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076期:郴州桂阳庙下村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郴州桂阳县东城乡的庙下村是我在微博上发现的一个古老村落。它座东向西,背靠一座不高的小山,村东口一两口水塘,所有房子都按东西向的小巷比较规则地纵向排列。庙下是雷姓聚居地。据庙下雷氏族谱记载,“始祖雷公肇基在任朝内阁主事时弃职归里,于宋祥符元年(1008年)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徙居湖南桂北开派到此地”,看样子这家比我家先祖更早来到湖南,而且也是吉安府泰和县的老乡。


从村子东边看村子的全景,除了外围少量现代建筑,村中都是大片的青砖黑瓦。



这是村子的东口全景,站在这里我们才能感受到浓浓的湘南古村落风格。



这几棵几百年的松柏就像忠诚的卫兵守卫着这里。


村里的房子大多是纵向排列,房子的朝向基本一致,房子前后左右有青石巷道,但这些巷子不一定笔直地一通到底,形成“断头路”,经常要拐弯,所以容易迷路。但我的感觉是,只要有方向感,能辨别东南西北就没什么问题。


村口的这座钟楼是这里最显著的标志。


青砖木梁结构,高达五层,据说以前顶上安有一口铁钟,远远看上去像一座炮楼。这就是一个集发令和防守于一体的建筑。村里如果有事,管事的登楼敲钟,全村大小就可以到楼前的雷氏祠堂集合。一旦遇到外部势力攻村,这里居高临下,就是一个堡垒。


村口的凉亭也是村民们聚会的场所。




湘南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相同风格的古村落。其屋顶都比较陡,也许是湘南区域属于湿润气候,雨水多,屋顶陡便于消水。


村中的青石板路保存非常完好。


纵向的石板路边往往还有排水沟,这种设计是非常科学合理的。


村子的凉亭和巷子里有几块这样的永禁碑,这块上刻“永禁:禁止宰杀耕牛违者公罚不恕  公立”。


凉亭石柱上刻“永禁:亭内不许堆物、打铁为准”。


这是村中的古井。


村中的房子也极具湘南特色,不像湘中以北的古民居那样有明显的天井,都是独栋或者单独的院落。


 在热心村民指点下,我们才发现有块墙砖上刻着“万历卅年捌月大吉”的题记,这个村子里至今仍然保存着十几栋明代建筑。



老房子上保留的彩绘字画向我们展示了村子里以前浓浓的文化气息。


这里的建筑上木雕和石雕都十分精美,大量使用了高浮雕和透雕的手法。


这种墙角石上的狮子用了高浮雕的手法,其它的则是浅浮雕,这样的做法突出主体,立体感更强。



这种老铁锁在其它地方已经不多见了。



村落保存种类系统完整。民居、祠堂、凉亭、路、井、钟楼都有,而且村落保存相当完整。


村里有三个公祠,玺公祠 、阳公祠和广公祠 ,这是村北端保留最完好的玺公祠,它是桂阳最大的祠堂。外面的照墙是最原始的做法。


这里面最出名的就是门口的大戏台。


直到如今这里仍然是村里湘剧演出的重要地点,没想到这里还是湘剧的戏窝子,同时这里也是村里置办红白喜事酒席的主要场所。



这是庙下三大祠堂之一的广公祠,在村南边如今成了农家书屋和老年活动中心。


阳公祠就在钟楼处,现已不再使用。


湘南一带古村多,主要原因还是交通不便,生活困难所致。每个村都以族群聚居,传统家族势力较强,比如,所有村落基本都是一个家族所在,都建筑宗祠,像庙下有3个宗祠。这些祠堂主要是唱戏和村民集会,也用于祭祀。这种凝聚力也是村落能够延续好几百年的原因。


古村在时代的前进过程中逐渐老去,现代人对传统的记忆也在逐渐淡漠,但在庙下我们还分明能感受到那种由血缘构筑起来的乡情。


这是我们《湘村发现》的几个创始人在庙下村的合影,从右到左是老茂、小龙女、晟龙和我,我们是13年夏天去的庙下村,那天走得太急,有很多细致的地方没有注意到,另外当时没有航拍设备,虽然拍了几张全景,但还是留下了遗憾。但我们热爱传统文化和保护传统村落的想法正是从那时开始愈发强烈,《湘村发现》正是从14年起形成的组织,希望更多的人关心和参与我们湖南的传统村落保护中来!


去年在我的推荐下,湖南都市频道的《都市晚间》栏目采访了庙下村,并有幸看到了这里湘剧表演的场景。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168brjxjm&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