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把幸福生活“酿”进四季
视频摄制:夏晓云 通讯员 谭小荣 实习生 陈智超
三餐四季,人间烟火,美食不可辜负。
肉剁成馅,加以香菇、葱蒜等辅料,搅拌均匀。再将油豆腐和青辣椒破口,塞入馅料,收口,按压紧实。然后在锅里一煎,瞬间鲜香之气弥漫开来。
8月27日,在贺州市八步区莲塘镇莲塘村一个温馨的农家庭院里,刘国桃和妻子在制作豆腐酿和辣椒酿。
自治区级非遗“八步客家百菜酿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国桃与他的妻子正在制作秋季酿菜。夏晓云 摄
刘国桃年过古稀,是自治区级非遗“八步客家百菜酿制作技艺”传承人。豆腐酿和辣椒酿,是客家百菜酿中的最常见代表作品。
“‘酿’其实就是客家话‘塞’的意思。百菜酿,顾名思义,代表我们的酿菜主料很多,几乎什么都能弄来酿,最多能酿出108种菜肴。从20岁起,我就跟着老师傅学习百菜酿制作,不难的,多看几次就会。”刘国桃说。
流程简单,却知易行难。在这108种酿中,最令人震撼的操作是——把馅料塞进豆芽里,做成豆芽酿,这并非看几次就能学会。制作者不光要心细如发,洞若观火地观察,还需要持久的耐心,以及日复一日的试验。
煎好的豆腐酿和辣椒酿端上桌,一口咬下,味蕾瞬间就被唤醒。这是荤和素的完美搭配,馅料的油香提升了蔬菜的鲜味,蔬菜的清爽降低了馅料的油腻。
看着眼前的酿菜,村委会副主任高兴团的回忆涌上了心头:“酿菜是我们从小吃到大的菜品,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酿菜也只在重要节日才会做,一般是豆腐酿、蛋酿和茄子酿。以前肚里油水少,一次能吃七八个……”
那时,月光如水,灯火似星。客家围屋里,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冒着热气的酿菜,道不尽的知心话。这般其乐融融的画面,深深镌刻在了每一位客家人的记忆之中。
据传,“酿”的巧思,为客家先民中原汉人所创。当年,由于逃避战乱和天灾,中原汉人一路南迁,至岭南地区定居下来,被当地人称为“客家人”。中原人喜食饺子,但南方稻多麦少。于是,客家人就用“田园之美、山野之根、河塘之鲜”当饺子皮,把肉馅酿进去,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酿菜。
明清两代,八步区的客家人自广东迁来,他们沿袭一脉相承的客家饮食文化。“来其清且洁,况兼荚在中。剖云分片片,切玉镂空空。料选鱼和肉……酞醇借火攻。”清同治年间,粤东诗人张子筠《酿豆腐卜二韵》中如此描述,可见酿菜的制作和烹饪方法与当今相比,并未发生太大改变。
八步区贺街瓜花酿。白奎/摄
八步区文广旅局文化遗产股负责人白奎告诉记者,酿菜以时蔬为容器,将馅料紧紧包裹其中,象征着团圆、幸福、美满的寓意。八步区酿菜有108种,因时令蔬菜不同,分为了春夏秋冬四季季节性酿菜。其中,冬菇酿、笋干酿和蒜酿等,是八步区特有的品种。
莲塘附近住的都是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做酿菜,也爱吃酿菜。那种在包裹与被包裹之间,“酿”出满满的幸福感,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成为当地人幸福、从容生活的最真实写照。
“在我们村,春节、八月初十、六月初六等,大家也会齐聚一堂,一起过节。这个时候,酿菜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品。经常有人专门请我去做酿菜,最忙碌的时候,我同时担任3个庙会的主厨。”刘国桃很自豪。
如今,大大小小的客家菜餐馆,遍布在这座城中,“客家三酿”成为外来游客必点的贺州味道。刘国桃也把对酿菜的热爱,转化为文化传承的执着。尽管已经70多岁,但他仍旧乐此不疲地参加各种活动,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身边的人。
不同于物质贫乏时的“挖空心思”,现在的客家酿是费尽脑汁去搭配食材。在贺州这个“百年菜乡”,客家人以勤劳、聪慧,将八步客家百菜酿制作技艺发扬光大。
我们临走时,刘国桃老人在门口亲切地挥手送别,神情温暖。也许,这一道道酿菜,就是客家人的情感密码,是流淌在他们身上的故乡情怀,传承着客家世世代代解不了的乡愁。
教师节丨岁月铸师魂,桃李满天下
安排!多个景区官宣免票!
文化中国行丨千年壮锦绽放时代芳华
来源丨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