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湘村发现 171期:安化风雨桥(一)

志大少爷 志大少爷 2020-09-09


安化风雨桥跟安化黑茶、茶马古道一样已经成为了安化的名片,它的文化象征意义已经已经深植于广大民众的心里,安化县也把绝大多数风雨桥一起打包列入了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过我最近三年对安化县的走访调查,并用卫星地图等手段发现,安化目前至少现存有35座风雨桥,大的如永锡桥、十义桥、洢溪桥,小的如山河桥亭、木家桥等。他们规模、用材、结构方式各有不同,我准备用几期的篇幅来向大家展示安化风雨桥的现状。下图是我标记出来的安化风雨桥分布图。跟网上大多数29座的说法不同的是,从图上可以看出这35座风雨桥,大体分布在四大片区:大福片,位于安化东部,有3座;梅城片区位于东南部,有11座;东坪片区,位于安化中部,有12座;安化西部片区,有9座。目前我一共走访了其中的29座,余下6座争取今年全部走访完成。


安化风雨桥是安化先民在县域境内一些交通要道上逢溪架设的便民交通设施,供过往行人歇脚、避风躲雨,故名风雨桥。安化风雨桥均由青石桥墩、木质桥身和小青瓦桥顶三部分组成。桥身为长廊式通道,鹊木抬梁,全部采用卯榫结构,不用一颗铁钉,桥面用木板铺成,两旁有固定的木凳供行人休息,桥身两侧都是竖式木栏杆,通风采光极好,视线通透。大多歇山重檐,小青瓦桥顶檐角飞翘,顶上有塔或宝葫芦等装饰。有的风雨桥旁还建有免费为过往行人提供茶水的茶亭。所有风雨桥都是由当地一些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人士捐资修建,通常在桥头立碑或在桥梁上铭有记载捐资、建桥情况的文字。下面我将用几期的篇幅来向大家展示安化这些现存风雨桥的保存现状,从而引起大家的关注。


一、木家桥(木架桥)。位于清塘铺镇木桥村,建于1942年。


看文保碑上的简介,此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两端桥头顶各有一个四边翘角楼阁式顶,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两台,两层鹊木”。看着这些专业术语,我们这些建筑外行人看得一头雾水。不急,我跟大家通过对风雨桥的认识一起来学习一下中国古建筑的专业术语。


风雨桥简单地说就是在桥梁上搭建一个屋子,供人休息避雨。这种屋子一般是比较长的,像走廊,所以称廊桥;也有叫屋桥的;湘西和湘南也有叫花桥的;有些人把桥上的屋子叫长亭或者凉亭,所以又被叫做桥亭。既然桥上是屋子,那就跟中国传统古建筑要扯上关系。比如这里说的“悬山重檐小青瓦顶”就有三重含义。

悬山顶,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下图就是悬山顶。


再来看木家桥,下图中把楼阁顶忽略掉,可以看见桥头的阁楼顶下伸出另外一截屋檐,但跟上图当中的悬山顶就不一样了。这种做法叫“歇山顶”。


这就是一个歇山顶的造型,最大的特征就是顶两端各有一个三角形的墙面叫“山花”。上下一对比就能看出木家桥分明是歇山顶。


我在武冈曾经看见过一座真正的“重檐悬山顶”结构的风雨桥。如下图:


“重檐”是中国传统建筑之有两层屋檐者。在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下图就是典型的“重檐”建筑。


这就常见的单檐。


传统建筑中重檐的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而风雨桥的重檐是因为它在桥身中下部加了一个“腰檐”所致。


这个“腰檐”可以为坐在亭内休息的人起到一定的遮风挡雨的作用,同时可以以让桥板和下面的木梁尽可能少遭风雨。


“悬臂挑梁”是一种古老的搭桥方法,说白了就是在两端的石头上搭一根木头就成了一座悬臂挑梁桥。木架桥就是用很多根粗细均匀、长度一样的木料搭在河两岸的石台上建成的。


两台,是指的河两岸为搭建木梁而建的石台,如果在河道中建的用于支撑桥梁的台子就是桥墩。鹊木是放在桥台或者桥墩上端用来承受上部木梁压力的木料。它们通常数根为一组,上组和下组横竖交错铺成,一般最少有两层,多的5层。木架桥长度较短,所以只用了两层鹊木。


