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之 新化一日游(上)向东街
去年发了一个《追寻新化红汤牛肉面》,其实那次的主要目的是去访古的,没想到歪打正着了。这次还是把那天的经历完整地展示给大家吧!
有意思的是在所有电子地图上都找不到向东街的地名,我只能这样描述:在新化县城河西的上梅镇,城北街以东,迎宾路以北,资江西岸的这片区域,在密集的黑瓦房子之间可见一个横放的“丫”字形街道,那里就是向东街。
向东街位于新化县上梅镇,是靠近资江渡口东西走向的一条老街。新化县城在清康熙年以前,城外无街道。康熙十二年(1673)以后,陆续向城外扩建街道,修建了东外街、向化街、大码头街、井头街、青石街、永兴街等。街宽2.5米至3米左右,泥土地面。民国二十七年到二十九年(1938—1940),政府对街道进行全面整修,两边住屋各后退5尺,拓宽街道为6.5米,总长达2257米。路面用大青石板铺砌,两旁设下水道,整齐划一,雨止路干,为当时全省第一流县城。向化街即现在的向东街。
现在的向东街除了大部分石板路被换成了水泥路面,两边的建筑大多还保留有解放前的面貌。
找遍老街居然没有找到一个门牌是以“向东街”为名的,只有“东正街”和“古城路”,我倒是觉得向东街更加响亮,应该恢复这个叫法。
在其它很多古镇古街,我看见的都是落没,但在这里,几百年来都是繁华的市场。
两边商铺鳞次栉比,各种生意都有。
老街里的门面像是经过了统一的规划设计,高低风格几乎整齐划一。
在繁华商业区里面,这样的搞法有效地提高了容积率,要搞到这样的“一缝门面”恐怕也是很贵的。
各门面之间的“公墙”都有这样的石刻,这是先人们契约精神的体现。
这里除了青砖黑瓦马头墙也有西式风格的民国建筑。
向东街的西段和东段各保留了几百米的青石古道。
从这些遗迹完全可以想见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此处城市建设的水平。
墙面上还留有各个时代的印记。
河边的这个建筑上。
发现了这样的砖,这可能是高姓的宽仁堂在民国27年(1938年)戊寅所建。
这座建筑的高墙也格外显眼。
跟我们平时在湖南的古村里所看见的门窗一个样,窗檐下都有着鲜艳的彩绘。
门口的这个“云横梅岭”显得大气。
青砖墙里全是木制结构。说到木头,谭老师说起了武汉的宝庆码头,处在长江和江汉交汇处曾有汉正街板厂、永宁、宝庆三个社区。而向东街,原来有一个古老而又响亮的名字——宝庆码头。之所以叫宝庆码头,是因为码头上住的全是新化人,而新化县在清朝时期隶属于宝庆府。据相关书籍记载,20世纪30年代,处于全盛时期的宝庆码头,有居民5万人,煤炭,木材,纸张,茶叶的年贸易额达到300余万银元,是当时湖南商帮的主要贸易交流枢纽中心。说起打架,那也是新化人的强项,据说以前宝庆府的人霸蛮斗狠,其实在外的名声都是新化人打出来的。
这是万寿宫,也就是传统的江西会馆,只可惜门框上的对联已经被凿掉了。
被毁的何止这点?这个门框上的对联也被人用水泥糊上,辨认不清了。
街上还随处可见散落的石构件,像这种青石柱础大气而精美。
这种造型怪异的东东原来是染坊里专用的,用来压染过色的布料,好让染色更加牢靠。
向东街的小吃是我们每个人必须品尝的,后来爸爸告诉我这就是他们小时候吃过的山货。
除了油条,杯子糕、蒿子粑、糁子粑、油榨粑在长沙没见过,马练王有点像长沙的糖饺子。
其中的滋味大家自己来品尝吧!
向东街的红汤牛肉面也是必须要尝的,在往期的《少爷呷四方》里我已经介绍过了。
值得欣慰的是向东街的历史风貌保护工作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每天都有城管巡逻车在老城区各处巡视,一旦发现有违章拆建的情况会立刻制止。但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这条老街能得到更进一步的保护和修缮,让新化县城成为新化旅游一个亮丽的游客集散地!
最后还是请大家来观看由娄底电视台制作的《走遍娄底》第一期《寻味向东街》!
http://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a0150obm3b1&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期特别鸣谢@李小韬 @谭江平 @再起湘军 三位老师的大力支持!
敬请期待下期《湘村发现》 之 新化一日游(下)北塔与四都。
志大少爷订阅号,原创网络屌丝文学精品,各种吃喝玩乐,各种伪历史文化,欢迎订阅,给你好看~
点击“阅读原文”,看上期《湘村发现》 —— 曾国藩家族的九处十堂(全攻略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