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能打仗的杨思勖,形象正面的好太监

2016-10-21 历史崔 中国历史名人


文/历史崔


上一集历史崔讲了,高句丽人王毛仲,因为家族犯法,被抓进宫,充当奴隶,分配的时候,很幸运,给了临淄王李隆基,也就是后来的唐玄宗、唐明皇,经过近十年的相处,两人建立了信任。


李重俊闹兵变后,王毛仲作为李隆基的亲信,留在京城,秘密活动,重金收买了万骑将领。


王毛仲和头目葛福顺还有陈玄礼,成了朋友,随着唐中宗的去世,李隆基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参与两次政变,打败韦后以及太平公主后,王毛仲升任万骑的总指挥。


李隆基当上皇帝后,王毛仲的职位,升迁的很快,被授予左武卫大将军,还封了国公,但万骑始终是个要害部门,掌控着皇帝的人身安全,王毛仲的经历,注定了,他的晚年比较凄凉。


今天历史崔要聊的人物,和王毛仲的关系不好,但是功能上,却差不多,两人都有带兵打仗的经历,只是这一位,身份有点特殊,是个太监,而且他的战场经历,不是监军,是实实在在的统帅。


这个人,名字叫杨思勖(读 xu)。


聊下面的话题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节:


1、王毛仲,临淄王李隆基的秘密武器


2、韦后为什么不能成为武则天


杨思勖是广东廉江人,童年很凄凉,因为家族涉及暴乱,被唐朝政府军镇压后,送进京城,成了皇宫贵族间的小奴隶,不知道是年纪太小,干活不专心,还是偷跑出来,总之,机缘巧合,被一个姓杨的太监,给收留了。




男人,愿意把下面的东西,给割了,都有不得已的苦衷,可以肯定的是,杨公公很喜欢孩子,遇到杨思勖后,动了恻隐之心,就把人带在身边抚养。


杨思勖原本的名字,叫苏思勖,因为是杨公公抚养自己长大,成年后,就认他做了干爹,姓氏也改成了杨,算是替杨家继承香火。


老杨在宫里当差,官估计也不大,为了让小杨以后能有口饭吃,希望子承父业,咔嚓一下,就把鸡鸡给割了,随后送进了内侍省。


内侍省是隋文帝时期,创立的部门,刚开始除了太监,还有读书人,主要负责,给皇帝家打扫卫生,管钱管米管饭,有时也需要,替皇帝整理文件,写个诏书什么的,这是最初需要读书人的原因。


后来,随着宦官职业的吃香,太监行业藏龙卧虎,士子被挤出了内侍省。


杨思勖成了太监,反而六根清净,不用为感情而烦恼了么,安心的在内侍省待了下来,不过品级一直上不去,毕竟当官,到哪都是看背景的。


当不了领导,工作能做的,只是些力气活,在内宫,杨思勖干了近四十年,从一个嬴弱的少年,长到健壮的大叔。


杨思勖或许没有想到,干了一辈子苦工,还有走上人生巅峰的机会。


公元707年,唐中宗的第三个儿子李重俊,受到韦后和李裹儿的排挤,眼看着太子的身份,就要保不住了,为了权力,决定冒险搏一搏,于是带着一干羽林军,三百多人,冲击皇宫。


按照计划,李重俊带人先杀武三思,再杀韦后,把不支持自己的,几个核心人物,铲除后,安心等着老皇帝传位,就可以了。


原本倒真不是想造反,甚至有点勤王的意思,只是带着部队,冲进了武家大院,没有约束,士兵们就开始嗜杀起来。




武三思死了,他的儿子武崇训也死了,亲信还有家人,总共几十口人,全都倒在了血泊里,杀的人太多,忘记了兵变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游戏。


李重俊在武三思府上,耽误的功夫,上官婉儿和韦后等人,全都得到了消息。


一方面兵部尚书宗楚客,开始调集军队镇压,另一方面,唐中宗登上内院的城楼,和李重俊们对峙,同时号召所有太监,拿起武器,保护皇帝。


在李显身边,杨思勖就拿着刀,盯着下面赶来的李重俊,还有羽林军首领李多祚。


杨思勖或许没有想到,自己的军事生涯,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


在乱军中,杨思勖下楼后,一个箭步,直接砍掉了,前锋营野呼利的脑袋。


这个野呼利,是李多祚的女婿,也是位猛将,因为当时环境太乱,也因为杨思勖的动作很快,莫名其妙,脑袋就从肩膀上,飞了出去。


这一幕,被站在城楼,大唐帝国的高层,看到了,包括李显、上官婉儿、韦后、李裹儿等,在那么近的距离,看着一颗脑袋,流着血,在空中飞,杨思勖彪悍的印象,足够回忆一辈子。


