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之 新化一日游(下)北塔和四都村
从向东街出来沿资水河一路向北,就到了北塔。史书记载始修于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落成,但据民间传说,这里原有一座木塔,因为南方天气潮湿,加上这里是个风口,所以后来因为年久失修而坍塌。直到清嘉庆年间,由周姓人氏当发起人,开始募捐重修,建塔无扎架,周围堆起土围,随塔升高,塔成将土运走,前后修了20年。
塔身为青砖料石结构。据碑文记载:“塔基压浆灌缝二十四层,中镇金色,四周嵌珠玉。”塔高42米,八角形,角上嵌石舫,状如翘角,覆铁瓦,铸铜顶,塔中有相对螺旋砖阶直升塔顶,共492级,塔内七层,层层壁画,书法及捐款人姓氏石刻。登塔凭窗,远处群山叠翠,脚下资水流碧,梅城古貌尽收眼底,历来名人登临,赋诗甚多。明参政胡有恒有登北塔绝顶诗:“江流去处空,一塔锁奔欲。势镇县之北,气雄资以东。举头疑日尽,长啸直天通。拟更探奇胜,西南首望崇。”
塔正门书“北门锁钥”四字,两边对联曰:“正欲凭栏舒远目,直顺循级上高头。”
走到塔下才觉得这座塔是如此雄伟。全青砖结构跟我们湘北的麻石塔完全不同,在细节方面更加精致,少了石材的粗犷。门上的这个石雕“双狮抢宝”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就像民居那样,塔的门和窗都做成了这种漂亮的门楼式样,上面的彩绘依然很精致。
2013年这里已经被列为国家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塔内,一层原有石刻不见了。
这里常年有一位八十多岁的娭毑守塔,谭老师说他已经守塔七十多年了,她祖上就是守塔人,所以她一直继承这个事情,如今老人已经儿孙满堂,但仍然每天坚持来守塔,几十年如一日。
从两边的楼梯拾级而上。
砖砌的过道顶呈整齐的拱形,真心佩服古代泥瓦匠的高超手艺,这不但要计算准确,做工之精也是现在的人无法企及的。
每上一层,塔外墙和内墙之间还有这样一个小的空间。
有几层还有这样的地方供游人休息。
据传,该塔的修建颇费匠心。它不像传统建筑一样搭起支架,而是周围堆起土围,随塔升高,一层层填土上去,塔成后将土运走,前后修了20年。因为缺少资金,上面几层都是靠乡绅和村寨捐款修建的,所以上面的很多石刻都是用来记载当年捐资人的姓名。
中国古代建塔,主要为镇守水口,兴旺文昌,所以塔多建于下游的水口处,以“文昌”命名者居多,所以在当时这里就叫“文塔”。
二层中厅有石刻“蔚起题名”,道光十三年秋,知县国庆题,刘立达书。四方碑刻有捐款人姓名,靠窗石碑刻有“新化县修建文塔考记”。蔚起 拼音:weì qǐ 基本解释:蓬勃兴起。做为文塔,这肯定是希望当地文教事业兴旺,多几个金榜题名的人。
中厅的地面也是排列有序的青砖。
三层是“三能色齐”,“晏氏专修北塔第三层及塔顶记”,愚外弟李嗣棠记并书,道光十四年甲午岁桂月十五日镌石。字为行草,书法飘逸。“三能”是星名。即三台。《史记·天官书》:“魁下六星,两两相比者,名曰三能。三能色齐,君臣和;不齐为乖戾。”
第四层正堂刻“四美并臻”,两边书“忠”、“孝”大字,四周为十二村捐款碑。“四美”是指指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并臻”就是全部齐备。
第五层刻“五云捧日”,道光十四年孟夏月,鲤门袁禹安立。下右有“太学生袁章龙,字禹安,号鲤门,勉捐己资修建第五层”,左下有“袁公禹安捐修北塔第五层记”。“五云”是指青﹑白﹑赤﹑黑﹑黄五色瑞云。
六层的石刻不见了,只有七层还有“七层摩苍穹”。“七层摩苍穹”出自唐代岑参的《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诗云: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到了每一层来仔细欣赏这里的壁画。
各种场景表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也讲述了一个个的故事。
