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在法大: 军都山下的荒凉与繁盛

2016-10-08 职问师兄 职问


作者简介

Y师兄在法大的四年过的很丰富,社团、科研、保研、司考,谈恋爱,一样也没落下。喜欢读一些书,也浅尝过辩论和模法,偶尔受邀给师弟师妹介绍一些经验。他从来不是传奇,却跟你我一样,用军都山下的四年努力成就自己。法大的风景,他看了四年,法大的故事,他说给我听,也说给你们听。





相信如果不是特别的乐观与强大,第一次踏入北六环外的法学最高学府时,任谁都难免会有所失落吧。虽然门口只有在迎新时才会开放的喷泉极力的想要给新生营造一个美好的印象,但偏僻的位置,狭小的校园,拥挤的人群早已让无数初到这里的孩子心里一沉。

班里的一位女生曾给我们讲过,当她第一次踏进澡堂时,一股酸楚瞬间就涌上心头。本来没有隔间的公共浴室就已经让来自南方的她羞涩不已,却万万没想到因为喷头数量不足,她必须排着队等在那里。十几分钟的等待也许不算长,虽然这期间她极力用大楼与大师的辩证关系来安慰自己,但是一想到这四年就要待在这样一个荒凉的地方,她的心里就难以抑制的泛起失望与悔意。

昌平军都山下的这所五分钟就能走穿的校园,就是这样迎接了一届又一届的法大人,而这些身上肩负着中国法治未来的人,他们此后的人生与命运也将要以这样一种并不那么十分体面的方式开场。

高考完很长一段时间里,当有朋友得知我是学法学专业的时候,有的人会惊讶地问“学法律是不是就是背法条啊,那么多法条怎么背呀”,也有人满怀憧憬地拍拍我的肩膀:“以后避税、离婚甚至犯了事,我得找你捞我”。

面对这些问题我常常语塞,倒不是我被这些问题逼的无话可说,而是刚刚从高考中解放出来的我往往自己都不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究竟是什么。

 

法大的课程很有特色,这里拥有着全国最庞大的法学家群体,自然在课程设置上也豪迈许多。一门专业课甚至选修课都会有多位老师同时开设,每一个名字或多或少都能在出版物上见过。

学生们可以用脚来给老师投票,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给分好的老师往往能迎来一个教室都坐不下的学生,而照本宣科或是励志作杀手的老师甚至都无法凑齐学生顺利开课。

但是,曾有那么一位侠客,哪怕期末死在他的刀下,学生们也要前赴后继地去选他的课,可惜侠客远去江浙,这段往事也就成了传说。


报到之初我们就曾被老师告诫,法学不好学,课程多压力大,平时要多下功夫,千万别毕不了业拿不到学位。可是走过来再回头看,课余时间还真是不少,何况还有那么一部分人坚定的认为只要胆子大,天天都是假。

即使地处京北偏僻之地,我仍然见过有些人不远万里去北大蹭课,有些人一有机会就沿着美食地图进城觅食,还有些人干脆就地取材,多次征服军都、莽山两大昌平级高峰,眺望着一眼就能望到边的十三陵水库。


一到假期活动就更是丰富,远赴欧美各国游学的,环游中国万里骑行的,深入偏远乡村义务支教的,感觉法大的孩子们并不满足于蜗居在十三陵旁的这块风水宝地,总想着走出去看看这个国家、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


走的出去,还能请的进来。比起城里的学校,办个讲座,搞个晚会,嘉宾总以为要被拐到河北去。

但是这并没有难住军都山下这群可爱的孩子,学术前辈就不多说了,毕竟法学圈子里的师长都很给面子,愿意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见解;但是像易中天、朱军、刘墉这些各行各业的大咖能请来,多少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里当然离不开各类学生组织没日没夜的奋斗,虽然有那么一些人觉得法大的学生干部官僚气息浓了些,但是总有那么一些真感情在那里,毕竟要都是勾心斗角你死我活,这些事也办不成。

作为一个个普通的学生,不想了解那么多所谓的内幕,却也高兴足不出户就能聆听这些在外难得一遇的讲座。


也许是先生们在课堂或课外的教导,加上我们实实在在的走出去看到了这个真实的国度,我们对法学和法律的理解不再仅仅是纸面的法条和口中的戏谑,我们开始真正去思索,思索社会中的种种问题,思索良法与善治对当代中国的重要作用。

我们渐渐感到了一些词汇沉甸甸的分量,也渐渐感到身上流动着的法大人的血液和肩上慢慢担起的责任。

 

