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输配电成本监审的双刃剑

电网公司面临的外部挑战包括:

1. 政府监管:国资委四项考核和发改委能源局的输配电成本监审。

2. 行政降电价:已经实施了2次,每次10%。

3. 经济环境:最近两年经济增长缓慢,经济运行困难因素增多、下行压力加大,导致第二产业用电量增长缓慢。

4. 市场化改革:2015年3月15日中央国务院9号文启动的售电和增量配网改革,四年来虽然动静不是很大,但未来剑指电网公司利润最丰厚的电网末端市场,潜在的压力和挑战非常巨大。

(输配电成本监审把电网分成三种类型)

发改委的这份输配电成本监审政策,我把它汇编浓缩成了10张PPT,这是学习了三遍的结果,第一次阅读看了个稀里糊涂;过了一个月第二次阅读大部分能看懂,但很多事项之间的勾连关系还是有点迷迷糊糊;又过了一个月,第三次努力阅读,貌似才搞了个七七八八,这还要感谢十几年前在用友劳动时,对财务有一点点了解。

(“省级电网”又分为六种电压类型)

其中35kV是输电和配电的分界面,但也有例外,有些高耗能的工业企业有110kV,甚至是220kV的专变,虽然电压等级比较高,因为是用户资产,也算配电测。比如9号文启动的增量配网改革试点,真正能启动并拿到运营牌照的,大部分还是有存量的自运行资产、有电量负荷支撑、有成熟的运维检修队伍、尤其是资产界面比较清晰的那些企业或者工矿区。因为如果没有清晰的供电分界面,仅仅靠跟上级电网去磨“嘴皮子”,这事儿就有点麻烦了。

这个成本监审政策,对哪些电网公司管用呢?原则上讲,包括:

1. 国网、南网、蒙西电网这2张半电网公司

2. 地方电网公司

3. 增量配电网试点改革出来的运营商等

成本监审的主导思想是八个字: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合理收益是跟银行贷款利息等因素组成,相对客观和透明,argue的空间几乎没有,所以,大家伙的焦点几乎都在准许成本上。


有些很知名的自媒体把合理收益写成准许收益,是误读。


《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是两把刀,一把刀刃向外,一把刀刃向内》

去年11月8号,在新浪博客写了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企业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问题,直接成本是相对容易搞清楚的,间接成本有点费劲,但是,如果一家企业,连本应该搞清楚的直接成本都弄不明白,间接成本更加可想而知了,其结果这样的企业一定会很心痛的。


监审成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得计入的成本项目;另一类是准许计入的成本项目,准许成本又分为折旧费运行维护费两大类,其中,折旧费是用来回收新建和技改投资的,在文件里,发改委规定了电网公司不同设备有不同的折旧年限。

运行维护费又分为材料费修理费人工费其他费用四项,以及下属的十个子项。这是监审政策里面最有故事潜力的地方,运行维护费的前三项(材料费修理费人工费)属于设备级别的直接成本费用,目前电网公司普遍开展了LCC研究项目,这还只是基于单台设备的直接成本统计,还属于设备层级、尚未到达子系统和系统层级,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其他费用的间接分摊问题,其他费用里面又分为六种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分摊,基本上都在财务部完成,但是其中的一些成本却发生在运维环节,例如:生产经营类费用安全保护类费用、部分研究开发费用等,这些间接成本的分摊在财务,管理却在设备部门,类似这样的问题,在大企业比较多见,稍不留神,就会形成管理盲区。


修理费项下的外委(外包)修理费,是外委外包的人工直接费用,而外委的材料费在材料费项下的甲供材料费里面,按照这个意图,目前的输配电成本监审只支持甲供的外包检修,还不能支持其他的外包检修模式。我想随着电网公司运检分离的改革,也许这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识到,甲供类外包检修还是有很多益处的,例如:

1. 有利于保证材料的质量,有利于设备健康水平和可靠性

2. 有利于外包合同的简约和成本归集,如果材料费不是甲供,那么作为乙方的施工方,有可能混淆人工费和材料费的界限,使得检修成本的归集有可能出现问题。

3. 检修人工费、材料费以及工具使用费在自营和外委两个维度,并按照子设备、设备、子系统、系统四个设备结构树层级精准归集,有利于完善检修和维护的标准作业成本体系,而这个体系反过来又可以作用到年度检修维护费用计划以及每一次检修维护活动的考核与评估,这是成本管理的闭环正反馈。这里面也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开展。


从咨询公司&会计事务所业绩看商业模式和人员复用,再看设备运维的难点如何解决?


