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天津市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就2020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
1月21日下午,天津市统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褚丽萍同志介绍了2020年天津市经济运行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答记者问实录
天津日报记者:从您刚发布的数据看,2020年我市经济加速恢复,请问您如何评价这一年来我市经济运行表现?
Q1答:感谢您的提问。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加速恢复,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从走势看,经济运行逐季加快恢复。一季度受疫情严重冲击,全市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下降9.5%。进入二季度,随着各项助企纾困政策措施效果显现,主要指标企稳回升,上半年GDP降幅收窄至3.9%,前三季度结束下降局面,全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5%,增速好于预期。经济增速从下降9.5%,到增长1.5%,反弹了11个百分点,应该说这个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团结奋斗、顽强拼搏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我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韧性和潜力。
第二,从供给端看,三次产业生产形势向好。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200万吨以上。工业生产持续加快,当月速度连续8个月增长,全年39个行业大类中18个行业增长。服务业占比提高,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营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专业技术服务业头部企业集聚,户均收入好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直辖市,优势明显。可以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市经济抗击疫情冲击基础更加巩固。
第三,从需求端看,三驾马车持续恢复。投资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作用显著,增速快于全国平均水平,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增速较快。市场销售逐步好转,升级类商品零售保持较好水平,消费升级态势更加巩固。出口形势好于预期,连续6个月保持增长,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较高。可以看出,我市牢牢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着力稳定外贸基本盘,积极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成效开始显现。
第四,从要素保障看,生产要素趋于活跃。资金较为充裕,各项贷款余额增速连续10个月保持在6%以上,实际直接利用外资连续8个月增长;货物运输亮点抢眼,公路货物周转量自上半年实现增长以来增速不断提升,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建设加快推进,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800万标准箱,均在全国港口中保持第六位。创新载体发展壮大,超过8000家企业通过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雏鹰、瞪羚企业分别达到3557家、385家。随着各种生产要素保障的不断改善,经济运行的活跃度不断提升。
第五,从市场主体看,民营企业发展好于全市平均水平。减税降费、金融支持和服务保障等暖心礼包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2.0%,快于全市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出口增长21.0%,快于全市出口19.1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0年我市经济克服疫情严重冲击,持续加速向好,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好于预期,为“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全面建成高质量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8%,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6%,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0%,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态势日益巩固。“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2021年,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经济持续稳步加快恢复,以优异答卷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经济日报记者:我市提出“坚持制造业立市”,请您详细介绍一下2020年我市制造业发展情况。
Q2答:感谢您的提问。
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是天津的优势,是成就天津未来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天津紧紧围绕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以信创产业为旗帜,以智能科技为引领,持续加大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从生产看,面对疫情严重冲击,我市制造业呈现较强的抗压能力,生产迅速恢复实现平稳增长,其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均好于疫情前水平,与上年相比速度、占比双双提高,成为工业发展的压舱石。制造业增加值当月速度连续7个月增长,全年增长1.5%,比前三季度加快2.8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72.9%。装备制造业带动作用突出,全年增加值增长7.8%,快于规上工业6.2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8.3%,提高4.8个百分点。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等运输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22.9%、16.7%和13.5%。高技术制造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加值增长4.6%,快于全市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占比为15.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从投资看,通过一系列大项目带动,制造业投资在年末实现正增长,增长0.6%,有力支撑了制造业能级提升。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占比超过四分之一,全年在建项目226个,完成投资增长3.3%,占制造业投资的26.2%。智能制造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在建项目246个,完成投资增长22.9%。
总的看,2020年我市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潜力充足。下阶段,要牢牢坚持制造业立市,扭住实体经济主攻方向,推动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推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为全市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央广网记者:您刚才提到2020年我市投资呈现稳步回升态势,请您再详细介绍下这方面的情况?
Q3答:感谢您的提问。
202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我市充分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牢牢抓住扩大有效投资这个“牛鼻子”,深入推动《促投资扩消费稳运行20条》等各项“稳投资”政策落地落实,加强重大项目建设专题协调,分三批安排400亿元市级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向173个骨干项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5月份当月速度转正,1-7月累计速度转正且增速稳步加快,全年增长3.0%,快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呈现出几个突出亮点:
一是大项目带动效果明显,全年9个制造业项目完成投资超10亿元,带动工业投资增长1.8%;二是以轨道交通投资为引领的基础设施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增长20.0%;三是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修复等项目建设进度不断加快,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成倍增长;四是民生保障投入提高,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等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2.8%;五是新动能投入持续加大,高技术产业在建项目370个,同比增长11.8%,投资增长14.0%;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8%。
总的来看,全市投资实现较好增长,对全市经济运行和未来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带动作用。下一步,要继续发挥投资关键性作用,以精准有效投资扩大优质供给,以高端高质项目带动转型升级,推动经济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今晚报记者:刚才您介绍了我市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特点,那请问2020年我市在保障民生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Q4答:感谢您的提问。
2020年,面对疫情带来的稳就业保民生压力,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打好政策组合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20项民心工程圆满收官,人民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和改善。
从居民就业看,我市出台了“稳就业32条”、“强化稳就业举措76条”等一系列助企稳岗措施,狠抓各项措施落地见效,重点群体就业压力有所缓解,全年新增就业37.09万人,调查失业率呈现稳中有落态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居民收入看,四季度娱乐、教育、旅游等行业生产经营的恢复带动居民收入继续加快增长,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4%,比前三季度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转移净收入增长12.9%,工资性收入增长1.2%。
从市场保障看,粮食、蔬菜产量喜获丰收,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让老百姓“米袋子”充足、“菜篮子”丰富,物价水平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比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从民生投入看,突出抓好“一老一小”社会事业,财政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两年累计投入近10亿元专项资金,新增学前教育学位12.4万个,老人家食堂达到1591家,日间照料中心加快建设。
从宜居环境看,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736平方公里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建设,875平方公里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全面升级,153公里海岸线生态功能持续提升。2020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9%,达标天数 245天, 同比增加 26天。
总的来看,我市在全力推动经济加快恢复的同时,不断筑牢民生保障改善基础,稳就业保民生取得了积极成效,交出了一份有温度、有质量的民生答卷。当前,我们已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的新征程,我们要继续绷紧“民生”这根弦,推动“六稳”工作、“六保”任务进一步落地见效,努力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色更足。
衷心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一年来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特别是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广大新闻机构和媒体记者朋友们为人口普查宣传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表示感谢!