阁楼顶是一种建筑装饰形式,主要是为了美观,能让桥头感觉高大气派。


进入桥亭,这里面的木制屋架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抬梁式”结构。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


作为桥亭,中间是用来给人通行的,所以抬梁结构正中正好留下了一个较大的空间,两侧为歇亭,歇亭共4空,每空长3.4米,歇亭里装一块木板当长凳,供人休息。


风雨桥是过去人行要道,很多桥头都有商铺。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对这座风雨桥的结构认识,下面我们还将用这些知识来解读更多的风雨桥。


二、福星桥,或者叫落马桥。座落于梅城镇道观村。



福星桥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原名落马桥,可能是因为现在人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晦气,所以改名为福星桥。全长42米,通高7米,宽3.6米。桥身为歇山重檐式顶,上盖小青瓦,悬臂挑梁式木结构,两台两墩,棱形分水,五层鹊木。


南桥头有石阶级原来还有守桥亭,北桥头西侧有石台阶级。


原来南、北桥头和桥中间各有一个四边翘角阁楼式顶,中间的已经倒塌。前年刚进行过整修,以崭新的面貌向世人呈现,可惜的是没有完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来进行修复。


在介绍语里有“两台两墩”“梭形分水”“五层鹊木”的说法,两台两墩很好理解,除了两岸的桥台,河中又多了两个石砌的桥墩,用以支撑42米的桥身。


“梭形分水”是指桥墩和桥台在来水方向上做成尖形,这样做可以利用这个尖分开水流,减小水水流和水流所裹胁的树木等对桥台和桥墩的冲击力。桥墩的来水方向上还浮雕有蜈蚣,蜈蚣是梅山地区风雨桥桥墩上最常见的石雕吉祥物。传说洪水与蛟龙同行,蛟龙摇头摆尾易把桥墩打垮,而蜈蚣可以制服蛟龙。石墩上雕刻蜈蚣是对桥的祈福保护,起到镇龙护桥的作用。


另外我们可以看见桥墩上的鹊木最上层的纵向层最长,越往下越短,形成一个倒梯形,有助于把上面较大的受力面积逐级缩小到桥墩或者桥台上。一般来讲,悬臂越长,悬臂中间所受的重力也就越大,时间一长,悬臂中间就会变形下沉。而这种结构有利于保护梁木不至过早变形,可以把桥墩与桥台的间距做大。



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15空。


风雨桥上经常有人在上面作诗作画,成为了文化传播的一种途径。


三、乐善桥,位于马路镇严家庄村。



看文保碑上介绍:乐善桥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长16.7米,通高9米,宽3.8米。桥身为歇山重檐式,盖小青瓦顶,县臂挑梁式木结构梁架,两台,棱形分水,四层鹊木。


大家来看这个桥台,来水方向也进行了削尖,成了半个“棱形分水”,这种设计也同样有利于减小流水对桥台的冲刷破坏。上面的四层鹊木应该还是原物,上下层之间还用木锥进行连接加固。


这里我要指出文保碑上一处错误,这座桥不是“悬山重檐”,而是“硬山重檐”。原因就是桥两头的封火墙。


硬山是中国传统的建筑表现手法,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外观呈人字形,两侧山墙平于或略高于屋顶。下图就传统的硬山顶,它跟悬山顶最大的不同就是山墙上的屋檐没有伸出来。


在我国南方,很多传统建筑上的硬山顶建筑上为了防火,建了一种“封火墙”,如下图。湖南地区把这种封火墙按造型不同叫作“山字垛”、“人字垛”、“猫弓背”等等,但所有带封火墙的屋顶都算硬山顶。


在封火墙上往往会加上很多装饰,比如墙角和正中的灰塑。


墙檐下的彩绘。


风雨桥是一种公益设施,一般都是当地乡绅或者大家族共同集资修建,在这种建筑上都会留下很多很多关于公益、劝善的对联,有些对联还会用桥名作为藏头联。比如这幅对联“乐已亦乐功全施济,善身兼善世利溥往来”。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在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人们共同奉行的美德。


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7空,每空1.9米。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在这些老的风雨桥正中都是神龛,供奉最多的是关公,再有就是杨泗,当然也有观音菩萨。




在脊檩上发现了“大清光绪二十年 甲午岁孟冬月谷旦”的题记。


这里还有主修邓世伦、邓世好,协修秀江、凤林、兴发、兴谱、必遵、必道等等。


锯匠陈显庆,梓匠汤荣X。这座桥大部分工程都是木匠完成的,光是锯木头都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量,所以有了单独的“锯匠。梓匠则是指的木匠,他们的工作则是制作各种木构件并进行安装,这是一项非常有技术性的工种。


