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情普京:俄乌战云密布,德国为何总慢人一步

小世儿 世界说 2022-03-14


“德国是一个普京同情者(Putinversteher)的国度。”


伴随着当前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的升级,这样一个德语词汇频繁地出现社交网络乃至媒体报道之中。在俄乌危机前期,有别于美国等北约国家,德国政府在援助乌克兰问题态度含糊,并明确地拒绝派出兵力和重型武器,因此被不少批评者们扣上了“普京同情者”这顶帽子。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成为俄罗斯权力核心以来,弗拉基米尔·普京在其执政的二十多年里,以强硬的政治风格与西方世界形成明显的张力。无论是俄格战争、乌东战争还是当前的俄罗斯-乌克兰危机,每过几年,俄罗斯与西方世界就间歇性进入剑拔弩张的关系低谷。尽管作为西欧大国,德国政坛的主流立场是明确地倒向西方阵营,然而,对普京持有同情态度的声音同样持续不断。以至于在德语中出现了“普京同情者”这样一个独特的词汇,用以形容德国政坛上对普京所领导的俄罗斯政府持有同情态度的政治人物。


这些“普京同情者”并非都是边缘政客;相反,一部分人身居要职,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前联邦总理格哈特·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最近几天,他的亲俄言论已经把与自己同出一党的现任总理朔尔茨坑惨了。


作为“普京同情者”的前总理


格哈特·施罗德一直是非常铁杆的亲俄派。在本次俄罗斯-乌克兰危机中,当西方世界的媒体舆论对普京发出一边倒的谴责之声,施罗德却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乌克兰:克里姆林宫在俄罗斯乌克兰边境集结超过十万军力之后,乌克兰向西方世界发出求援讯息,在这样的当口,施罗德在他名为“议程(die Agenda)”的播客中,直接批评乌克兰要求武器援助的行为,认为其“军刀嘎嘎作响(Säbelrasseln)”,大有挑衅引战的意味。


● 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 / 网络


此言一出,立即不出意料地引发广泛争议。


这不是施罗德第一次在俄罗斯问题上表现出相对亲俄的态度。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施罗德公开反对对俄罗斯的制裁,认为制裁对俄德双方都造成极大的损失;2020年,俄罗斯反对派领袖纳瓦尔尼遭遇投毒,施罗德认为没有确凿的事实证明此举是俄罗斯政府所为。为此,纳瓦尔尼愤怒地反击施罗德,认为后者已经成为“普京的跑腿(Laufbursche Putins)”。


直接能够解释施罗德亲俄态度的,是他除前总理之外的另一重身份——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在德国的代理人。在2005年选举失利后,施罗德宣布不再在基民盟和社民党联合组成的执政联盟内阁任职,并在之后致力俄罗斯对德国的天然气进口:他先后担任俄国天然气巨头北溪股份公司(Nord Stream AG.)、北溪二号股份公司和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的高管,并即将担任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的监事会成员。因此,维持德国与俄罗斯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西方世界所制裁,才能够保护施罗德自己的商业利益。


德国与俄罗斯之间天然气工业的密切关系不止体现在施罗德一个人身上,不少利益相关者都无法完全和俄罗斯持切割态度:德国在能源市场上高度依赖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按照Tagesschau的报道,德国进口天然气中有超过50%来自俄罗斯的输送。目前,德国经济正在推动绿色转型,天然气则是转型期间解决燃料问题的重要方式,这样一种依赖关系,让相关的政治人士始终不希望从帝国主义扩张的角度解读俄罗斯的外交政治,以免将其打成一个敌对甚至威胁西方世界的他者形象。


● “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工程现场 / 网络


北德的梅克伦堡-前波拉美尼亚州州长曼努埃拉·施维斯格(Manuela Schwesig)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她对俄罗斯-乌克兰危机的归责问题表态含糊。即使在社民党作出声明之后,这位去年刚刚胜选的州长也不愿将冲突问题归咎俄罗斯,而是对此三缄其口。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施维斯格却一再表态德国与俄罗斯合作的“北溪二号”管道项目必须实现,并且谴责美国对制裁“北溪二号”的呼吁。施维斯格如此表现的原因很简单:北溪项目的管道从波罗的海经过,在该州登陆德国,这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站到普京的角度上想问题”


如果说施罗德们对俄罗斯的同情有明确的经济动机,那么另一种亲俄派的视角,则是从政治出发,强调从俄罗斯的角度理解西方世界带来的威胁,从而主张以对话的态度处理对俄关系。


另一位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就是这种思路的代表。施密特在去世前,不断呼吁要对普京政府报以更多的理解。他认为,“我们不必喜欢普京的政治,但是要从历史上对这一问题形成理解。”施密特认为,要“站在普京的角度上想问题”,面对北约向东部不断扩张、乌克兰等国可能被纳入西方阵营的事实,自然会使莫斯科产生愤怒和焦虑,作为国家元首,普京在这种环境下必须思考,“将如何维护俄罗斯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的广阔领土”。


● 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1918-2015) / 网络


施密特的观点,被看作是继承了前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Willy Brandt)留下的东方政治(Ostpolitik)的传统。勃兰特从1969年起,推动与之前的基民盟政府不同的、对待共产主义阵营的“东方政治”,强调与共产主义国家寻求对话和解,以解决当时的两德问题。这一政治思路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成为勃兰特所在的社民党乃至整个德国政坛的一种典型风格,即通过寻求理解和对话的和平主义路径来解决东欧的政治问题。


