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名文摘 | 地名通名问题研究综述与展望

王兴山等 地名世界 2023-03-17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地名通名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这些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三个方面入手进行了总结分析,发现地名通名研究对象较为集中,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研究内容以挖掘通名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居多;同时,本文结合地名通名研究趋势,提出了跨区域大样本、定量与梳理统计和跨学科研究三方面的建议,以期为地名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 地名通名研究文献的年际变化


“地名是一类特殊的词汇,是人们根据自己的观察、认识和需要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划或居民点所起的专有名称。”它体现了一个地方地理、文化、民族、语言等多样的特点,是该地区的历史见证和文化积淀,是“活化石”。地名通常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构成,“专名定位、通名定类”是所有学者的共识。“通名标志着人民对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

上世纪50年代后,地名学传入我国,国内学者们开始阐释地名学的概念并以地名为基础从语言、历史、地理等方面对我国地名进行分析,如葛绥成《地名之研究》、金祖孟《地名学概说》等;20世纪80年代,我国特有的地名通名的概念在国内地名学文献中出现。

据其数量年际变化绘制图1,1993年,吴郁芬等人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系统地研究地名通名的著作——《中国地名通名集解》,并将地名通名分为自然地理通名和人文地理通名两大类,其下又可分为若干小类,“反映这些小类型的地理通名,在不同方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语文中,同一类型的地物往往有许多不同用字”。自此之后,地名通名研究文献逐年增多。进入21世纪后,随着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地名通名学相关文献数量迅速增加,并于2012年到达历史峰值,此后又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


2. 地名通名问题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一个研究领域的主要描述特征。在目前的地名通名研究领域,学者们挑选的研究对象日趋丰富多样,其中以某一地方的地名通名为研究对象的占48%(见图2),是地名通名研究中最多的研究对象:地名通名作为一种民族思想与社会文化的综合产物,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联系;这些学者的研究均是在对地方地名通名的影响因素分析基础之上,进一步从自然、人文地理等的地域特色影响机制上来探求地名通名的命名规律;这显示出目前地名研究中更多的地理学研究范式中的区域传统、案例研究传统。


图2 地名通名研究对象分类图


另外,特定地名通名、民族方言音译地名通名是较为普遍的另两类研究对象(39%)。前者一般以各地域的自然环境、地理地貌、水文环境、军事活动、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等为依据,表示地名所代表的地理实体的类型、形态和性质:马叔骏对特定的地名通名进行了分析,从通名的释义以及列举的部分地区地名通名的应用中了解到山川地貌、历史演变和军事活动影响地名通名的命名。潘先军从地理地貌的角度和水文特征的角度剖析了个别特定地名通名。

孙冬虎以白洋淀为例,探究了自北宋以来白洋淀周围的聚落名称受军事活动影响的演变。后者更多从地域特色、民风、民俗和历史文化的语言体来分析地名通名的形成原因,包括民族方言音译地名通名等,研究范围从城市到乡村,再到少数民族地区。李文莉对重庆市涪陵县的地名中运用了地理形态特征、建筑物和行政区划的地名通名进行了深入剖析。刘德昊对大安的地名中与普通话语法不同的围子、窝棚、铺的地名通名进行了探究。宿振伟对内蒙古的单音节通名、双音节通名以及三音节通名进行了研究,又对内蒙古特有的奤、皋、垤卜、赤里赤、汤、底下等地名通名进行了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这对民族方言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是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进行了更深刻的证实。

除此之外,部分学者还从文献学视角探寻了文献专著中地名通名的一些规律:华林甫在论《水经注》对地名学的贡献中,研究了书中提到的气候地名、植物地名、矿物地名、形象地名和词义地名等22类地名。张敏从地名通名担负着指类任务的视角对《辞海》中的地名、地名管理、通名应用等进行了研究。

3. 地名通名问题的研究方法

关于地名通名的研究方法,大多数学者选择运用语言分析法、文献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分类统计法也是常用的研究方法,但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学者也开始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地名通名进行分析,他们的研究方法还有比较分析法、数据统计法和系统科学法等(图3)。

从语言学角度看,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于语言中的词组来指称特定地域上的地理实体,马叔骏等学者通过汉字释义分析与地名通名对应的地理特征考察分析了这些文字含义的源流与演变,是语言分析法的典型研究案例。

文献调查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搜集相关文献来获得数据库,并对数据库进行分析的方法。在地名通名研究中,谢智香、杨红和吴振国等查阅了历史传说留下来的地名、来自经典古籍中的地名来研究地名通名。

比较研究法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的一种研究方法。杨建峰对乌鲁木齐市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和汉族居住区域的地名通名进行了对比分析。洪琳和王珏对歙县8个村名里的“那”的研究则是对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形成过程的个案研究法的典型案例。分类统计法的研究案例有马宇将江津乡镇地名分为反映地理特征类、传统文化和历史类三大类的研究。

地图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形象直观,既可表示各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与相互关系、质量特征与数量差异,又能表示各事物和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中的动态变化。王彬和司徒尚纪依据最新广东省地图集利用数理统计方法进行地名数量统计,利用GIS技术,建立广东地名元数据库,输出了所需的直方专题地图和其他所需专题地图,是利用地图技术进行地名研究的典型案例。

