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人文》2021年第2期编后记

数字人文编辑部 DH数字人文 2022-07-17


编后记

在本期编校工作即将完成之际,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软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了中国人的印迹。近十余年来中国数字人文学术研究的发生发展,虽不能比之于天问一号这样的外太空突破,但亦在人文社科诸多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引发了卓有成效的讨论,拓展了富有意义的学术空间。


本期“概念与实践”专栏接着刊发来自北美权威人文综合刊物《美国现代语言学会会刊》(PMLA)的文章。《人类世与帝国:人类记录的话语网络》将文艺复兴时期的17世纪初作为“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发生的初始点,根据“早期英文书籍在线”和“HathiTrust数字图书馆”两个数据库的历史档案,使用数字人文方法查找和分析构成此人类世的大型语料库,讨论现代世界殖民帝国兴起过程中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变动。《延迟:20世纪中的技术与小说》将“技术运用史”概念引入文学研究,利用斯坦福文学实验室和芝加哥文本实验室的20世纪美国小说文本库,追踪信息技术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并与这些技术的实际运用历史数据进行对照。长时段、大数据、新问题,这两篇文章真正体现了数字人文对于文学文化新研究空间的开发。至此,介绍“多样化的数字人文”专栏文章的工作暂告结束,希望这些文章会有益于国内学界,特别是文学研究界。


国内学界对技术工具、知识平台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关注与日俱增,并持续加大相关投入。这一期的“基础设施”聚焦图像资源与知识图谱建设。王海沣、邓柯、陈静的《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近代报纸广告图片聚类方法》,采用VGG16的预训练模型提取特征信息,建立关联图谱,对近代广告图片进行了自动聚类和整合分析,更新了传统人文学者逐一分析广告的思路,从整体上考虑海量图像的内容解析问题。姚啸华、徐孝娟的文章,以上海图书馆历史人文大数据平台中近代报刊资源建设为例,阐明了基于关联数据和国际图像互操作框架的近代图像文献再组织和平台架构的新模式。我们也希望将来能刊发一些有关基础设施建设之批判性反思的文章。


本期“文本分析”专栏中,由中国台湾和美国多位学者协作的《用数字工具探索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学、文学及历史视角之例证》,选取自周至明九部诗集,使用文字分析软件,为从语言学、文学、艺术、历史等视角探索古典诗歌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另一篇文章则详细地介绍了基于多头注意力机制的、能实现古籍自动标注和自动断句的Transformer模型,可以有效利用语料信息进行对无标点文本的标点及断句预测。


我们期待数字技术与人文研究的结合在多领域产生令人震惊的成果,艺术和传媒就是其中两个这样的领域。本期的“艺术与传媒”专栏包括三篇文章。《从跨文化到融文化传播:基于〈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历程的实证》抽取人物、情节、环境等维度的文化要素,对《西游记》日本影视改编作品中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行了定量分析,讨论了跨域文化传播的规律性问题。童茵以针对明代画家董其昌的研究为例,采用可视化的方式,将数字人文与博物馆研究相结合,对建立古代书画研究新范式做了有益的尝试。陈蓉则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以比较的视野,对作为虚拟现实中之拟像符码的虚拟偶像展开了理论性的思考。本期“未来学者论坛”也选登了一篇传媒研究的文章,探讨了vlog(视频博客)这一数字时代新媒体形态与私纪录片之间的关系。


本期的数字人文学者访谈,被访者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的王涛教授。他是从事德国史研究的青年学人,也是国内最早从事数字人文研究的历史学者之一。作为编委之一,王涛教授对本刊的创立和建设贡献颇多。在此向他致谢,相信他的分享会带给我们新的启发。


我们有一个乐观的预感,中国数字人文研究播种发芽的季节将要过去,散叶开花的夏天就在前面。希望能尽快看到这个夏天,以及之后收获硕果之秋天。愿大家一起努力,携手共进!


原刊《数字人文》2021年第2期,转载请联系授权。




《数字人文》2021年第1期目录

首家数字人文门户网站上线

《数字人文》2021年第2期目录

媒介嬗变视域下老北京叫卖声的历史变迁

数字人文域外动态(2021.5.23-2021.8.21)


校对  |  肖爽

美编  |  徐璇






数字使人文更新

投稿邮箱:dh2020@tsinghua.edu.cn

数字人文门户网站:www.dhlib.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