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清频繁杀医案背后的社会变局,中产必须要做好的心理准备

2016-05-22 秋肃 心理分析

沉闷时代内在的演变逻辑,

遵循着社会心理的演变逻辑。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合作请后台联系



一个幽灵,暴力的幽灵,在中国的大地上游荡。


5月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陈仲伟在家中被一名男子砍成重伤, 7日中午,陈仲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5月18日,湖南邵东县人民医院五官科发生一起患者家属殴打伤害医生案件,被打医生王俊严重受伤,经5个多小时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相隔12天,一个月之内,接连发生两起恶性杀医案件,进一步强化了人们对医患关系严峻性的认知。


如果我们将时间回溯,会发现大概从2012年开始,杀医案已经开始频繁地进入公众的视野,每一次都引起舆论的热议,每一次都进一步撕裂医患之间的信任,每一次也都无法改变什么,以至于演变到今天,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会发现除了杀医案之外,公交车纵火案、火车站伤人案、幼儿园杀幼儿案等等暴力事件已经极大地撕裂了社会群体间的信任,杀伤了整个社会的安全感。


在社会心理上,人们的情绪也沿着惊恐——愤怒——焦虑——无力——冷漠的逻辑缓慢而精确地演变。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这是一种沉重的常态。


埋单     


必须要强调,从逻辑关系上说,社会背景与杀医案、纵火案并没有很强的联系。如果硬要将社会背景与杀医案、纵火案或者其他恶性暴力事件扯上关系,那是在为行凶者开脱责任,这是一种对受害者的不公平。


但是,大概率的社会暴力事件,已经表征了这样一个时代背景的转换:即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飞速发展,现在到了为前三十年在发展过程中留下的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埋单的时候了。


埋单时代来临了。


用官方话语来表述,那就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


在这一时期,以前能够拖的政治、社会、经济问题再也拖不下去了,以前的疥廯之疾已经恶化到病入骨髓,到了不得不“刮骨疗毒”的时候了。


就像一个人,到了为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支付代价的时刻。


但是遗憾的是,就支付代价的顺序而言,是由弱者开始的。


从社会经济地位上说,雷洋以及近两起恶性杀医案的受害医生,都谈不上是弱者。严格说来,都属于社会学意义上地道的“中产阶层”,但饶是如此,无论是面对失范的公权力,还是面对暴戾的患者,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其实跟社会下层并没有什么差别,完全不堪一击。


在暴力面前,中产其实并不会比下层跑得更快。


一个残酷的真相就是,只要是一个人置身于公共空间,而没有任何物理上的防护措施,没有防护工具或者保镖警卫,他随时可能被不知哪里冲出来的什么人所伤害。


他可能是失范的公权力,可能是公交车纵火的陈水总,也可能是想在人群密集的火车站挥刀的社会失意者。


在防御暴力的能力上,中产和下层其实都是弱者。因此,必须准备为社会暴力结构的变化埋单。




变化     


从建国以来的历史看,社会暴力的指向呈现出这样一种变化:


建国初期,国家政权深入到基层,整个社会生活被纳入到国家的绝对管控之中,国家作为暴力垄断者,对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执行人民民主专政。社会暴力指向地主阶级、富农和反革命分子。


同时,在革命意识形态所塑造的阶级情感的影响下,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和资本家之外的社会成员在心理上整合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能够相互信任,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并无暴力产生的可能性。


及至动乱的十年,尽管有所谓的“打倒一切”的口号,但社会暴力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指向所谓的“右派”以及整个官僚集团。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走上法治化的轨道,社会暴力指向犯罪分子。83年的严打,是这一时期暴力指向的典型事件。


而也是从改革开放开始,国家对社会的管控开始放松,在释放社会活力的同时,因为国家权力的后撤,新的权力空间没有及时被社会自组织所填补,于是由黑社会、宗教等组织所攫取。与此同时,各种在改革开放中产生的问题开始逐渐发酵,开始滋生暴力。


也正是到了这一时期,国家从暴力的绝对垄断者,开始变为暴力的绝对优势者。黑社会、地痞流氓、心理畸形者、失意者等等开始将暴力对准社会上的各色人群。


如果说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仅仅需要面对的是国家的合法化暴力的话;那么到了现阶段,经历了社会阶层的分化、社会问题的发酵之后,中产们还要在面对国家的合法化暴力之外,面对来自黑社会、流氓混混以及心理畸形者、失意者的暴力。


