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爸爸逼迫儿子撕毁心爱的卡片!揭露中国家庭最痛问题

壹心理App 壹心理 2022-12-09
一颗多肉 | 作者
张敬、Keane | 编辑
unsplash 、网络| 图源


你能想象:亲手毁掉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吗?

委屈,绝望,难过到不能呼吸?

假如让你这么做的,是你的父母,还口口声声说“这是为你好”呢?

你会觉得,这就合理了吗?

“来,继续撕,快点,我觉得很好。”

这是前几天发生在上海的真实故事:

一名男孩因为学习成绩下滑,而爸爸觉得是他的爱好害了他,

竟让他亲手撕掉收藏已久的卡片。

从视频可以看到,小男孩身旁一大摞的卡片,已经被撕得所剩无几。


尽管孩子当时哭成了泪人,手中紧紧握着自己心爱的卡片,并用祈求的眼神看着爸爸。

但爸爸只是云淡风轻地说了一句:“来,继续撕,快点,我觉得很好。”

他认为,这都是为了孩子的学习着想,这是为了他好。

于是男孩只好听爸爸的话,一边痛哭着,一边继续撕......

短短几秒钟的视频,却满溢着悲伤和委屈。


如果这个孩子是你,你会是什么感受?

在视频评论区,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致的:

“一定不要因为一件事情去破坏他最喜欢的东西。”

“不要让他一生都在治愈自己的童年。”

“不要拿他最在乎的东西当作惩罚。”

是啊,生活中有很多父母不明白:

我只是想教育好孩子,怎么孩子就不学乖呢?

无奈之下,便想到通过惩罚,来让孩子听话

但其实,通过摧毁孩子心爱的东西,以此达到震慑效果,

这不是教育,而是一种“报复性惩罚”


别做折断孩子“翅膀”的父母

有些网友说,上面那位爸爸的教育方法太极端了,也是个例而已。

但其实,这种「报复性惩罚」式的教育,在中国家庭并不少见。

还记得前段时间的一个热搜:

一名初一女孩写了56本小说,加起来总共30多万字,

竟然被爸爸当面撕毁了!

原因是某天放学,爸爸突然翻看她的书包,发现她又带着小说去学校写,

结果一怒之下,这位爸爸冲进女儿房间就是一顿乱撕。

女孩说,她从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说了,所以文科成绩一直很好,但理科成绩差。

爸爸因此觉得她耽误了学习。

这下多年的心血就这样被毁了,感觉自己像失去灵魂一样。


而听完女儿的控诉后,爸爸却表示:

“事后有对自己的做法感到后悔,但这也是为了女儿好。”

“因为她数学实在太差了,担心再这样下去,女儿以后考不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

听到这里,女儿反驳爸爸,自己其实也想学好数学,但就是天生不感兴趣。

而且因为写小说,自己的文科成绩都很好。

可爸爸却坚持表示,等数学成绩提上来才能谈条件。

“别人能行,你也行!我相信你。”

这个新闻曝光后,

很多人都对爸爸的教育方式感到窒息。

看似和女儿有商有量,实际上却自作主张做决定;

看似在鼓励女儿,实际上却第一时间否定她的所有想法。

这种感觉就像是,

大人硬把孩子的翅膀折断了,

然后对她说,“我这都是为了你好,走路会比飞更轻松。”


复性惩罚
本质上是在对孩子进行隐形控制

「报复性惩罚」的本质,就是对孩子进行隐形控制。

是在用父母的权威告诉孩子:

“我可以随便掌控你的任何事情,只有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人生才会更好。”

刚开始可能会跟孩子沟通,一旦孩子有自己的坚持,他们就会以各种方式去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我都是为你好!”

“我是你爹妈,还能害你不成?”

通过一种软暴力,最终让孩子舍弃自己的爱好或者优势,来满足父母的控制欲。

我想起去年一位网友说过,

他攒钱买了28个手办,没想到父母竟然偷偷把它们都送人了,还理直气壮地说:

“你都多大个人了,还玩小孩子的玩具”。

结果一怒之下,他把爸爸珍藏的茅台也统统倒掉了。

还有一位妈妈曾求助网友,说她的女儿有一本从初中就开始记录的笔记本。

上高三以后,她看到女儿成绩下降了,还整天拿着笔记本写写写,一气之下,她就把笔记本烧了。

结果女儿很多天不吃东西,无论如何都不愿意跟她说话。

妈妈很苦恼,不知该如何是好。


看到这里,我们不妨先来思考一个问题:

是不是毁掉孩子的爱好,就可以让事情变好呢?

