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编辑深度对话刘力红教授(科普与避坑篇)

刘力红 同有三和基金会 2022-12-12




编者按:

 

2021年10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同有三和基金会理事长刘力红教授新作《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问世,这是继《思考中医》之后,又一部热销的中医文化类著作。相比《思考中医》,这本新作侧重于对哪些方面的阐述?能否回应当下人们对于全球新冠疫情和个体生命健康的疑问与思考?在它诞生的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出版故事?

 

为了对围绕这部作品产生的一系列思考与问题进行回应,就“中医在疫情和后疫情时代对于健康与健康中国建设的意义”等课题开展相关探索研究。2022年7月19日,同有三和基金会联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以出版人访谈中医人的形式,围绕《做好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进行深度对话。本期的对谈嘉宾及主持人为:同有三和基金会理事长刘力红教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首席策划编辑刘观涛主任、中医师承编辑部责任编辑宋雨辉女士。我们将此次对话内容整理成文字,并按照“青年中医成长”、“科普与避坑”、“身心健康”、“读书与文字”、“新模式探索”五个主题篇章进行呈现,以飨读者。本文为“科普与避坑篇”。



宋雨辉:我们最近遇到很多想做中医科普的作者,但很多时候都处在一个“大家听不懂”的状态,不能很接地气地去做大众健康科普,刘老师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好的建议?


刘力红:我现在也不能说已经做到了,依然还是在尝试。实际上科普是最难的,有句话叫深入浅出,其表达的就是一种前因后果,没有深入就不可能浅出。你没有做好,或者说没有曾经做好过一个临床医生——一个会看病的医生,实际上内心也感受不到“为什么想成为一个让人不生病的科普作家或者工作者”,这会很难。当你经历过之后,见过这些很难、很危的事情,深入过之后,慢慢地你才想走出来:怎么能够用更直白的、大家能听明白的方式告诉世人。


实际上,这也是我第一位师父(编者注:李阳波老师)曾经跟我说的,要把中医讲清楚。那个时候很多老中医临床看病很好,但确实一上课就不行了,说不“圆”;或卡在哪个点上出不来,就是我们说的“茶壶里面煮饺子倒不出来”。但我师父很直白地讲,中医只要你自己明白了,就一定能把人家搞定。除非你自己没有明白,糊里糊涂,经常是“大概这样”,你说出来也会是“大概这样”。也就是说在理性思维上,第一位师父给我很大熏陶,让我在陈述经典方面,至少自己领悟到并能够相对用现代讲的“说人话”的形式表达出来。所以,可能还是要深入和经历,训练当然也需要,讲多了自然会出来,但你必需有这个经历,才可能有这个表达。



宋雨辉:这就是一个厚积薄发,深入浅出的过程。是不是也要学习很多别的东西?因为在书里您也提到很多其他的知识和体会,通常是在游学、访问中与各行各业不同的人士交流而得到的,所以除了文字、跟师这种传统常规的学习方式外,我们的学问和生命真正提升的路径是否还有很多?我们又该怎么去把握,乃至创造这种路径和方法?


刘力红:对于这点,我不是谦虚,确实涉猎不多,更谈不上广。但确实从面上看,好像我又能说很多,就像《思考中医》那样。我们前天去看钱老(编者注:钱超尘教授)的时候,偶然发现一个红学家在他楼下,钱老在八楼,他在二楼。我记得《思考中医》里也写到周汝昌先生,他是公认的大红学家,但《红楼梦》我实际上并没看过,他送我一本书,我很坦白地跟他说:“《红楼梦》我曾经下决心要看一遍,但最多看到前几十回的时候,就没法再往下走了。”到今天为止都没有通读过《红楼梦》,这实际上也是我觉得在做学问的方法上受第一位师父的影响比较深。


我不知道用今天的语言该去怎样形容,但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我觉得这也可以放在中医上。“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不管做任何学问,初心使命都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或者说能够决定你走多深、多远、多长,至少在我来说是一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我给自己一个很如实地评价:既不是一个很勤奋的人,更不是一个很博览的人。因为自己的读书习惯,决定了没法博览。但确确实实,几十年来我自认为都在不断进步,没有停止,只是快慢不同,因为从没有放弃过。实际上有些时候确实是想不做医生了,当在临床上遇到一些啃不下来的问题,同时又是你最想帮助的师长、亲朋等人的时候,会产生“如果有下辈子再也不做医生的想法”。这个过程很痛苦、很煎熬,但这个痛苦是一时且短暂的,很快你便会因为初心和使命,又重拾往前走下去的勇气,那种去拼搏的勇气。


