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宇文融,唐玄宗的财政部长

2016-10-13 历史崔 中国历史名人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唐玄宗的助手李林甫,作为中书令,是那个时代任期最长的宰相,能在政界待这么长时间,秘诀只有两条,做皇帝喜欢的事情,办皇帝想办的事情。


唐玄宗是政变起家的皇帝,从被边缘化的王子,一步步爬到了太子,最后依靠宰相的力量,打败了皇帝父亲和姑姑。


对于政治家来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上台的,成功后第一个要防范的,就是这个方式,因为那已经被证明,是一种可以行得通的好方法。


李林甫或许没有那样的觉悟,但是他支持的太子人选,是武惠妃的李瑁,而李隆基册立的,是老二李瑛,后来又换成了老三李亨,总之就是没给李瑁机会,结果李林甫把老二赶下了台,老三的亲戚都死光了。


太子没了政变的资本,这是皇帝喜欢的。


今天历史崔要介绍的人物,皇帝也很喜欢,因为他能帮皇帝赚钱,这个人,李林甫也认识,还是他的伯乐,是他将李林甫引荐给了皇帝,推荐李林甫做了御史中丞,跨出成为宰相的关键一步。


这个人的名字,叫宇文融。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李林甫是奸臣,为什么宰相却做了19年


2、不学无术的李林甫为什么能当上宰相


3、张说,策论天下第一的唐朝宰相


宇文融是京城人士,老祖辈三代,都是公务员,职位还不低,爷爷官拜尚书右丞,正四品的大官,父亲做的是莱州长史,上任的地方在山东,不过老家依旧安在首都长安。




到了宇文融这一辈,背古文、写诗,成年后,就参加科举考试,如果不中,继续考,只要有门路,考个几次,总有个一官半职做做。


宇文融进入职场,第一个岗位,是陕西富平县的主簿,这就是个文员,没品,仅有的好处是,有工资领,而且不用服徭役。


家里面,都觉得这个职位,有点低,劝儿子再去参加几次考试,宇文融倒觉得没什么,安安心心的上了几年班,直到遇见源乾曜。


老源在李林甫那篇里,也是个角色演员,李林甫希望做城管,就买通了老源的儿子,看在亲戚的份上,源乾曜推荐李林甫,做了国子监的副校长,那是亲情,但是在宇文融这,完全是看上了他的潜力。


潜力这玩意,如果你不露出来,永远也没人知道,不出名,有人认为是才不够,也有人认为机遇没到,对于有潜力的人来说,遇见伯乐,其实是件很幸运的事。


源乾曜进士出身,做到侍御史之后,经姜皎推荐,成为宰相,但是和姚崇走的太近,姚崇罢官后,源乾曜宰相的位置,也没了,留在京城,坐上了长安市长的位置。


在一次审查地方工作时,看到了富平县的公文。


行文写的规范、工整、有条理,几次见面后,源乾曜认定,宇文融是个人才,要提拔他,于是推荐他坐上了监察御史的位置。


从这方面来说,宇文融和李林甫,其实是一条线上的人,因为将李林甫引入职场的,也是姜皎和源乾曜。


监察御史的官不大,只有八品,但是从地方到中央,无论什么级别的官员,只要有犯罪嫌疑,他都有权利,展开调查。


在官场,这个级别的官员,被认为是专门找茬的,动静越大,官升的越快,所以在前期,这个官,不大受欢迎,进入衙门,也只能走侧门。




宇文融有做官的天分,上任后,选择的方向,是土地和人口。


这是得罪人,但讨好皇帝的事。


在古代,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人要活下去,就需要各种生活必需品,锅碗瓢盆、盐油酱醋茶,这些东西不可能自己做出来,需要交换,就产生了贸易,这就是原始的市场经济。


因为勤奋程度、天分、家庭背景等关系,慢慢就有了贫富差距,再加上徭役、交税,每个朝代,都有大量的老百姓,离开家乡,或是进山,开垦荒地,自给自足,或是卖儿卖女,成了奴隶。


有人穷,就有人富,有人卖田卖地,就有人买,这样就诞生了地主。


皇帝是最大的地主,国家都是他的,地方太大,就需要分给下面的人,帮着管理,下面的第二级地主,还嫌大,那就再分,直到最后的那批人,直接和老百姓打交道。


这些人的地,来源比较复杂,有经商买的,有祖辈遗传的,有皇帝赐的,总之有了土地,就不用干活了,收租就行。


租金从哪里来,那些把地卖了的农民,要活下去,就只能给地主打工,除了有顿饱饭,剩下的,全给了地主。


但是这就有矛盾了,国家收税,是按人口来的,给老板打工,税还是一样交的,有钱给老板,却没钱给国家,怎么办?


