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社会半只脚已踏进「中等收入陷阱」,各阶层如何解套?

2016-06-22 石勇 心理分析



  中上层社会被「利益保护」+心理保护给套住了

   --------------------------------------------------------

 而中下层社会则被心理保护给套住了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合作请后台联系



1


最近,有一篇发在某官媒的文章说:中国已不可能落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点开「朋友圈」,我一个朋友已经为苦苦挣扎的7000万贫困人口,几亿「农民工」,看不到多少未来的小白领,以及压力重重,随时都可能「下坠」的中产阶层拟好了贺电。


这真是一个正能量的时刻,但我沉默了。


我想到了今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社会蓝皮书》中给我们披露的一组数据:中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拥有全国1/3财富,而收入最低的1/4家庭只有1%财富。


尽管我的数学是语文老师教的,但还是得出了这么一个印象:中国是贫富极为悬殊的国家。




贫富悬殊可以是经济迅猛发展的一个阶段性产物,是可以「跨越」的。但跨越的前提是你的阶层不要固化,利益结构不要锁死,穷人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还有往上攀爬改变命运的机会,你不要通货膨胀,你的经济也要一直增长……


但是这些前提,好像很存疑。



2



直说了吧,从贫富悬殊、阶层固化和利益分配机制看,中国的半只脚已经踏进「中等收入陷阱」。


而如果有大规模的贫民窟、恶劣的治安、掏空了「内需」的经济、动荡的社会结构与之配套,那就齐活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动人画面已经绘就。


真这样的话,能拉美化都已经不错啦——以这个社会的运作逻辑和中国人的性格结构,历史上的乱世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选项。


判断这个社会未来会怎样有一个办法:看它的运行机制——政治的,社会结构的,经济上,心理的,是不是已把自己给套牢了,它的自我纠错能力有没有衰竭——换句话说这一届中国人行吗?


我想先从心理上打开突破口。毕竟,根据「心理事件只是社会事件的心理层面」的原理,它知道的太多了。


3



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时光倒退10年,你能想象王思聪这样的「幸运精子」(巴菲特语)可以成为「网红」吗?能想象有那么多并不幸运的精子喊他做「老公」吗?


一般人肯定是看不懂的。他们不会明白这些现象传递了什么样的信息。

其实很简单。


表面上看只是娱乐,深层次的心理真相是无数被嵌在中下层社会这一阶层等级的人,已经失去了攀爬上去的希望和信心。他们做梦都已经不敢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王健林,内心里明白自己已经被这个社会的阶层结构、利益分配结构狙击在现在的位置之内。


所以能怎么着?只能在心理上幻想自己为什么不是王思聪。但当然不是。


于是,在既不能成为王健林又不是王思聪的双重受挫中,心理上的出口就是去分沾一点自己所渴望成为的人的属性。娱乐正好可以给自己的无力和「犯贱」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


这是在一个贫富悬殊的世界里,中下层社会最常用的行为疗法。有点类似于美国哲学家马尔库塞所说的「雇员可以跟资本家的女儿打扮得一样漂亮」。当阶层结构无法改变的时候,阶层低的人,总是要把心理上的注意力,放到阶层高的人身上,并模仿其审美时尚和价值偏好,自觉地扮演起维护等级秩序的角色。


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女屌丝的最大梦想就是嫁给「高富帅」,因为中下层社会几乎只有靠婚姻这条路才能改变命运了。




大家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攀援者」——或者依附于权力、资本集团讨食,或者希望能以「颜值」等作出挤进高阶层门槛的筹码,最没出息的,便在心理上分沾。


说得残酷一些:贫富悬殊,阶层固化的格局,在心理上已经锁定了。



4



前面说了「套牢」二字,我竟然条件反射般想到了房地产。


现在估计傻子都知道,房地产已经成功地绑架中国经济,绑架整个社会,即把大家都套牢了,无论你有房没房。


前几天,湖北副省长曹广晶就公开说,今天更应该担心房地产价格下跌。因为「泡沫一旦破裂,银行贷款的重要基础垮了,后果很严重,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这比单个企业甚至单个行业的危机要严重得多!」


副省长先生说的是真话。但真话不等于有道理的话,更不等于正义——你这点逻辑还没忘吧?


我很喜欢把一些人的话翻译成内心语言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这句话其实就相当于:有个男人为了得到一个女人,用暴力强奸了她,导致这个女人怀孕几个月,然后,这个男人对女人说:你不要想着打掉胎儿,后果很严重!


这个女人,不仅要承受被强奸的痛苦,还要为强奸犯强奸了自己的后果埋单。不埋单又能怎样呢?