也许是学校资源的紧缺,让军都山下的孩子们总有些紧迫感。

往小了说,我可能会担心明天自习有没有座位,去澡堂要不要排队,中午一旦老师拖堂在食堂还有没有位置。长此以往,大家都混出了经验,复习季早上六点就能爬起来扛着书去占座;想洗澡了就中午去,人少;至于吃饭,鉴于不可控的老师,实在人多就点外卖吧。

往大了说,大家的规划好像都是那么清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的也在思考自己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这一切让身在其中的任何人难免都会紧张,不管是为了什么而紧张。

这是一把双刃剑,好的一面是我们会提前规划自己的未来,并且极其认真的对待可能的每一个机会,无论是竞赛、考研或是求职,但坏的一面是这样的环境下养成的气质总少了那么一些淡定与从容。


虽然是双刃剑,但是真到上战场的时候,还真不含糊。未雨绸缪总是有其作用,这群孩子们早已把该考的都考了,该拿的都拿了,该经历的都经历过了。


司法考试在法大的学生看来是标配,无论是不是法学专业,总要在大三那个暑假极尽痛苦地复习上两个多月,然后极尽痛苦的参加考试,最后在极尽痛苦的等待中发现自己过了。即使第一年运气不好,只要心里还有念想,第二年也都能顺利通过。

为了抢司法考试的考点,

法大学子攻占了学校旁边的网吧。

即使整个学校的学生差不多都在学习法律,但是他们又没有把自己仅仅局限在这一个领域。我的一位师弟大二考过了证券从业,大三下学期开始自学ACCA,大四毕业时已成功通过9门,研一又开始复习备考保代。用他的话来说,是商法为他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却也让他深感自己在法学领域之外的无知,他自学的很辛苦,却也很享受这种探索的乐趣。


法大每年众多的法学专业毕业生的队伍,占据了各类法律类的重要岗位,诉讼或非诉律师,公检法司等各级公务员自不必说,企业法务、非银金融最近也越来越成为热门去向。

庞大的校友群里与广泛的行业领域给了走出校门的孩子不少的自信与温暖,无论走到那里,得知是法大的师兄师姐,总有一种信任与好感。

 

听说我在中国政法大学就读,外地同学说:“哦,你是中政的”,京内同学说:“哦,你是政法的”,只有自己的校友彼此会心一笑,“哦,你也是法大的”。

再谈起军都山下这块促狭的校园时,我们变得骄傲起来:“八点上课,七点五十爬起来洗漱完买好早餐,还能准点坐在教室里”。哪怕仍然带着调侃,但是比起初见时心底里的失落,现在的脑海里却满是回忆与温暖。


还记得在校期间,学校突然征集入学誓词的修改方案,我的舍友开始紧张起来:“可不要把那几句改了啊,那可是万念俱灰时最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了。”当年的热血沸腾,现在再读时心中仍有难以抑制的汹涌澎湃,少了一些无谓的激动,多了一份理解与担当:

当我步入神圣政法学府之时,谨庄严宣誓:

挥法律之利剑  持正义之天平
除人间之邪恶  守政法之圣洁
积人文之底蕴  昌法治之文明


京北军都山下府学路27号的院子里,无数人的青春从这里启程。虽然上课、考试免不了还是要背那些法条,但越来越感觉到只背法条还就是不行。

当考前突击的法条都随着考试结束而忘却的时候,我们发现总有一些东西永远的留了下来。即使年轻的我们仍在为生存而艰难的活着,即使我们还在为未来而紧张,但这种从内心升腾起的力量一直指引着我们去恪守自己的良知,去思考社会的问题,去真正关注这个国家。


前些日子我的微信被一篇名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初的检察官生涯》的文章刷屏了,一位11届的师姐讲述了她成为基层检察官以来一年半的真实经历,难以想象仅仅是一年半的时间,她就经历了如此之多:熬过无数的夜,加过数不清的班,还挨过贪官家属的打;经历过险些送命的搜查,也体验过突破大案的喜悦;有过立功受奖时的光荣,也有“为不做违反法律规定的事而和新调来的分管副检察长拍桌子吵架时的愤怒”。

最感怀于同事半提醒半嘲笑地问她为何领导不喜欢还要这样一身傲骨的时候,她回答到:“我自己可以丢人,法大丢不起这人。”


军都山下,大梦一场,梦醒了,也该分别了,可无论毕业多久,即使现实比想象中的还要残酷,仍然能记得校长那年毕业典礼的那句话:

“凡我在处,便是法大。”


-END-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职问高校职场竞争力』栏目正在进行中,迄今为止,我们完成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的解读(点击学校名称查看相关文章)。如果你也对自己母校的职场竞争力有话想说,有情想写,欢迎来稿,投稿邮箱:business@zhiwen.me,我们等着你的故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