有必要强调,尽管黑社会听起来很可怕,但是作为一种组织化的暴力,他们实际上是有经济利益诉求的,并且遵循着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的特定规则。如果不是在利益上产生纠纷,很多人可能没有机会碰到他们。


但是面对杀医者、公交车纵火者、冲进幼儿园的杀人者,他们并没有什么利益诉求,只有心理上的报复、发泄的需要,并不指向特定的人群,仅仅针对自我防御弱者施暴。


比如手无寸铁的平民,比如更弱小的幼儿园小孩。


更要命的是,他们可能就在我们中间。就在地铁的某个座位上,就在火车站汹涌的人流中,就在医院大厅攒动的人群中。


所谓社会暴力结构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社会暴力开始指向所有人


如果我们从广义上来考察社会暴力的话,毒疫苗、毒奶粉、毒食品等这类能够对人致伤致残的产品都是面向所有人的(当然,在这一点上,中产可能稍微幸运一点,毕竟可以海淘,可以去国外扫货)


这有点像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在“自然状态”里,每一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威胁,所谓“人对人是狼”;从暴力结构的角度来看,它指向所有人,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



沉闷     


石勇老师曾经指出,从2013年开始,就社会情绪而言,中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沉闷时代”,也就是社会活力开始被压抑,社会情绪得不到有效释放,人们开始退回到自己的心理世界,整个社会的心理能量在内部积累、冲撞的时代。


这与“埋单时代”只是同一社会现实的不同角度的描述。


沉闷时代内在的演变逻辑,遵循着社会心理的演变逻辑。


这就是从沉闷到烦闷,再从烦闷到烦躁,以至于最终的社会心理能量的爆发。


鲁迅曾经说过,沉默吧,沉默,不再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这实际上是社会心理的必然逻辑,如果巨大的心理能量得不到释放,那么它将会“内爆”或者“外爆”。


无论如何,它需要一个出口。


我们所说的“埋单”,以及社会暴力结构的变化,就是社会“内爆”的一种表现。


这种“内爆”,会遵循社会风险的传递规律,从社会下层传递到中产阶层,再到社会上层。


正如我们不时听到的杀医案、公交车纵火案,以及火车站伤人案所变现出来的那样。



应对
     


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该怎么办?


关于政策上、制度上以及体制上的建议,很多人已经反复阐述过,本号已经不想再说了。坦白说,我也感到很无力。


但是从个人层面,面对暴力结构转向的埋单时代,从保护自己和家人的角度,我确实想说一说。


1.对陌生人友好的同时,保持心理上的防御。对陌生人友好,尤其是来自社会下层的陌生人时保持友好的态度,目的是为了不刺激其心理背景,你无法确定自己不经意间说的哪一句话可能刺激到他。如果确实发生了纠纷,也不要较劲,否则可能你就是最大的输家;另一方面,保持心理上的防御,随时准备撤退、逃跑。


2.训练一个强健的体魄,关键时候能够救命。如果你不是24小时有警卫、保镖的那一类人,本号强烈建议你每天坚持锻炼,这并不仅仅是养生的需要,更多的时候,健身的习惯可能会让你再面对暴力时比别人多一点生存的机会。


3.懂一点心理分析,训练自己风险识别的能力。对于那些阴郁沉闷并且没有创造性才能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在公共空间里,最好能够保持警惕,时不时回头看一看,并且有意识地远离那些面色阴郁的人。一旦碰到慌乱的人群,要站出来大喝一声“不要慌!”,避免恐慌情绪的传染带来的更大伤害。


4.在面对公共问题时,不要沉闷,发出你的声音。如前文所述,在“沉闷时代”人们会退回自己的心理世界,整个社会不断积累心理能量,直至超过整个社会的承载能力。无论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还是从个人心理健康角度而言,在面对公共问题时,发声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早早挑明,个人的理性选择并不会导致集体的理性选择。每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盘算的同时,如果对于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命运缺乏关注和同情,那么整个社会就迟早会陷入“人对人是狼”的自然状态。


希望这一天永远不要来。




出品 | IMP心理(ID:xinli-fenxi)
作者 | 秋肃
整理 | 空



猜你喜欢



关注微博:@IMP心理


IMP心理公号群上线了

欢迎大家来交流分享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我负责揭穿 你负责看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