再换位思考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

假如孩子不让父母玩手机、打游戏、打麻将,把父母心爱的东西毁掉,

父母就能爱上工作,并且事业成功吗?

很明显,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报复性惩罚
会带来什么后果?

记得有网友分享过自己的童年经历:

小时候他最喜欢看动画片,但爸妈非常反对,于是和他约定,做完所有作业就可以看。

终于有一天,他完成了父母要求的所有事情,问是否可以看动画片了。

这时父母却在他耳边不停地说,看这种动画片“太弱智了”,还是看书去吧。

后来,他再也不想看动画片,也不敢轻信父母的诺言,也坚决说这一辈子不想要孩子。

后果显而易见。

当一个人心爱的东西被毁,就算以后再拥有,内心的那一份缺失感始终是难以填补的。

就算孩子变得听话了,懂事了,他的心里也会埋下悲伤、痛苦、怨恨的种子,

日后或将以各种方式反抗父母,最终导致亲子之间两败俱伤。

甚至这种伤害,会伴随着孩子的一生,影响着他每个人生阶段的重要决定。

它摧毁的,不仅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某个角落,更是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平等和爱。


曾经听咨询师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名男生说,他从小只要没有按照爸爸的想法做事,爸爸就会反复举例如果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会产生什么严重的后果,他的人生又将面临什么难题。

于是,

爸爸说在外漂泊不好,他就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去考了老家的事业编。

爸爸说外地的女朋友不好,他就狠心分手回家相亲,娶了同村的一个女孩。

爸爸说独生子太孤单,催着生二胎。

但这次,他没有再按照爸爸的意愿去做,因为他把自己逼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最痛苦的地方在于,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名义,来换取自己的理解。

慢慢地,就算心里难受,他们也会逼自己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

一旦想反抗,就会陷入自我反省:“爸妈都是为我好啊!”

而内心又还在渴望活出自我。

于是内心的冲突不断激化,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爱是支持,
不是支配

或许很多父母会感到委屈:

我也很无奈啊,这一届的家长不好当啊!

求求大家了,也站在我们的角度考虑一下吧!

当然了,我们都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与无奈。

当孩子不听话,会激活父母内在的无力和焦虑。

情急之下,不小心做了伤害孩子的事。

那怎么做才会更好呢?

在这里我强烈建议父母们践行一下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

他认为: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源于自己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课题做好,互不打扰,那么大家都开心。

比如当孩子沉迷卡片影响学习,怎么处理更好呢?

阿德勒建议,先分清楚,学习是谁的课题?看看这件事的后果由谁承担就知道了。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自己的课题,学习出问题了,得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

父母一旦强制干涉,必定会引发冲突。

当然,这不是让父母们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去看待,去沟通,引导孩子找到问题并逐一解决。

比如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张卡片?能不能和孩子约定玩卡片的时间和规则等等。

如果实在影响学习了,也不一定要用“报复性惩罚”这种极端的方式,

或许试着没收起来,等孩子学习好一点,再慢慢归还。

这样既能让他有目标有动力,也不至于影响亲子关系。

总之,办法有很多种,千万不要选两败俱伤的一种。


作为孩子,如果你也有过类似经历,想摆脱父母这种教育方式带来的阴影,

那你可以试着让自己在心理上独立出来,并认真思考:

什么才是你想要的?

怎样才能实现你想要的生活?

也不要再一味对别人的情绪负责,就算是父母也一样。

你需要学会将情绪还给他们,真正掌控属于自己的人生。

希望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还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明白:

爱,应该是先知后行。

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


最后,


愿你被爱,


也愿你自由。


世界和我爱着你。


- The End -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它不仅决定了孩子是否能够学有所成,更预示了他们能否拥有完整健康的人格。


然而,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并没有给予足够的耐心,会无意识地将自己的焦虑强加给孩子,而且不给他们任何反抗的权利。


好的教育从不靠“逼”,而是需要积极的能量去推动。


明早(10月26日)10点半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彭明霞老师做客壹心理“咨询室来了”直播栏目,教你如何用内驱力和外驱力推动孩子健康地成长。



爹味说教 

为爱远嫁

 高质量的作

 自伤行为 

微笑抑郁

 给父母送礼

中年婚姻 

儿童性教育

 情绪衰竭


点个“在看”,为自己注入能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