找到了一段过去锯匠工作的场景,大家来感受一下。


四、洢溪桥。位于东坪镇木子村。


洢溪桥建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长77米,通高12米,宽3.7米,两台三墩,桥身为重檐歇山式,悬臂挑梁木结构梁架,梭形分水。


这个桥头的歇山顶很明显了,但我觉得这里可能也有过一个楼阁顶,只是后来整修时没有重建。


棱形分水自不用说。


我们可以帮忙补充一下有四层鹊木。


这座桥是安化第二长的风雨桥,从桥的一头看另一头就像是一个隧道。



中间为走道,两侧为歇亭,歇亭共30空,每空长2.3米。


抬头一看横梁上刻满了字迹,这些全都是捐资人的信息。像这一条是“原任永州府新田县学正堂张大盛公后裔鼎建”。


这是“邑痒生贺廷纪公后裔建修”。


太多了,每根都有,他们不但题记,而且是用刻刀刻上去,把先祖的名字和功名头衔都写上,这样可以光宗耀祖。据统计廊桥内柱共有33根,为各姓氏族上及个人单独捐助集合而成,每间为一捐助单位,梁上标明捐助者。其中有张姓,廖姓,贺姓,林姓,吉姓,周姓,刘姓,李姓,谌姓共八姓 ,张姓最多,有11间。


这里的神龛供奉的就是杨泗将军。杨泗,一作杨四,俗称杨泗将军、杨四将军、杨家四爷、斩龙杨泗将军,是起源于湖南民间的道教水神,广泛信仰于长江上、中、下游地区。


他的形象一般是身穿铠甲,头戴金盔,右手执一大钺斧,形貌是位少年神将,风神俊朗。关于杨泗将军的来历,说法不同。一说杨泗将军是一个因治水有功而被封为将军的明朝人,一说杨泗将军是晋朝周处那样的敢于斩杀孽龙的勇士,一说杨泗将军就是南宋农民起义领袖杨幺。反正主要是在有水的地方被湖南的百姓们奉为保佑一方平安的神。


东南方有桥亭三间,就是守桥人住的房子。风雨桥是交通要道,平时需要有专人来看护保养,于是专业的守桥人也应运而生。建桥以来张姓后裔世代守卫着该桥,每过一段时间会选出守桥人(一般为无子嗣的人,希望守桥积福),守桥人居住在东面三间厢房,西面豆腐房所攒下的碎钱交由守桥人免费给路人泡制茶水,打扫桥面卫生。


守桥人也可以自己摆个小摊谋点营生。以前当地还会提供一点田产让他们耕种,或者直接按期施米作为报酬。


五、适中桥,位于仙溪镇圳中村,跨杨家溪。


建于清宣统辛亥年。(1911年),长14.5m,宽5.6m,高7.5m。


大桥为悬山重檐小青瓦顶,悬臂挑梁式木结构梁架,二台,桥梁中间从河底用石头做底上有两圆木支撑,其上托桥亭。


南、北桥头顶上各加建四角翘起的楼阁式顶,檐下楷书“适中桥”。


中间为过道,两边为歇亭,共5空。


脊檩上有“皇上宣统辛亥年季春谷旦”的题记,辛亥革命是在10月,所以在这年春天还是清朝宣统的年号。



“学大寨精神”,“社会主义好”,这都是时代的记忆。


目前适中桥已得到修缮,只是支撑梁架的圆木被水泥梁柱来代替,有点遗憾。


桥头有一座杨氏支祠,适中桥就是由当地的杨氏族人集资修建,把桥和祠堂修在一起也是为了体现家族的荣耀。前面所讲的木家桥的桥头也有一座萧氏宗祠,那座桥也是萧氏族人所建。


今天先向大家介绍了这五座风雨桥,它们在结构和造型上都有代表性,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几个关于风雨桥建筑的名词,这有助于我们今后的观察。我还将在以后的《湘村发现》中分几期向大家展示更多的安化风雨桥。



最后请大家观看我航拍的这几座风雨桥视频。


本期特别感谢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李雨薇老师提供的建筑学术指导!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

初探益阳古城

安化刘家大院   

安化陶澍故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