去满足自己在某方面的无知。


但你的朋友圈其实并没有几个人,真的在关心别人。没有成长。


所以,人一定要懂得阅读自己。

 

对我来讲,我需要有一些东西,是我接受的。哪怕没有人跟我分享,哪怕这个世界的人都不看这些,我还是会去追求这些东西。


那才是我真爱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梁山伯(现实自我)与祝英台(理想自我)两面。所以到最后,你的人生,你让哪一个胜出了?是哪一个成为了你的主体?


人生本来就是通过一些磨难,才能达到沉淀跟升华。你接受一些事情发生过,在你身上就是有意义的。


你知不知道其实世界很大,有非常多的选择,并不仅仅是你看到的那些,所有事情到最后,都是在考验,你的自我。


“人生本身,是一个跟世界,跟所有的人和物谈恋爱的过程。


是说你怎么把时间,用在你认为,最值得的事情上面。”


- The End -


林奕华:中国香港文化界著名人物,舞台剧导演。1994 年凭《红玫瑰与白玫瑰》获台湾地区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奖。2011年,在被问为什么要做戏剧时,林奕华回答说,“再排一百部戏,我的终极命题还是只有一个——了解自己。”


《梁祝的继承者们》:“梁祝”的故事家喻户晓。林奕华将“梁祝”的故事放到了当代,把梁与祝“耳鬓厮磨整三载”的尼山书院改为艺术学院,巧借经典《梁祝》的壳,讲述了发生在艺术学校的一场三角恋,以此探讨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为你推荐 


一个人之所以会得失爱症,不敢爱,不会爱,本质上是不够爱自己。


我们总是活在别人的标准和期待里,忽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至于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不断地索取爱,计较爱,甚至将这种影响传递给孩子……


如何摆脱“失爱症”,活出独立、自信、敢爱的、会爱的自己?


向你推荐帮助上万人获得改变杨澜《天下女人·自爱力》特邀讲师周梵课程——《爱人先爱己·女性自爱力提升36堂心理课》,建构内在核心自爱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 无条件的自我接纳,不自我苛责,淡定从容;

  • 足够高的自我价值感,不自我攻击,自信有主见;

  • 发自内心的配得感,进入任何关系都不焦虑,拥有足够安全感。


    ↓ 长按扫码开始学习 ↓

     分享邀请卡可拿奖学金



     值得读推荐 

    »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全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