在这篇题目相当啰嗦又看似无关话题的文章里,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的人员复用、到数据中心IDC运维人员复用再到设备管理领域的运维和检修人员的复用,我着重提到了人员复用的价值和方法,电网公司搞运检分离的意义就在这里,不仅提高了运维检修人员的复用率,降低了平均的人工成本,而且还能解决运维人员普遍性不足的问题,泛在的意义也在于此。


泛在电力物联网还能走多远?


说到泛在,最近江湖上一直在讨论国网换帅后,泛在的路子如何走的问题,很多人很悲观,今天甚至有人写文章说泛在已不是国网重要战略了,对此,我的观点是:泛在是重要的资产管理工作,是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运维成本的重要技术手段和管理手段,不会也不应因领导人变更而改变,泛在所代表的那些事儿,过去一直在做,将来还会继续做下去,只是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名字而已。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坚定的信念。


OK,啰嗦和铺垫了半天,终于可以说说输配电成本监审中的双刃剑是什么了,上图是不允许进入折旧费计提的七种场景,尤其是第2项和第5项值得关注。


第5项:已经提足折旧费仍继续使用的设备

不能再计提折旧费用,从会计制度上讲是合理的,但是这样的设备也许健康状态很好,还能继续为人民服务,只是每年要花费一些维护费,我想再过5年,或许用不了5年,改革开放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规模基建形成的巨量的存量电力资产,大部分都将折旧完成或者将近完成折旧,进入逾龄资产运行期,无论从资产投资回报还是从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目标来说,育龄期资产的健康运行才是电网公司资产回报率最好的时期,但是,按照发改委的输配电成本监审的现行政策,电网公司该怎么办呢?


我想大家伙都有答案了吧。是适时调整政策规定还是逼迫电网公司加速资产折旧呢?加速了资产折旧又意味着什么呢?


第2项:用户和政府无偿移交的资产

房地产行业,这类无偿移交的资产比较多,过去房地产开发的居民住宅(扣除商业部分)的用电设施(配电室、低压配电箱和线路等)的产权基本上都无偿移交给了电网公司,作为电网公司为居民提供高质量供电服务和维护的交换条件(开房产商的开发模式也希望这么做),早期的这种看似各方合作多赢的模式,在输配电成本监审的新形势下,貌似遇到了一些困惑:这类资产不能进入准许成本,但电网公司每年还要负担高昂的维护费用以及育龄之后的设备更换费用。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设想一下,这种资产产权和服务的交换方式,未来会不会有所改变?,如果未来改变了,电网公司的运维责任只到电网公司和居民小区的电力资产分界点(俗称红线),不再向小区内部延伸了,到那时候,小区一旦停电,居民首先打电话的不再是95598,而是你们的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再请负责电力运维的检修公司诊断故障出在哪里?红线外的,电网公司负责,红线内的,物业+检修公司自己负责了。


无论是否改变,有一点是不变的,就是电力设备的可靠性运维措施一定会越来越加强,如果不改变目前的状态,那么配电网的可靠性运维技术和措施,都是电网公司承担了,如果未来改变了,那么电网公司只负责到红线,红线内的电力设施可靠性运维只能是物业公司委托第三方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要问:上面提到的电力设施可靠性运维措施是啥?,就是去年很火的泛在电力物联网,瞧,又绕回来了。

上周跟一家合作伙伴分享了我所理解的泛在MROAI设备故障追溯这一坨事儿,感觉这里头还有很事情需要解决,尤其是去年被称为泛在的那一坨事儿,任重而道远。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