叛乱结束,杨思勖因功受赏,连跳三级,成为内常侍。


此后,杨思勖被王毛仲招募,参加了唐隆政变,被封为右监门卫将军。


这个官职,是守城门的,当了十年门卫,杨思勖又有了新工作,去安南,镇压叛乱。


安南,也就是现在的越南,当时是唐朝的土地,属于附属国,有个交州都护府,作为安南指挥所。


老百姓对于当官的,天生就有种反抗情绪,而且安南地处偏避,是官员流放的好地方,在这里上班,心情难免会不痛快。


官,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官做的都不愉快,底下的老百姓,日子就更难受了,每年还有徭役和赋税,两头都有矛盾,暴乱就不可避免了。


公元722年,安南发生大规模暴乱,领头的,叫梅叔鸾。


暴乱的范围,波及的很快,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梅叔鸾席卷了半个安南,铲平了交州都护府,随后建国称帝,这就是传说中的,梅黑帝。


唐玄宗对杨思勖的能力,一直很肯定,两次叛乱,对杨思勖的印象,很深刻,于是这一次,对抗安南,镇压叛乱的任务,就交给了他。




在历史上,有很多名将,没有读过书,更没有接触过兵法,但是带兵打仗,却是神乎其神。


用名将来称呼杨思勖,可能有点过了,但是他的统兵才能,确实不错。


他靠的,是天赋,还有赏罚分明。


史书记载,杨思勖对刑罚,特别上瘾,对待战俘,都很残忍,前面害张守珪丢掉乌纱帽的牛仙童,行刑的,就是这位大爷。


砍手、砍脚、还挖心。


或许,杨思勖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内心的压力。


战争前,将军对一切是未知的,走错一步,可能好几万人,就没了,想想确实挺让人崩溃的。


不过士兵们,对这位领导相当害怕,杨思勖讲话的时候,下面屁都不敢放一个,万一老大不高兴,真的可能,被拉出去,把心给挖了出来,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继续说,安南的事,杨思勖在岭南,就近招募了十万士兵,走古道,日夜兼程,打了梅叔鸾一个措手不及,军队没有组织有效的防御,就被打散了,梅叔鸾当场被杀,安南暴乱,平定。


杨思勖是个会打仗的太监,战绩不可能就这么一个,其他还有:


公元724年,镇压湘西一带的五溪蛮暴乱,斩首三万,被封为骠骑大将军;


公元726年,广西的梁大海,拉了几万农民,暴动,被杨思勖镇压,斩首两万;


公元728年,广东陈行范称帝,杨思勖再进岭南,统兵十万;


和王毛仲不同,杨思勖为人低调,虽然心理有点变态,但是分寸把握的很好,政变结束后,也一直在外地,对皇帝没有威胁,而且他的年纪,对李隆基来说,威胁不大,又没后代。




打安南的时候,杨思勖60来岁,到广西,打陈行范,已经快70了,岁月在杨思勖身上,过得,好像特别快。


历史崔来回顾下,杨思勖的一生。


从出生到童年,杨思勖是在温暖的父母身边度过的,童年后,就被带进了京城,身份一直是个下人,却因为干苦力,长了一身腱子肉,到了45岁,还能拿刀,把前锋营的大将,给砍了。


722年,因为叛乱,再回故乡,却是物是人非,仗打赢了,随后保持每两年,出一次远门的习惯,主要任务,就是四处平乱,广东、广西、湘西,基本就在东部沿海这一带晃悠。


728年的广东,是杨思勖的最后一仗,此后因为年纪太大,长期赶路,身体吃不消,挂印辞职后,留在了京城,成为一名没什么事的老太监,享受了十年退休生活。


公元740年,去世,81岁。


-------------完---------------


谢谢转载、分享


【中国历史名人】系头条号签约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