以学习中医而言,它是很活的,不一定只有读《内经》《伤寒》《本经》《难经》才是学中医,实际上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是在学中医。哪怕你看场电影,甚至跟一个女孩子牵牵手。像这次我在甘肃天水学做饭,理解到你不会做饭就当不好中医。实际上当你下厨房的时候就是在学医,甚至是在做临床——另外一种意义上的“临床”有句话叫广开贤路,在中医的学习上,确确实实是可以广开的,它不局限在你要看病人、读书才是学医,而是做一切的事情都可以回到中医上来,做一切事情都可以滋养到你做中医的心。这可能是我一个比较深切地感受。当年在跟第一个师父的时候,我们也去看电影,也去干别的事情,但最后都会回到中医上面来。



宋雨辉:在您的书中有提到诸如白酒洗头方、除寒辣子汤……很多这样的经验方法,或者说是一些生活的小妙招,这些都是经过验证确实有效的方法。但有个问题,作为专业的中医能够辨别这些土偏方、外治法。而更多普通的老百姓,特别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上随便一刷“抖音”都会出现很多中医的方法,甚至能够一眼看出是商家带货,这些内容客观来讲过于片面、武断。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以及能否告诉大家怎样去避坑,去合理高效地养生保健?


刘力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我本人既有些“粗糙”,有时也挺细致。自己什么都相信,也很少说假话——除了开玩笑,我认为真诚是人的一个最基本素养。总结这几十年,不是说没有遇到说假话的,肯定是有,但我发现凡是说假话的人最后他会自然远离。你只要真正地信守自己的原则,这就是一个同气相求,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所以很多情况下,你不坚守可能就会出问题,可能真正假的东西就会到你面前。


另外,一定不要有侥幸心理,或者说有类似“吃一颗金丹就升仙”等不切实际的想法。可能你只要没有侥幸、没有占便宜的心,这些坑自然就不会到你面前。为什么会有坑,会有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到你面前?实际上你要反思。因为商业时代,就是需要推销,用各种招,甚至不择手段,所以我们极不愿意把医归为商业。医是济世救人,当你把这个工作做好,就一定会温饱,这是跑不掉的。这从手段上我们不好去说规避不规避,但从源头上要把控好。


还有一个方面,所谓科普,一些基本的认识大家一定要有。当有了这些基本的认识后,我们就有了甄别的能力。天上掉馅饼下来,你还要起个早才能捡得到。你又想睡懒觉,又想捡到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绝无可能。所有的事情,想不劳而获,还想占便宜,如此这般不受骗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还是需要学习,通过学习我们知道该怎样做人,该怎样守住人生的底线,这就是最好的防坑方法。而不是很多人制造出坑,然后又去设计防坑的方法……这就是一个无限的内循环,你是不可能出坑的。只有你真正跳出来,愿意跳出来,把人做好,守住人生的这些底线,实际上这些内容自然会远离,我认为是这样的。


(未完待续)



刘力红教授简介


刘力红,男,1958年生。现任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董事会董事。


曾就读于广西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199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2002年-2003年于清华大学人文学院访问一年,除院校教育师从陈治恒、陈亦人等老师外,还先后师承李阳波、邓铁涛等明师,2006年拜于钦安卢氏门下,依止卢崇汉师习医。2015年师从杨真海先生,修习黄帝内针。因著作《思考中医》,主编《中医名家绝学真传》,整理出版《黄帝内针》及长期以来不遗余力地挖掘民间优秀中医流派,弘播传统文化及中医理念而蜚声海内外。著名中医药学家邓铁涛教授高度评价刘力红博士对中医的贡献,赞曰:“吾道不孤,后继有人矣。”






为生民立性命
为往圣继绝学
↓↓↓

相关阅读


·《刘力红|应对疫情,中医的精妙处在反求诸己》

·《刘力红 | 中医西医究竟有什么区别,兼谈过敏性疾病的治疗思路》

·《刘力红 | 对当前“新冠状病毒肺炎”的一点思考和建议》

·《刘力红 | 谈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的饮食防护》

·《刘力红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时期常见问题的自我防护》

·《刘力红 | 对一线中医同仁的两点建议》

·《刘力红 | 深入一线后的一点思考》


作者:刘力红 刘观涛 宋雨辉

审核:黄靖  赵江滨

图片:同有三和

编发:小学僧


点“在看”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加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