该塔每层楼梯都设有窗户,可以通风采光,还能透过窗户,看见塔外秀美风光。
来到七层,极目北眺,远处群山叠翠,脚下资水奔流,尽收眼底。据当地老人说,以前该塔还要雄伟一些,在城北平地上突兀一座巨塔,人们登临塔的一楼,都要攀爬上去,气势壮美得多。后来下游修建了柘溪水库,因为防洪的需要,修建了高高的大堤。现在去塔的一层,反而要从堤上走下去,便没有了以前的气势。
下午我们继续驱车来到县城南边的四都村,这里有一个贞节牌坊。
这座牌坊的建成年代要早于北塔。高约9米,宽10米,为四柱三门三楼,用麻石雕凿装配的节孝石坊。柱作八方形,粗0.4米,立于3米长的圭脚石上,
主体是麻石,只有上面的碑刻是用的汉白玉。
中间的“圣旨”牌匾周边有雕刻的五条龙环绕,采用的雕镂工艺,造型十分精美。两旁悬塑神像,手执条幅,上书“一品当朝”、“指日高升”等字样。
三门上方两面各有题匾三幅。正面右楼牌匾是湖南布政使请求旌表奏章,言吴文凤之妻邹氏,性比松筠,操同冰雪,五年比翼,一旦分飞,悲夫鹄寡,对西风而饮泣,用白首以全贞,赡养父母相依到耄耋之年,教育儿子读书步旋广寒之月,乃闺门正气,巾帼完人。
左楼牌匾刻有礼部堂会核批文,嘉庆二年(1797年)十二月十六日,皇帝降旨:“应如所请,准予旌表”,命“地方官给银三十两”,由“本家自行建枋”。
中门上方镌嘉庆皇帝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初一日诏书:吴邹氏“淑范宜家,今宜昌后,早相夫而教子,俾移孝以作忠”,“旌表节孝邹氏”,“貤赠八品孺人”。
背面三题匾,左右为“锡宠”、“纶音”四个大字。 锡,赐给的意思。 “锡宠”,宠,宠爱、光荣;“纶音”,帝王的诏令。中是嘉庆帝圣旨:吴文凤因“雅尚素风,长迎善气,弓冶克勤,庭训箕裘,丕振家声”,亦“貤赠修职郎”衔。
枋上立一层斗拱,再设平板枋,再置一层斗拱,再施平板枋出檐。
柱的下端作夹杆抱鼓石十个,石鼓直径约1米,鼓下安放莲花边须弥座,石鼓上部镌石狮、石象各一对,呈倒垂状,栩栩如生。
该坊为吴文凤之子吴肇禋奉旨所建,历时十多年。吴肇禋在寡母教导下,自幼发愤读书,乾隆59年恩科中第十九名举人,嘉庆13年借补常德府学训导,后又推升岳州府学教授。据吴家后裔介绍,节孝坊后面原建有节孝祠,祠内挂有皇帝所赐金匾。现祠堂已毁,匾额无存,唯牌坊矗立180年仍完好如初。是娄底市内幸存的较为完整的麻石牌坊之一。
在牌坊的一侧,有一栋老式平板房。
在这里我们找到了默默守护牌坊的吴文凤的第7代后人吴益亭老人,现在他已经双目失明。
吴老说,1964年他在新化县“县委工作组”任职,“破四旧”、“文革”时,本乡的彭家村曾铁芝刚刚从部队回来,“是副排长,应当安排工作的,他可能跟公社的一些干部有小矛盾,没有安排工作。在吴老的帮助下,曾铁芝后来担任了苍溪公社的武装部长,文革时任四都公社的武装部长。”
吴老回忆道,在文革时,曾铁芝对吴老说,公社和大队研究决定,要砸牌坊和村边7层的宝塔,怎么办?吴老心痛地说,不能够砸啊!曾铁芝问那怎么保存下来呢?吴老把办法告诉了他。在来砸牌坊的前一天晚上,曾铁芝在党委会上说,牌坊不能砸。一:石头太硬太大,砸了没有什么用途;二:炸牌坊时对周围的房屋和人的安全有影响,如果把屋和人砸坏了,谁去赔;三:拆牌坊要打架子,要是人从上面跌下来跌死了谁负责?
“后来大家打退堂鼓,就这样保存下来了。”吴老讲起此事心有余悸。
四都村里其它的古建已经所剩无几。
木板房和石板路还保留了一点古朴的风貌。
在村中发现了这个怪怪的石牌坊,也不太高。
石牌坊后面的山坡上有这样一个石构件,貌似一个顶。
仔细一看这里原来是个墓,已经被盗过了。我在想这里是不是就是那个烈妇和她儿子的坟?
村里还有一个吴氏宗祠,已经完全荒废了。
对于新化的探访,这次只起了一个头,随着长韶娄高速和沪昆高铁的通车接近了长沙与新化的时空距离,在以后的时间里我还将更深一步探寻神秘的新化梅山文化。
志大少爷订阅号,原创网络屌丝文学精品,各种吃喝玩乐,各种伪历史文化,欢迎订阅,给你好看~
点击“阅读原文”,看上期《湘村发现》 —— 新化一日游(上)向东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