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教授王沛坚:为患者生命护航 不断改进高血压治疗新方法




“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类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微创介入治疗,我们一直在不断改进方法,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有效率并拓宽适应症。我们已准备再申报一项临床研究,因为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对原发性难治性高血压也有效。”6月16日,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医学系主任、心血管内科主任王沛坚准备赶往机场,参加一个外地的研讨会。他一边整理材料,一边和记者说起了最近的计划。


“专注严谨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既是王沛坚从医20年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学生们的期望。2022年6月,来自全国医疗机构的205名医师被选为第五届“白求恩式好医生”,王沛坚就是其中之一。
王沛坚和同事讨论手术策略


在主题教育开展期间,王沛坚积极参加学校、医院和科室召开的相关专题会议。“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我经常对学生和同事讲自己的经历,就是想告诉他们从事医学工作,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持一颗进取心,要对人生有规划,要有最基本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要提升精神和思想层面的认知水平。”


作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沛坚带领团队不断创新高血压诊疗水平和技术,打造区域“高血压防治中心”。



从单打独斗到群体作战

带领科室成为心血管内科一张优质“名片”


小病大患,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王沛坚深知高血压对群众健康的危害,更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有限,靠单打独斗行不通,必须要依靠团队力量。


“直到目前,高血压以及高血压所导致的心脑血管相关并发症,在全球范围和中国范围内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王沛坚介绍,“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下降的真正拐点还没到来。”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至少有2.7亿,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5.2%,并呈现上升趋势。“临床发现,很多患者对高血压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吃两三片降压药治病’的阶段,即使有规律地服药,依然约有20%的患者血压无法得到控制。这就需要我们积极寻找血压不能控制的原因,用更为积极的治疗手段去干预。”王沛坚表示。

王沛坚


正是在这样的需求下,王沛坚以“高血压”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高血压诊疗高层次人才梯队,并带领科室医疗团队提升高血压诊疗水平和技术。先后开展双侧肾上腺静脉采血、肾上腺动脉消融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针对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缩窄等相关的介入治疗等新技术,让科室在高血压微创诊疗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技术的突破与提升,让科室成为一张口口相传的优质“名片”。“我们挽救的不单是一个个年轻的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王沛坚说。



创立独特的诊疗模式

助推科室高血压治疗技术全面“提速”


5月17日,是“世界高血压日”。这天,王沛坚和同事像往常一样在医院门诊大厅前开展免费的义诊活动。“像这样的义诊每年会有好几场。”在王沛坚看来,服务患者永无止境。要坚持问题导向,探索解决高血压治疗中的新技术、新手段。要围绕临床工作中的重难点,开展面向临床的转化研究。要致力于打造区域“高血压防治中心”,让更多高血压患者及家庭受益。


手术中的王沛坚


2022年10月,学术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在线发表了成医附院高血压诊疗研究中心的一项临床研究成果,报告了王沛坚及其团队用肾上腺化学消融的微创介入技术治疗原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目前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使用该方法治疗原醛的注册临床研究案例。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沛坚带领科室团队创立了“精准诊断+微创治疗”的高血压诊疗模式,帮助成千上万名患者解除病痛。王沛坚表示,“解决临床患者的实际问题是我们做科研的初衷,我们希望团队的科研成果能够助推科室技术的全面提速。”



往期精彩

1.毕业季,带着梦出发!

2.临别之际,书记校长深情寄语毕业生



来源 | 川观新闻

编辑 | 胡琪茂 何梓芸

校对 | 李欣语

审核 | 王海川


 媒体 成医 


 

成都医学院

官方新浪微博


成都医学院

官方新媒体运营团队

—————————————

关注@成都医学院官方微博

更多精彩等你

—————————————

投稿邮箱:

3234029693@qq.com

成都医学院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