想一下:过去,他们以调控的名义,推动房价上涨;后来,掏空社会购买力了,房价快降了,又拼命地印钞、降息降准、财政补贴、纵容央企炒高地价,用尽手段托市,不把房价涨到80万一平米誓不罢休。结果,财富都通过房地产这个机制转移到他们那儿了,但实体经济被掏空,通货膨胀,你我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无数人想买一套房,压榨自己两辈子甚至都不够……


现在,他们在恐惧中告诉你我:房价下跌了,会引发金融危机,你可能会失业,你的日子绝对不会好过。所以,还是从了吧!


从到什么时候?到双脚已经踏进「中等收入陷阱」,实体经济被摧毁,大规模失业爆发,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被双重引爆的那一天。


古人说:「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可惜,今天的中国人已经不懂得这是什么意思。这一届人民相当的不行。



5



房地产是套牢这个社会,把它拖向「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机制。它干的就是四件好事:财富掠夺、固化阶层结构、摧毁实体经济、抬高各项生活成本。不仅是对于无房阶级,即使是对于有房阶级来说,这样持续下去,未来也是噩梦。




并不仅仅是中下层社会的心理已被锁定,从而拼命去维护那些本质上是压榨他们的东西。也不仅仅是房地产套住了中国。很多东西其实已经被套住了。


我们来看一下现在,以及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整个社会的分配机制。


它遵循的仍然是不变的原则:有力量者说了算。而权力最有力量,资本次之,知识再次之,具有消费价值者又次之。既没权力又没资本,甚至还没有知识和消费价值的人,在游戏规则制定时连看客都不是,而在进行利益分配时,只有被掠夺的份。


● 中国社会学的泰斗人物费孝通老师说,开政府是最划算的生意。这个你我都懂,无须多说。权力掌握着中国社会的大部分资源,并且分配以权意志为转移。所以,挤进体制内去分享制度红利,仍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正是如此,从阶层划分直来说,只要你在体制内,哪怕只是一个普通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职工,在阶层地位上也至少是中产下层。


● 中国已经进入资本收割的时代。换句话说,在过去,劳动可能赚到钱,但现在,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你要想赚到钱,前提就是要先有钱。这构成了一个悖论,但这个悖论正是游戏规则已经改变的反映:有钱的人会有更大的优势去积累财富,而没钱的人,想要赚到钱,去改变自己的命运,已经越来越难了。和权力一样,金钱在利益分配上,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排斥,把没钱的人排到一边。




● 如果不是依附于权力、资本,把自己嵌入它们的那条利益链条中分一杯羹的话,那么一个人要改变命运,在不是具有可消费价值的帅哥美女的情况下,恐怕就只有「知识」这条道了。但这种知识,必须是具有极强创新性,并且能转化为实际的产品和服务的知识。而问题是,这个空间现在有多大?


● 如果权力、资本、知识都没有,那么,还有一条路,就是自己具有可消费价值,比如能哄人开心,比如有超高颜值并且颇受大众欢迎。这就是岳云鹏、宋小宝和各种美女主播走的道路。


大家可以看到,这四条道路,都不是大众可以走通的改变阶层命运的道路。按照「人的存在=头脑+心理+人格+身体」这一公式,要突破阶层封锁,对大家的头脑、心理、人格、身体,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6



总结一下就会发现:整个社会已经被下面的两个链条给套住了。


第一个链条是利益分配机制。它的原理是:只要它能够给强势群体,比如权力、资本集团获利,它就具有自我强化的性质,「利益保护」的本能使它不可能被打破,它要瓦解只能是玩不下去后「自然瓦解」。房地产就典型地是如此。


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也是如此。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我无法去分析这些内容。


贫富悬殊和阶层固化是通过这个原理完成的。


第二个链条,是心理机制对利益分配机制的锁定。它借助于两个原理:


(1)一个人得到了一样好东西,就害怕失去,并要采取一切手段防止它失去,而防止它失去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强化得到它的那个游戏规则,这个原理发生在既得利益者那儿;


(2)一个人得不到一样好东西,处于受损者地位,发现自己没有希望得到后,就会去合理化这个处境,而其中的一个办法就是在心理上分沾既得利益者的光环。我经常在网络上看到有人说「我们家思聪」,以及喊「好,威武,支持,中国有希望了」的正能量口号,体现的正是这个原理。


所以我发现了很奇怪的现象:在中国,最没有安全感的,居然不是那些受损的、一场大病就足以让他们陷入灭顶之灾的中下层社会,而是可以抗衡各种意外风险的权力、资本群体。


也许区别是:权力、资本群体知道自己在做什么,逻辑上会有什么后果;但中下层社会并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在心理上是什么意思。


简单地说,中上层社会被「利益保护」+心理保护给套住了,而中下层社会则被心理保护给套住了。


7



说到这儿,似乎要界定一下中国社会,哪些人属于哪些阶层。但我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心理分析》里已有详细的划分和分析了,在这里不再重复。


我想说的是,既然已经被套住,各阶层如何解「套」?