这种倡导应该站到普京立场上看问题的思路,受到德国的左翼政治人士们的欢迎。因此,在德国政治呈现出有趣而富有争议的现象:左翼人士对政治观点上明显具有保守主义色彩的普京反而持相对同情的态度。


左翼党(die Linke)是亲俄派的“大户”。2014年春天,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欧盟随即认定俄罗斯违反国际法,对其进行制裁。对此,德国的极左派人士激烈反对。2014年3月,左翼党副主席萨哈·沃根内特(Sahra Wagenknecht)公开指责默克尔政府恶化与俄罗斯的关系,成为美国外交的棋子。左翼党的国会党团外交事务发言人格雷戈·吉西(Gregor Gysi)作为一位有名的“普京同情者”,则始终倡导与西方与俄罗斯展开对等的谈判,并认为西方应该给予俄罗斯以有安全感的边界,“西方阵营太过傲慢了。”


即使是激进的社运人士,也不乏亲俄派。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德国记者、欧洲最著名的女权主义活动家之一爱丽丝·斯瓦泽(Alice Schwarzer)发表题为《为什么我无论如何都支持普京》的文章。她在其中非常明确地指责,西方媒体在克里米亚事件之后对俄罗斯进行了史无前例的事实扭曲。在她看来,俄罗斯本受到西方阵营的压迫,是傲慢的西方阵营将普京看作是发动新冷战的狂人,而对于自身违约向东扩张的行径毫无反省。


● 爱丽丝·斯瓦泽 / spiegel.de


对于这样的现象,俄罗斯著名的反对派人士、前杜马议员波罗马廖夫在2015年7月接受《时代周报》的采访的时候直呼是“全世界左派的悲剧所在”:克里米亚事件中,他是俄罗斯杜马唯一一个对克里米亚入俄问题投下反对票的人,在他看来,左派的目的是对帝国主义的反对,但是通过支持普京来反对美国,相当于用东方帝国主义来反对西方帝国主义。


朔尔茨与社民党的不安


德国现任总理奥拉夫·朔尔茨本人原本也可能是新一位“普京同情者”总理:他与勃兰特和施罗德一样出身传统上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社民党,直到目前仍然极力避免对“北溪二号”发表针对性言论,在上任前后也曾多次表示过将寻求发展新的“东方政治”,愿意与俄罗斯维持稳定对话并发展双边关系。


然而,这一次俄罗斯-乌克兰危机,德国的主流民意上要求对俄采取强硬措施的一派空前活跃。德国国内舆论不断出现批评声音,认为政府在对俄态度上不够强硬。1月14日,73名德国学者在《时代周报》上发表致德国政府的公开信,明确要求德国政府站在乌克兰的一边,停止对俄罗斯政府的绥靖政策。


在这种情况下,亲俄派的话语空间自然被明显压缩,而施罗德这样的铁杆亲俄派则遭遇了激烈的批评,反对者认为,施罗德为商业利益出卖了国家利益。联盟党的议会事务负责人Thorsten Frei就要求朔尔茨为“政治与游说的丑陋结合”承担后果。在联盟党中,要求不再为施罗德维持前总理待遇的声音时有爆发,在他们看来,施罗德是在用德国税收所提供的条件来为俄罗斯谋求在德商业利益。


● 2月14日,朔尔茨在俄乌局势剧烈升级之际访问乌克兰 / 网络


这样的压力直接影响了施罗德所在的政党、也就是目前执政的社民党。施罗德针对乌克兰的争议言论发表之后,有媒体爆料,1月初,施罗德与包括前党首马丁·舒尔茨在内的几位社民党人士、以及内政部国务秘书曾就对俄政策举行过一次秘密会议。尽管按照与会人士的说法,会上并没有讨论包括北溪2号在内的敏感议题,但这已经给了外界一种普京代理人正在影响德国政治的印象。


为了避免被打成施罗德式的“普京同情者”,社民党的政要们纷纷发表意见,与施罗德划清界限。社民党领导人拉尔斯·柯林贝尔(Lars Klingbeil)认为施罗德对于乌克兰的指责是“绝对错误的(Das ist absolut falsch)”。柯林贝尔表示,目前的社民党的意见是明确统一的,俄乌冲突的升级问题出在俄罗斯。言下之意,施罗德与社民党的路线已经偏离。社民党秘书长凯文·库内特(Kevin Kuehnert)则直接通过《每日镜报》表态,批评施罗德没有将自己的商业利益和前总理的社会身份有效区分开。


作为施罗德之后的又一位社民党出身的联邦总理,朔尔茨显然也无法回避外界对社民党以及他本人的质疑。或许正因如此,二月以来,朔尔茨开始展开一系列外交动作,以明确的行动展现他本人及领导的政府的态度:2月7日,朔尔茨对美国进行就职访问,表态“如果俄罗斯入侵乌克兰,将面临全方位、长时间的严厉制裁”,并且“所有的事项都可能成为制裁的对象”,明确表达德国对于乌克兰的支持;而2月14日、2月15日,朔尔茨更是先后到访基辅和莫斯科,直接在本次乌克兰危机的风暴中心与双方展开对话。


“我才是现在的总理。”2月8日,在面对CNN的采访时,朔尔茨如是说。(责编 / 张希蓓)


点击图片直达往期精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