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197期:平江哲寮村
从平江梅仙镇向北走6公里左右,翻过姜源岭、走过黎家大屋,来到一片山间盆地,盆地中有106国道和平汝高速穿过,这里就是哲寮村。
哲寮村95%以上的村民都姓湛,据说这里是全国湛姓最多、最集中的村庄。传说元末明初时,湛氏开平始祖福六公湛平治在岳阜古道一条小溪旁边开了个歇脚的茶寮酒肆。福六公其人博学睿智,待人热情好客,久而久之来往的人便把这个地方称为“哲寮”。哲指智慧,寮为茶舍之意。哲寮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景优美,有碧龙峡、双狮岩自然峡谷两处,古建筑十余座、石拱桥,古井、古庙、古塔生机盎然。哲寮湛氏宗祠、翔霄塔、五栋古屋堂和两座古石桥和湛其英古墓等十处古迹被列为县级保护文物。湛氏宗祠位于盆地中央。
湛氏宗祠于乾隆五十年(1792)合族捐建,清道光年间扩建,保存完整。2014年,湛氏家族内部关于祠堂修缮还是拆除新建的问题经历过一番激烈争论。在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湛氏祠堂最终得到保护性修缮。
在祠堂的外墙上有一块刻有《奉上饬例》告示的石碑,石碑立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石碑上最后有“嗣后遇有乡保社长夫役草料采买等差,军丁概予准免,毋得违例混派。倘敢故违,定行深究”。也就是说凭此碑湛氏子孙可免征皇粮。这在古代可以说是一种殊荣。哲寮湛氏发家应当是缘于漕运商机。明朝建都北京,兑解京仓的漕粮仍运往南京,永乐八年(1410)开辟漕河。平江漕运每年正米六千八百四十四石,每石运输成本加耗米三斗六升,三六耗米达二千四百六十三石八斗四升。当时民运粮船从昌江过洞庭、下长江,运至淮安、临清、滁州、德州,转交通州、天津二仓,经常船翻粮毁,往返劳损之至苦不堪言。湛华叟主持漕运数十年,负责解运平江及巴陵、湘阴、长沙、浏阳、湖北通城、江西义宁共周边七县一州,深感国饷急需而民苦役事,他以国事为重,坚持勤王利民,喜施济分仁。凡商号因灾欠债不还的,他年年岁岁从不立卷、不问偿,其慈惠之名众口皆碑。他作出的最大贡献,请求朝廷将南米改为兑运,民运转漕给官军,由官军补船费,从此双方便利。此法开辟,成化七年(1471)南粮终于改兑运为官军长运,平江等县纳粮只需运至岳州黄华亭交兑官军。明宣德元年(1426)仙逝,享年八十一岁。因功勋卓著,皇恩浩荡永封湛家子孙承当粮运官。
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我找到了位于村子西边的翔霄塔。
石塔建在一座小山头之上也是小河流出的地方,湘南称之为“下首”。
翔霄塔,后改为干霄塔,平江唯一保存完好的文峰塔,始建于清代(公元1876年),系清代秀才湛瑞生为首捐资修建。塔高12米,塔边长2米,周长12米,直径3.4米,外形呈六边形,共七层,东西朝向,占地面积60平方米。由长方形麻石构成,为清代建筑风格,古朴庄重,美观大方。华表可以捍门户,层塔可以作峰峦。他坚定地认为,水口西北船形山嘴的低沉地势,事有不必传之於古,而可创之于今。便召集宗祠公议,众皆踊跃输金,遂甃石建塔。他取名“翔霄塔”,希望本族后来者科甲连登,翔腾霄汉。
塔上刻有《翔霄塔记》。
塔身最高一层上有“魁星点斗”浮雕石像,这是希望村中文运昌盛的标志。
翔霄塔隔河对岸还有水口庙,也主要是用于风水。
村中古民居分布于这个5平方公里的盆地之中,大致分为“北山”、“咀上”、“瑶上”、“哲寮”四处。
北山位于村子北边的山脚下。
走进这里引起人注意的是路边的六对旗杆石。
旗杆石在古代主要是由于家中有人考上了功名才可以在屋前或者祠堂门前树立的一种标志物,一般两个一对用来安放旗杆,旗杆上一般写上功名等内容,以示炫耀。
麻石柱高1.8米,上方刻成乌斗曲线形态,柱体两个洞孔天方地圆。