两条选择,要么服徭役,要么抓去坐牢。


人都抓走了,地主家就没人干活了,但是地主的脑子就是灵活,把人藏起来,交税的时候,不往上报就可以了。


慢慢的,在地主的庄园里,就形成了一个小国家,地主是皇帝,打工的,是臣民,这些人只服从地主,外面的皇帝是谁,和他们无关。




官府统计不到人口,税收就会减少,影响国家的收入,还有服兵役的人,也就少了。


这个问题,每个朝代都会存在,武则天时代,就进行过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


为什么宇文融能这么有名,因为他进行的人口普查,不仅范围广,而且很彻底。


他把改革的方案,上报皇帝后,鼓励所有黑户,自觉到衙门上报,因为这样,可以获得开垦的荒地,而且六年内不用服徭役。


为了加强力度,经唐玄宗批准,自建部门,带着徒子徒孙,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去查。


这事,宇文融干了三年,初步的成效是,全国人口增长了十分之一,还有赋税、兵源,全都上了一个新台阶,皇帝高兴了,官升的就快,从八品的监察御史,到从六品的兵部员外郎,再到正四品的户部侍郎。


什么是好员工,能处处为老板着想,替老板多挣钱,少花钱的员工,就是好员工。


宇文融深刻领悟了这个道理,后来和张说互相看不顺眼,相互攻击诽谤,李隆基把他俩,一个赶出了京城,去河北,当了刺史,另一个呢,直接罢免了宰相,回家养老了。


宇文融就是去当刺史的那个,在任期内,河北发生了特大洪水,河水泛滥。




黄河流域,在汛期,每年都会发生洪灾,只是影响的范围大小问题,宇文融在河北,遇到的洪水,算是比较大的,他根据古籍《禹贡》,疏通河道,将淤泥冲刷的土地,变成良田。


把田地出租给老百姓,疏通的河道,可以并入运河,也能收钱。


公元729年,宇文融退休后,唐玄宗土豪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财政部长的声誉,也算实至名归。


作为摇钱树,宇文融的仕途,也是一帆风顺,到了公元729年,已经是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上宰相了。


但是他的宰相任期,非常短,只有99天,半年都不到,究其原因,还是卷入了党争。


宇文融和萧嵩,隶属于不同的派系,一个是从地方小吏,上升到宰相高位,另一个呢,从边防司令,坐上的宰相,晋升渠道不一样,派系就不一样。


男人,特别是皇帝,都有一种英雄梦,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对于这个阶段的李隆基来说,从边防军过来的将领,他都比较喜欢。


有一个皇室成员,叫李炜,是吴王李恪的孙子,这个李恪是李世民和杨广女儿的孩子,因为杨广的身份特殊,李恪这支皇族支脉,一直显得比较神秘。


李炜喜欢军事,在吐蕃、契丹等部落的战斗中,表现都不错,他也属于萧嵩的边防派系。


一天早晨,唐玄宗李隆基在翻阅公文时,看到了御史李寅的奏折,弹劾朔方节度使李祎,拥兵自重,有谋反嫌疑。


奏折还没看完,李隆基就激动的,把文件仍在了地上,同时宣布,御史李寅罢官流放。


听到消息的宇文融,相当吃惊,因为李寅就是他安排的,果然,没过一天,针对宇文融的新任命,也下来了,被贬到河南临汝,当了刺史。




为什么弹劾地方军政大员谋反,在没有审查前,就那么武断,把几个告密的,赶出了京城呢。


宇文融或许永远不会明白,又或许,从李寅的奏折上报后,没有皇帝的反馈,就猜到了这样的结果。


实际上,皇帝李隆基,在李寅没有出场前,就知道了整件事的真相。


事,是大太监高力士告诉他的,而高力士是得到了玉真公主的指示,这个玉真是李隆基的妹妹,李旦的女儿,因为父亲和哥哥的袒护,地位很高,在李炜得到情报,知道李寅的弹劾奏折后,第一时间,找玉真公主求情。


宇文融当了99天的宰相,算是最短命的政事堂成员,不过他的厄运,还没结束,之后,又有御史弹劾他的儿子,贪污,刺史也没了,被贬到了广西。


公元730年,萧嵩派系再次出手,这次弹劾的,是宇文融本人,罪名也是贪污,结果,广西也不用去了,直接去海南三亚。


那是真正的孤岛,唐朝的时候,连人都没有,去了肯定是死,宇文融在半路,就给吓死了,一代财神爷,也是走到了末路。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