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勺言 | 谈谈GDP缩水之后的致命楼市逻辑

2018-01-19 成精的 一勺言


岁末年初,大事不断。但是,大事往往都隐于细节之中。


过去一周,与中国经济有关的大事密集发生。依照我看,大致有两个:


一,中国北方多省GDP官方主动挤水分;


二,中国金融监管调门陡然提升。


这两件事,对于中国的房地产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两件事情之间究竟有何内在逻辑?


很多地产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循着历史经验主义思维,觉得这不是一种「例假」么?


一勺言实在不敢苟同。最近与多位高人聊天,收获颇多。一大感悟是,未来一年,大富大贵或者穷困潦倒,不仅是个人运命,而且更可能是一个被精确计算、精心设计的结果。


为什么呢?


答案就一句话:今日大事纷纷,一切都与税有关。


我们从第一个大事开始谈起:它们为何主动出手挤压GDP水分,表现的如此高调,仿佛那是一件好事一样?


原来有这样一个逻辑在。


中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大约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一般性公共财政收入,主要是各种税收与行业性收费。


它对应的支出就是一般性公共财政支出,可以用于各个领域的支出,相当于一个「万金油」收入。记住这个特征,后面的结论与这个特征高度关联。


第二部分是,政府性基金收入,主要包括土地出让收入,还有相关水利、教育与城市建设附加税。它对应的就是政府性基金支出,主要用于拆迁,城市建设以及相关利息支出。


这部分收入的特点是,不能挪用。也就是说,你卖地的钱再多,也不允许挪用到其他用途。这两年国务院与财政部出台了很多政策,查的很严格,对这部分收入严格执行「专款专用」管理。我们经常以为地方政府卖了地有了钱,经常可以随便花,这个印象是十分错误的。


第三部分收入是,社保基金收入。顾名思义,它对应的是相关的社保支出。这几年全国养老金普遍空转,所以事实上腾挪的余地很小,对它的资金专用监管,也可能最为严厉。所以这部分资金是有护身符的,谁动谁死,想想上海当年的社保案。


第四部分收入是,地方国有企业的经营收入,它大致对应的就是地方性国有企业的工资发放,各种福利等,特征也是专款专用。


我们总结下,就会轻易发现,这四部分收入中,只有第一部分的税收收入是不限制用途的,可以用来发工资,修建基础设施,补贴社保,由地方政府自己根据预算进行支出使用,而其他三种收入,脸上都贴着「不得挪用」的封条。


作为监管方,财政部是全国的财务大总管。这四项收入,在财政部那里,都各有一个专用账户,彼此之间是不能混合的。财政部每个月都在清理监督这些账户,防止造假。


这样一来,在最新的财政税收体系下,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它最大的动力来源就几乎只有一条:增加税收收入,而不是像卖地收入这样的非税收入。


那么,增加「万金油」的税收收入,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发展实体经济,以及,向中央要补贴与转移支付。


但是,一个问题迎面而来。


实体经济振兴,需要时间。但是,当下的财政收入空白急需填补,地方政府必须堵住一切窟窿,按时支付债务利息,防止地方债务被引爆。那么,向中央喊穷,多要转移支付,就成为一个十分现实的选择。


可是,两年前,中国全面施行了营改增的税收新政。营改增意味着什么呢?增值税是国税,是中央与地方共享的,一旦你虚报GDP,那么就要拿出来更多的增值税收入交给中央,本来地方政府的地税就不够,拿更多国税出去,这些曾经虚报GDP的省份肯定是疯掉的。


所以,我们就在2018年的1月份看到一个几乎难以置信的画面:几个北方省份与直辖市,纷纷主动披露过去几年的GDP有大量水分,根据官方统计,基本上都有20%左右的比重。


这种罕见的「主动认错」背后,主要是税收因素使然,另外一个因素也与换届之年,现在的不愿意为过去的政绩背锅有关。


现在,真正的重点来了:这一切,与我们安身立命的房地产行业有什么关系呢?


结论是:肯定不是利好。


至于是不是大的利空,并不好讲。每个城市都各有自己的地产小算盘。


但是,仍然有大量的迹象在暗示,这种来自地方政府主动缩表与缩水,对房地产的杀伤已经开始显现:


一,在上海、苏州等长三角城市,以及北京,地方政府的卖地意愿已经开始降低。


怎么体现呢?很多城市的卖地价格引入了熔断机制,现在的地价与市场真实需求下的低价相比是被低估的。


地价被主动限制住了,但拆迁成本却一点都没有减少。政府收储土地,也是要融资的,一块地拆迁多年,还不能暴力拆迁,每年的利息成本是很高的。结果,政府一算账,卖地并不划算。


二,卖地的收入不能挪用,要进入专项账户,这些资金也无法像以前那样给各种城投公司还债。很多国企也没有加杠杆的能力,一样被严格考核,从未来看,地方国有企业被去杠杆的趋势会进一步明显。


一旦去杠杆,它们参与拆迁、棚改的能力也被限制了。


三,中央的底线是,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控制自己的地方债务率,不能出现连锁风险。相应地,会逼着地方政府减少拆迁,降低棚改的力度,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降低负债率。


这样一来,拆迁减少,棚改力度降低,农民或者被拆迁人拿到的现金补偿就会减少,那么,过去两年严重依赖这两路资金的城市楼市就将发生调整。


杭州楼市就处在风暴中央,一旦拆迁与棚改趋缓,杭州楼市势必熄火。事实上,杭州楼市的二手房市场已经开始降价,出现了调整迹象。


四,中国历史经验显示,每逢数字7、8,都是风险大年。


1978年经济完全触底,被迫改革开放;1988年价格闯关与国企改革,1997年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国内国有企业改革,大量工人下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楼市随后出现大调整。


几乎是每隔十年来一次,2017年与2018年,中央多次发文,坚决要求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说明高层对于这样的历史记忆是十分清楚的。


这也说明,2018年将是一个风险大年。从国有企业到开发商,都必须如履薄冰,谨慎再谨慎。


过去两个月,一些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宝宝军团」理财产品,开始引爆。比如,南京的钱宝网实际控制人投案自首,此后,多家互联网理财平台相继发生挤兑、跑路事件。


而这些理财平台是南京楼市过去两年重要的推动力量。


五,房产税登台的可能性。


这个话题不展开讲,很多人不相信房产税很快推出的可能性,最大的依据就是立法程序。


但是,按照前面四个逻辑的推导,房产税的出台几乎是一个数学自然运算的结果。总之,本人并不觉得那些程序问题是一大障碍,如果有心推出,程序推进会有「优先待遇」,这一点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事实上,过去几周,中国二线城市户籍政策大放开,各省展开蔚为壮观的「抢人大战」的背后,都有一个潜在的含义:人头数就是税收之基。


总之,这些措施看上去十分像房产税真正出台前的铺垫步骤。


今天就写这么多,改天写写为何这次中央金融整顿大喊话应该引起十足的警惕。


抛砖引玉,希望引来你更具见解的分析。


前文阅读提示:

董小姐 | 中国最贵的「二房东」是怎么诞生的?

一勺言 | 致命4号文,8大罪名,2018楼市压力测试,谁是祭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