左边首块篆刻字迹清晰:“乾隆四十四年己亥岁恩科乡试中试第十三名举人湛启云立”。第二块:“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六月初十日巳时太学生湛启第竖立”。第三块:“大清嘉庆三年戊午季冬月吉旦贡生湛先万立”。
十七世湛启云科考中举,三百多年后哲寮湛家终于扬眉吐气。由旌典官拨银三十两,听其家族自行修建。允许厅堂走廊前列屏树斗,或设于门,或建他所,或四柱,或二柱。旗杆顶部带有乌斗图形,一斗为举人,二斗为进士,宣耀经魁折桂的功德。
旗杆石后就是湛启云旧居北山屋。
梁架上双鹤啣莲金碧辉煌,撑拱、雀替雕花精美。
神龛顶梁悬挂“庆合三星”贺匾,落款为原任广西全省提刑按察使司余有钦题,赞叹哲寮湛氏瓜瓞绵绵,北斗魁星光芒耀亮。
这里是咀上,位于村子西边,这里也是村中古民居最集中的区域。
在咀上还有一处民居前有两对旗杆石。
民居内部屋舍所剩不多,但朝门上保留的石构件还很完整。
这是上咀头屋,朝门进行了整修。
门上横梁上雕花精美。
院内有两进。
在中厅内发现了这种木制梁架,应该是清中期甚至是更早的做法,上次在平江加义镇的“岁进士”老屋里也发现过。
下面是另外几处咀上民居。
在祠堂东边还有一处两进两横的大屋被新建筑包围,容易被乎视。
在这里有两块古匾,中厅中是乾隆五十七年的“举案高风”。
一看上款,提名的人可不得了,是当年“钦命提督湖南全省学院张姚成”。张姚成,字自东,一字讱轩,号忍斋,仁和人。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乾隆五十四年五月己未命内阁侍读张姚成提督湖南学政。
后厅正堂内还有一块看不清年代的“双鹤翔松”匾。
题名人是“翰林院修撰加七级张径田”。张径田是乾隆年间进士,其它信息不多。
屋里老人还带我找到了朝门后墙上镶嵌的一块刻于嘉庆十五年的石碑,讲叙了辉武公领四子创建大屋的经历。
位于村子西南的瑶上目前还保留有三处大屋,它们一字排开。
这是始建于明的唐贤大屋,屋内屋外的石雕和木雕都非常精美。。
在唐贤大屋右边这座不起眼的院子里却有意外的惊喜。
在屋里老人的指引下我找到了朝门内的这块青砖,上面有“康熙五十五年立丙申”的字样。这样我们可以初步判断房子的建造年代为1716年左右,距今300多年了!
屋内的梁架结构跟前面看见的几座大屋做法一致,所以可以大致看出有这种做法的大屋年代大多为康熙年左右。
这座大院左侧横屋里居然还有一座戏台,这也是非常罕见的做法。
这是最边上的一座小院,装修简约,像是晚清或者民国年间的产物。
村里蜿蜒流淌着几条小河,灌溉着村中数百亩良田,勤劳的湛氏族人在河上修建了大量农田水利设施,几百年来依旧造福着这里。
在哲寮村盆地东部有一座石拱桥横跨河上,这就是金马桥。
当年除了湛氏宗祠门前立有“奉上饬例”告示外,凡官员往来哲寮金马桥 “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附近的峡谷之中也有石板桥。
第一次来哲寮时祠堂这里正好办了一个武术培训班,村里的很多小朋友在这里学习武术。
哲寮十八世祖湛其英,生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后来参加曾国潘湘军,后随左宗棠在新疆平定叛乱,屡建战功,军功由保蓝翎把总,拔补为千总,之后加封守备,拔擢为都司,赏换花翎,免补游击,以参将升用,招补副将,赏总兵记名提督,诰授建威将军,赏“扬勇巴鲁图”,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在甘肃西宁小峡口平叛中,力战阵亡,是年49岁,给正一品封典,子孙世袭骑都尉。据不完全统计,平江湛氏在明清有:秀才十三人,拔贡二人,郡庠生七十四人,太学生三十九人,举人一人,赐进士一人;文职有知府一人,知县四人;武职有将军一人,卫守、守备、游击、都尉、千总八十六人。民国时期,参加北伐战争二百七十多人,师级一人,团级四人,连排级二十八人。直到当代湛氏家族仍然继承着祖先们崇文尚武的精神,人才辈出。
最后请观看我航拍的哲寮村视频。
声明:本文中所有原创图片和视频未经许可严禁转载盗用,违者必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