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村发现 070期:浏阳三牌坊
牌坊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又叫牌楼,是中国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由门棂演变而来,多为古人感念有功之人或事而修建,意在褒扬功德,旌表节烈,有人把牌坊称为中国所特有的“个人纪念碑”,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贞洁牌坊。明朝初年,朱元璋曾诏令旌表节妇,“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贞洁牌坊就是这种奖励制度的产物。
今天向大家介绍我们长沙的浏阳市乡间的三个牌坊。第一个是位于浏阳市沿溪镇沙龙村大龙组的一座清代贞节牌坊—— 罗周氏节孝坊。
找到这里费了一番周折,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小村合并所致,这里以前是“榴花塘”,很多沙龙村的人还不知道大龙组在哪里。到了榴花的地界这里的人都知道牌坊的地方。
这座牌坊大约有5米多高。坐西向东,卯榫结构,4柱3门,比较引人注目。整个牌坊由麻石与青石建成,柱基下分别立有抱鼓石。牌坊在文革期间遭受了人为破坏,造成残损,牌坊上所有记录有史料文字的石刻全部不见了,只剩下了主体框架。
仔细观察,可看到石柱石梁上雕刻的浅浮雕,中柱单额枋上是“双狮滚球”。
小额枋则是“双凤朝阳”和“双龙戏珠”。
背面除了双凤朝阳还有“五福临门”。
各种图案与纹饰精美。村民们说,以前大门上面还有两三层,高达10多米,有各种颜色的浮雕、铜铃铛,中间则是一块雪白光滑的大理石碑,上面刻着“圣旨”二字,下面碑刻“节孝”,两边分别是“百世”与“流芳”,今不存。
坊顶用青石雕的斗拱承托。
坊顶的边檐四周用青石波浪挂落。
每根柱子两边都有抱鼓石。
这座牌坊建于清朝同治六年(1867年),是为表彰当地一位妇女周氏而立。周氏嫁到罗家后,10多岁就守了寡。她活了90多岁,但一直没再嫁。周氏独自将儿子抚养大,后来儿子在朝廷当了官,皇帝钦准给周氏立一个贞节牌坊。对于此座贞节牌坊,同治年间编的《浏阳县志》里有记载:“罗周氏节妇坊,在大珑,同治六年为罗英汉妻立。”
下面介绍的是界口塅牌坊,它孤零零地树立在一片田野之中,旁边是一条从平江到长沙的古道,在交通要道之上,在空旷处尽力显得突兀。网上介绍:“街口塅(现名界口塅)牌坊,座落在四新村界口塅村民小组,始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该地原为平江、社港、龙伏、沙市通往长沙之兵马大道。牌坊用麻石砌而成,前面左右一对威武的狮子,牌坊高度两丈有余,上面安装铜铃两对,风吹铃动,响声动听。”
它的保存状况比罗周氏牌坊更惨,它高6米,四柱三门,材料全部是麻石。只剩下了几根框架,所有文字荡然无存。建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为李门邹氏黄氏婆媳贞节牌坊,李氏族谱记载:“儒林郎李同雅之妻邹氏,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丙午岁正月二十日出生,同治元年(1861年)壬戌岁九月二十日殁葬于街口塅石岩冲界口上,十九夫故守节,敕封安人。儒林郎李乐海之妻黄氏,嘉庆七年(1802年)壬戌岁十月二十五日出生,道光十一年(1831年)辛卯岁十月初二日殁,时年二十九岁,旌表节孝,敕封安人。”
从保存下来的部分石雕来看,这座牌坊的雕工更加精致!像中间的这个明间额枋正面雕刻的“八仙”和“福禄寿星”人物表情生动,动作姿态优美。
牌坊背面的浅浮雕线条流畅。
抱鼓石已无,但石柱上还有固定抱鼓石用的铁隼。
位于新街社区的张孝烈祠牌坊。下面是张孝烈祠牌坊的资料图。这是一处清末旌表孝烈贞节妇张盛氏的纪念性石构建筑。据考证,清咸丰六年(1856年)6月,粤匪(指的广西过来的太平军)犯长沙,由浏北掠而西,19日清晨,贼飚至,张家仅剩80余岁且有足疾的张翁与服待的儿媳张盛氏在家,粤匪胁迫张翁交出财物无果,又威逼张氏妻从,妇注拒益坚,贼怒抽刃,盛氏为捍翁,身中数刀昏死血泊之中。此事被传为佳话,后敕封“孝烈”妇,清廷许张家建祠、坊祀之。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张家建好了祠堂与牌坊,文革中牌坊顶部结构及圣旨牌等被毁。
可惜的是当我到达此地时,看到的是一块空空如也的平地,牌坊已经于14年被人拆毁,据说是被卖掉了!只可我惜来晚了一步!
这时只剩下孝烈祠后的一间木房子,还有一位老人家住在这里。
老屋岌岌可危,估计我拍的是这栋老房子最后的影像!
贞节牌坊是一种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的历史建筑,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根据同治年间的《浏阳县志》记载,明代时,浏阳仅有3座贞节牌坊,到了清代增加到50座。从文物价值来说,贞节牌坊熔古人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民风民俗于一炉,结构自成一格,我们不能一味地否定牌坊的作用,而且对现存不多的牌坊应该倍加珍惜!
点击后面蓝色链接,查看上期《湘村发现》—— 双峰三塘铺柏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