对于上层社会来说,说要解「套」,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只是一个道德口号,并不是行动的必需。那么多年了,无数人一直在呼吁、呐喊各种「改革」,但很多东西恰恰越收越紧,以致我写这篇文章还无法把话说得直白,以便让你弄明白。他们早已被「利益保护」这一机制给套住。


但他们之所以不愿意去解套,是因为一有心理依恃,你不能对他们怎么着,二是有最大的防御风险的能力。真正能够威胁他们的,是这个社会的秩序崩溃。但真到了那一步的话,中产阶层和社会下层都先挂掉了——因此他们有这个预期:中产阶层和社会下层其实都先害怕这个社会真的走到了那一步。


所以他们的一切考量都不影响当下的行为。他们有最强烈的不安全感,但这是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太好了而害怕失去的不安全感,并非面对「现实」时的那种不安全感。


他们当然需要解套,但这是从他们的长远整体利益,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来说的。


中产阶层其实可以分为两种人:一种是依附于权力、资本的利益结构里,他们的利益获得、维持、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现在的利益分配机制。这些人是希望比如房地产能够套住这个社会的;另一种,是依赖于实体经济,或依赖于知识服务的人,在当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下,他们其实是受害者,这个社会越被套住,对他们的损害越深。


如果这个社会一直这样运作下去,对前一种中产阶层就能有好处吗?答案恰恰相反。到时金融危机和社会危机爆发,他们的阶层地位使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抵御能力。他们的命运是跟这个社会的公平、稳定绑在一起的,而不是跟那些有攫取最大利益、有最大的风险规避能力的人。




中产阶层要解套很简单:摆脱政治冷漠症和依附心理,维护权利和契约意识,并且,寻找在政治、社会、经济的演化中暴露出来的机会。一个无法在这个社会中拥有话语权的中产阶层是脆弱的,也是充满风险的。


社会下层要解套,难度要大一些,先得打破两个圈套。我把它们概括如下:


第一个圈套是:家庭出身的影响+所在阶层环境的影响→使社会下层在思维上、视野上、心理模式上,甚至人格结构上,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这种存在,形成了一种顽固的心理保护→社会下层无法突破心理保护→阶层命运无法突破;


第二个圈套是:家庭没有资源+所在圈子的限制+自卑等心理所形成的心理保护→社会下层无法、不敢进入拥有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阶层命运无法突破。


这两个圈套一交叉,一个人已被钉在了某个阶层位置上。


我们的命运受到家庭出身、自己、他人、社会环境、运气的影响。因此,对于社会下层来说,仅仅打破这两个圈套还不够,还得告别心理上的“攀援者”的角色,懂得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去改善社会环境。如果在心理上还是等级秩序的维护者,那么,基本没戏。


8



我的一个朋友夏语,一边解套,一边做套。


他解的,是以上我所说的那些套:有权利意识,有契约精神,警惕权力的侵害,防止资本的蚕食,同时,从政治、社会、经济的演化中,寻找机会。


他做的是安全套。如果我们非要有一个套的话,那么,就是安全套。


夏语在思维上、视野上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人物,有时候我惊叹于他的创意。他在这一两年中,集中全部的心思,追求极致的用户体验,做出了极具高科技含量,最能契合年轻人心理需求的「轻情趣」的安全套。他给它取了一个名字:「三只小猫」。其名言是:饱暖思欲时代将至,千金一刻价值将显。 


我们需要从压抑中,从危害我们生活前景,把我们抛入风险的各种机制中解套,但希望能被有价值的东西给套住——因为它是安全的。


在这里我忍不住想给他打个广告。他所做的「三只小猫」引发过很多人的尖叫和追捧,现在,追求完美的他把它升级成了2.0版本,正在京东众筹,准备做成一份让中国人追求完美体验的事业。如果你有兴趣,不妨结识一下这个有点神秘的人,以及传说中的「三只小猫」,或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请点击「阅读原文」。





     出品 | IMP心理(ID:xinli-fenxi)
     作者 | 石勇    
     整理 | 蓝



猜你喜欢



关注微博:@IMP心理


IMP心理公号群上线了

欢迎大家来交流分享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

我负责揭穿 你负责看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