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5℃高温!看老上海苦中作乐的消夏模式

2017-07-08 姜燕 李景欣 新民眼


点右上角蓝字关注“新民眼”,看更多精彩内容 


高温四连击!

刚刚

上海再发高温黄色预警

预计今天本市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

将超过35℃


上海已经一去不返地进入

高温模式



幸好还有空调

可没有空调的日子该怎么过?


老上海人告诉你:


即使没有空调

生活也能过得这样

有诗意




早上,从凉席上满足地醒来

脸上印痕犹存

便迫不及待地灌下一大碗

妈妈烧好的绿豆汤

通透适意

一天的消夏模式开启……


公交车站的这个场景让人哑然失笑

但是在树荫极度匮乏时

我们就是这样聪明地站成“一"字型

纳凉

盼着身体最好能缩成一根竹竿

全躲进电线杆的阴影里



一到夏天,白兰花的幽香便飘在弄堂

淡淡的香气

像少女和羞地走过

老奶奶一早便出来摆摊

红红的丝线串起乳白色的花朵

是上海人最美的记忆



夏天的清晨,来得特别地早

爷叔们总是第一批到公园来报到

白背心,大短裤,圆蒲扇

伴着收音机的吱吱呀呀声

嘎三胡!

哎呀,这叫一个适意



中午

找个相熟的馆子

嗦上一碗地道的冷面冷馄饨

辣肉、三丝、香菇

浇上一勺浓香的芝麻酱

再来点香醋、辣油

想想都要流口水



知了的叫声

伴随着整个夏天的记忆

和小伙伴一起捉知了的网袋

也深深地留在记忆里

知了、蝈蝈和青蛙

没有空调机的噪音的夜晚

永远在它们的叫声里入睡



走街串巷卖冰棍的人

骑着辆28自行车

后面架一个黑色木箱

是最受欢迎的身影

或拎着一只敞口式的保温瓶

那“棒冰缺伐棒冰”的叫卖声

比最动听的音乐还动听



吃完冰棍,

冲到附近的小人书摊上,

头碰头、肩并肩地聚在一块,

津津有味地看小人书,

热早被丢到脑后了

什么刘备张飞赵云

什么东周列国志

个人的中华文化库都是那时候储备的


那时候

咱们没有冰箱

但是有水井

一只西瓜用桶吊着在井水里冰着

吃的时候从井里捞上来

摸着表皮都冻手

装了一肚皮冰爽的西瓜

没什么比这个更消夏!



每个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暑假电视剧

听说《十六岁的花季》已经逸出90后的眼界

但那时候是每个暑期度假首选

不过经典的《西游记》

依然是我们共同的记忆

还要趁爸妈上班时候

偷偷打开十八寸电视看

然后掐着他们到家的时间及时关上电视

为了避免露馅

还开着电扇、敷着湿毛巾

给电视机降温



这种情形还记忆犹新吧

搬上两把椅子

就在弄堂里写作业

小孩的两条腿总是没地方放

非架上来才痛快



傍晚,

从小伙子到老大爷都光着膀子

或搭块毛巾,

从家里般张椅子,

坐在弄堂口喝茶、纳凉

一根水管上接出白色橙色几十条水管

结成”水管树“的邻里亲情

也在这里生根发芽



下班回家

打一盆冷水

从头浇下

燥热与疲惫一扫而光

怎一个“爽”字了得


弄堂的夏日晚餐

也是一条弄堂里的盛会

搬出小桌子

端上两盘糟卤

配上两瓶啤酒

吹着晚风

闲适地吃上一顿

这才叫人生


凉床,不光是上海人才有的记忆

饭吃好事做好

左邻右舍纷纷搬出凉床

继续纳凉嘎三胡

小朋友们在凉席床睏着

夹肉的感觉到现在还忘不了

这边焐热了滚到那边

摸摸滚烫的汗涔涔的凉床

还有种莫名的成就感有没有?



那时候

遇上露天电影放映

家家户户兴冲冲地搬出板凳

提前抢占有利位置

摇着扇子等待荧幕亮起

没有电视、卡拉OK和那么多娱乐设施的时代

一场这样的电影便是文化大餐

想起来却也都是美好的回忆


看完电影回到家

躺上用滴了花露水的冷水擦过的凉席

摇着蒲扇

吹着老式电扇

听奶奶声情并茂地讲着鬼故事

缓缓进入梦乡

没有哪一觉,比那更美


是不是?

没有空调

生活也有滋有味

8过,有空调

生活更有滋有味

所以,我还是

选择空调!!!




文/姜燕  李景欣

编/施钰 周婧璇


往期内容

时代需要这样的血性!7位中国铠甲武士决斗欧洲中世纪骑士

汉堡G20:世界将在两大战场对垒特朗普


公众号ID

xinminjd

长按识别左边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