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范围、程度等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为数据统计法。如周文德对重庆市政区地名的通名进行了探讨,在1048个区、县、乡、镇、街道名称中,列出了通名汉字100个。除了以上的研究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有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以得到最优化的处理与解决问题的系统科学研究法等新的研究方法出现。如程钢和卢小平通过建立规范地名通名语义知识库,将知识库提供的地名语义作为地名相似度匹配的重要指标,提出一种综合了地名专名字面相似度和地名通名语义相似度两种因素的复合相似度匹配算法模型,就是一种新型的地名通名研究方法。

4. 地名通名问题的研究内容


地名通名通常表示地名实体类别,通名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类别的群体。通过加强对地名通名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多样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丰富的地域特色。目前学者们对地名通名的研究内容包括地名通名的命名规律、地名通名的文化意蕴、地名通名的地域特点、地名通名的语言分析及地名通名的其他内容五个方面(图4)。

图4 地名通名的研究内容分类雷达图


地名通名的文化意蕴贯穿了大部分地名通名的研究,是地名通名研究内容中最为普遍的研究方向,也是地名通名研究中最为基础的一层。周文德[20]从文化角度对部分汉语地名通名用字进行了溯源,考察了这些用字含义的源流与演变,挖掘了地名的文化意蕴。

在对地名通名的文化底蕴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有些学者对地名通名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地名通名的地域特点以及地名通名的语言分析。洪琳,王珏选取部分地名通名从语言、文化、通假等多角度,探讨了地名通名的语言文化;刘皓,陈小枫,许冬晖在对部分区域地名通名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从语言、文化等角度分析了地名通名的含义,并通过地名通名的深层次文化内涵探究了地名通名的地域特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学者们对通名命名规律的掌握也越发深入,其中,赵苇航,李冰将区域地名整合归纳,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总结出多类地名通名的命名规律,如地形地名、水域地名、人物地名、史迹地名、年号地名、避讳地名、移民地名等。除此以外,刘盛佳[26]对地名通名的表现形式以及它的产生和演变进行了初步研究,提出了人文地理实体地名通名系统及自然地理实体地名通名系统。王彬,岳辉借助大数据的信息技术,选取广东省的64个典型地名的通名,运用 EOF模型进行运算并借助GIS技术输出其各自的空间分布图。范今朝,邹吕辉[28]通过分析地名通名的发展与演变,总结出新时期城市地区地名通名的特点:通名种类大量增加;同类通名的细化、分化趋势明显;城市中通名的专名化现象突出及通名的含义出现交叉现象,并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5. 研究评述与展望


通过地名通名问题相关文献的研读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地名通名认知的不断增加,地名通名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也日趋丰富多样,包括地域地区以及城市的地方地名通名、民族方言音译地名及特色地名通名、文献专著中记载的地名和地名通名等,基本涵盖了地名通名的所有类别。然而,这些研究对象绝大部分以某一特定范围(空间/语义)的地名通名为主;几无大区域、跨区域尤其是全国范围的全样本研究。研究对象的区域性局限,也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区域性限制;地名通名研究中发现的命名缘由、文化意蕴等规律也无法成为普适性的学科理论。

在研究方法方面,除了近年来部分学者尝试借助数理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等新方法进行地名学研究外,大多数学者仍选择传统的语言分析法、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这些方法更多的是定性分析方法,无法得出定量化结论、数理表达式机理规律。

由于以上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限制,目前地名学的研究层次更多集中于分类描述层次,仅少数研究案例进入发生学范畴,即探寻某一类通名命名的缘由与规律。笔者认为,地名学后续研究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拓展和延伸,将会有效推动地名学研究的深度:

首先,在研究对象上,增加更多大区域、跨区域尤其是全国范围的大数据、全样本研究。研究样本数量越多,涉及范围越广泛,分析和结论的统计学意义更大,得出规律的正确性、普适性越高。大样本量的研究,对于传统的文献调查法、语言分析法等传统研究方法也提出了挑战,因此适应大数据分析的数理统计、计算机分析和GIS技术手段也应该更多的应用到地名通名的相关研究中,对研究案例进行定量化分析(当然,定量分析的前提要求研究者必须对通名研究案例通常情况下的文字数据进行一定的基础量化表达)。

通过以上研究对象的扩充、对象数据的量化和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将会深化、丰富地名学的研究内容。然而,地名作为自然环境背景和人文社会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对其研究势必会涉及到多个学科的研究领域;因此,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必不可少。在今后的地名学研究中,可以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形成一个有机的跨学科研究;将地名学与地理学、语言学、历史学、生态学、民族学等其他学科相结合,把握新视角下地名发生、演变规律,增强地域自信、文化自信,为地名资源开发、地方文化挖掘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积极的尝试与贡献。

来源:中国地名
作者:王兴山 王 航 
孙远映 唐佳琪

2019年第05期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的版权,转载或引用仅为传播更多的信息,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了解更多(点击进入):

地名文摘 |  地名通名和通名系统的初步研究


地名文摘 |  地名在地图编制与使用中的特殊性


地名文摘 |  地图在城市地名管理中的作用


地名文摘 |  从中国地图史看历代地名研究


地名文摘 |  创地图学伟业 开地名学先河


好文!必须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